明朝自朱元璋开国以来(公元1368年),至朱瞻基(宣德)当政,已经是延续了5代,除了朱允炆(建文帝)因为强行削藩,动了燕王朱棣的“奶酪”,恼怒之下,被朱棣借“靖难之役”推翻之外,其他皇帝个个都有所作为。
朱元璋(洪武),推翻了元王朝,建立了大明帝国,为大明帝国以后的岁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大家都知道,就不说了。
朱棣(永乐),在永乐年间,全力支持郑和五次下西洋,促进了明帝国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和友谊,固化了明帝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
完成了以解缙同志为首的编撰永乐大典的工作。永乐大典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小说,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是一座中华文明史上的金字塔!
朱高帜(洪熙),朱棣长子,体态臃肿,走路微瘸,行步有时要人搀扶,形象欠佳,不受父亲朱棣的待见,但这位皇帝绝对是一位宅心仁厚之人。朱棣在位时,为巩固“靖难”政权,杀人无数,对建文帝以及一帮大臣残酷杀戮,有的被灭了“十族”(方孝儒语)。朱高帜继位后,及时拨乱反正,凡建文帝时期因为靖难而被罚没为奴的大臣家属们,一律赦免为老百姓,并发给土地,让他们安居乐业。又问这些大臣还有无后人,后人有官位者恢复官位,无官位者发给抚恤!
朱高帜当着满朝文武大臣感叹道:“建文帝时期的很多大臣们,都被杀掉了,但像方孝儒这一类人,都是忠臣啊!”
“忠臣”一词应当是不分君主的,不分正反方向的。朱棣当政时,那些严格执行朱棣政策、法令、忠心不二的大臣,对朱棣是忠臣,同样,朱允炆执政时期,那些严格执行朱允炆政策、法令、忠心不二的大臣,对朱允炆也是忠臣,只是所执行的对象不一样,无关乎对错。
应了我们常人说的那句话,“好人不长命”,身体有毛病的朱高帜只做了十个月皇帝,于洪熙元年(1425)五月,便驾崩了。
朱瞻基(宣德),是一位仁厚的皇帝,也是一位好皇帝,对于叔叔朱高煦篡权造反,多次忍让,只是把他囚于牢狱,以示惩戒。至于最后还是被杀,那朱高煦是个作死之人,囚于牢中反省,还去绊脚妄图摔倒朱瞻基。要知道历代封建王朝,皇帝对于敢于造反之人,不管何人,那怕是太子、王爷,决无忍让一律杀无赦!从这一事情来看,朱瞻基算得上是一位仁慈的皇帝。
郑和下西洋总共有七次,前五次是朱棣当政时实现的,也只是去了东南亚一带国家,这已经够壮举了。后两次是朱瞻基时期完成的,这两次下西洋走得更远,不仅到了印度,还到了东非海岸诸国,甚至还到了穆斯林圣地--麦加,郑和还亲自去朝圣了!
朱瞻基上台之初,经常去民间私访。有一次他经过田间地头,看见直不起腰的老农在地里干活,便过去问他们为何如此辛勤劳作,老农回答,“我们春天耕种,夏天耕耘,秋天才能收稻谷。如果任何一个时侯偷懒,这一年的生活就没有着落,连田租也缴不起。要养活老婆孩子,只能每天不停地干活”。
朱瞻基又问:“那你们冬天可以休息了吧?”
老农回答:“冬天的时侯,官府的徭役就派下来了,我们还得去出力呢。”
朱瞻基感触良多,回到宫中,连夜写了一篇诏文,以上经历大意描述一番,最后动情地对大臣们说道:“百性如此辛苦,才能谋生,我们怎能不爱惜民力啊!”
纵观以上几位帝王,虽然朱元璋、朱棣两位皇帝杀人太多,都是想明王朝能顺利地传承下去,不得不使用的一些极端手段,大家似乎可以理解。后几位帝王善待大臣,关心民苦,使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使国家秩序趋于平稳,百姓安居乐业。古人云“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功劳更胜于前者。但他们都是明帝国国祚社稷的操心者,推动了明王朝历史的前进,对明王朝来说,都是正能量,都是推进器。
其实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都是关心江山社稷的,都是要削藩,削去王侯一定的权力,以防止他们拥兵自重犯上造反,都是要苛捐杂税、鱼肉百姓,以攫取深重赋税保证帝国及军队机器正常运行。除上述原因之外,统治者还能善待大臣,广纳谏言,关心民间百姓疾苦,减轻民间税赋、少派徭役,无疑为明君。
朱高帜的一年(实际上执政只有10个月),加上朱瞻基的十年,拢共十一年,却开创了明王朝历史上的“仁宣之治”,在明朝历史上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按此发展下去,明王朝可千秋万代……
然而,到了朱祁镇执政时期却出现了幺蛾子了。
明朱祁镇画像
朱祁镇,明朝第六代皇帝,朱元璋玄孙。
本来他当皇帝就很玄乎,相传他不是其母孙贵妃所生(皇后没有生育),而是由宫女代生的,放在孙贵妃名下,太子位置不稳固,加上外地藩王要来当皇帝的谣言满天飞。在这关键时刻,张太皇太后(朱祁镇的祖母)怕夜长梦多,力主朱祁镇接上位。那个时期张老太婆说话还是一言九鼎。就这样,九岁的朱祁镇匆匆地当上了“正统”皇帝。
张太皇太后也不容易,十一年前死了丈夫,十年前死了儿子,现在好不容易轮到孙子,管他是不是嫡传,她也没有嫡孙,只要名分上是孙子就可以,皇位总不能让给侄子们(各路藩王)。
王振,太监,山西蔚县人(今河北),出生年月不详。
朱祁镇当太子时,是他教导太子读书,对太子管理严格,太子对他也很尊敬,言听计从,从不称呼名字,尊为“先生”。
现在提到“太监”这个词汇,大多数人会反感。在影视剧里,太监的出现,不是阴阳怪气,就是嗓音女性化,或者是不长胡须,完全是以一副凶神恶煞、恐惧狰狞的面目出现。
但皇帝很喜欢他们,至少朱祁镇很喜欢他们。
很多自幼和太监一起成长的皇帝是把太监当自己的亲人。
做太子放风筝时,太监帮你牵着线,让你欢呼雀跃;当你口渴时,他就站在你身后,打开瓶盖等着你喝,等你喝完了,他又把瓶盖盖上;当你困顿时,他立刻四肢着地,任由你当马骑,你还可以“驾!驾!”的肆意驱使他!
换着你是皇帝,你是喜欢从小顺从你,从小到大无话不说,对你言听计从的玩伴,还是那些表情严肃,有事没事谏言,经常批评你,指着你鼻子骂的大臣?
你肯定会亲近儿时的玩伴,这就是太监得皇帝宠信的原因。
朱祁镇和太监的关系好,朱祁镇和王振的关系特别好,这一制衡大臣的体制,自然而然就造就了明朝太监的权力几乎冲天,同样,明王朝出现了其他专权太监--如汪直、刘瑾、魏忠贤,也就不奇怪了。
最后,王振竟做到了司礼监掌印太监,就相当于皇帝身边的私人秘书,掌握了皇帝的“批红”权。
王振的拓碑复原像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蒙古瓦剌首领也先,从四个方向对大明帝国发动了进攻。
而大明皇帝朱祁镇这一次却要御驾亲征了。这无疑是朱祁镇的脑袋被门夹了一下,也正是王振捣的鬼。
也先进攻大明的消息传到京城,大臣们一片紧张,赶紧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但有一人十分兴奋,这人就是王振。
朝廷大臣纷纷上书反对皇帝亲征,说皇帝出征有生命危险,万一皇帝挂了,以后谁来主政朝廷,派兵部尚书去就即可。
王振不听,皇帝也不听,皇帝听王振的。王振有自已的抱负,这是个扬名天下的机会!
王振打听到,瓦剌进攻大明,只有两三万人,大明有二十万军队(一说有五十万军队),十个对一个,不要说打,捏也要捏死你。到时大军班师凯旋,王振便可扬名立万。
王振的老家蔚县就在大同(今河北)附近,属大同管辖,战争间隙可携皇帝及几十万军队回到老家,一来感谢皇恩浩荡,二来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可抖抖威风。做太监做到皇帝第一他第二,确实也不容易。
王振知道,光他要皇帝亲征,诸大臣不会同意的,会遭到激烈反对,只有怂恿皇帝同意,而又由皇帝亲口说出,大臣不会反对,反对也无效。
正统十四年(1449),朱祁镇也二十三岁了,这个没脑子的皇帝,就这样被王振裹挟着,踏上了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御驾亲征之路。这是他第一次错。
也不是说皇帝不能御驾亲征,封建王朝很多皇帝都有御驾亲征,这要看你的军事素养,政治智慧,统兵能力以及当时的国力。
朱祁镇的高爷爷朱元璋,灭陈友谅,诛张士诚,弑王保保,哪一次不是挥刀上马御驾亲征!
朱祁镇的曾爷爷朱棣,挟宁王,克盛庸,杀得建文帝最后在宫里放一把火,生不见人,死不见尸。靖难之役,哪一次朱棣不是御驾亲征自己冲锋在前。那个时侯朱棣还不是皇帝,不能用“御驾”,是藩王,至多能用“王驾亲征”!
所以说,皇帝亲征是要有条件的。朱祁镇,一个政治、军事素人,二十三岁,嘴上没长毛,粮草也只是仓促调配,只是听从小时侯的玩伴、现在的太监--王振的几句捣鼓,就统领二十万大军去亲征?这个玩笑开得也太大了。
事实上这一次亲征,朱祁镇做了俘虏,后又转为七年人质,害了明朝一班王公大臣,二十万明军全军覆灭。
明王朝从他手里,开始走向衰败!
朱祁镇亲征路线图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十七日,大军出征。
从这张路线图看,明军出北京城,沿居庸关、怀来、宣府(土木堡在怀来与宣府之间),经过阳和,向大同挺进。
在这以前几日,明军与瓦剌的军队在阳和就有一次遭遇,强悍的也先把明朝五万大军斩杀干净,多名将领战死,随军太监郭敬(太监只会监军,告歪状,不会指挥打仗)躲在草丛装死,才逃过一劫。
8月1日,大军到达大同,死里逃生的郭敬在大同,见到了自己的顶头上司王振。
他把阳和战役绘声绘色的向王振作了汇报,说话间总是突出自己军队的顽强抵抗,也先军队的强悍,以证明不是自己的无能,而是“敌人太强大了”,以博得王振的同情。五万大军被也先两万人全部消灭,也好意思说。
王振,就是个奴才。
大权在握的时侯,在朝廷里作威作福,不可一世,还梦想建功立业。听了郭敬的汇报后,他震惊了,他害怕了,知道了也先的利害,其实他这次来也就是想抖抖威风的,他怕这条奴才命丢在荒郊野外,立刻下令班师回朝。
我不知道这次他有没有请示皇上,或者说他请示了皇上,皇上同意他的决定。明史上没有记载。
他这次改变了回京的路线,改成了从大同走南线,经过老家蔚州(蔚县),在蔚州请皇上到他老家看一看,不可一世的显摆一下,再入紫荆关回北京。
如果走这条线路也是安全的,也先暂时还摸不清这二十万大军的底细,毕竞自己人少,不敢贸然行动。
8月3日,当大军离开大同,行军至五十里,队伍又停了下来,然后接到命令,所有人员立刻转向,回到大同,沿来时的居庸关回北京。
看到这里,我抓狂了,相信各位看者也会抓狂。这算个什么事。连日颠簸,二十万大军本来就很疲惫,一身泥一身汗,到蔚县休整休整一下,补充一下能量,再由紫荆关回京,多好的一个事啊!
但王振的理由很正常,也很堂皇:
“秋收在即,大军路过蔚县,必定会践踏庄稼,现命大军转向,以免扰民!”
平时只会消灭异己、专权朝廷、贪污受贿、残害忠良的太监王振,这时侯还会想着蔚县百姓?他思想品质有如此高尚?
史学家们想坏了脑子找不出他这样做的理由,只有反着方向去找,那就是蔚县的田地庄稼都是他们家的,当然不希望践踏。
这几天天降大雨,地上泥泞,二十万大军连续行军,行走困难,士气低落,士兵们怨声一片。
我不知道王振这一荒唐的决定,皇帝是怎么听从的。通常一个下级反映一个意见或者一个建议,上级总要在脑子里过滤一下,考虑他说得对不对,有没有违悖常理!
朱祁镇应该知道,折回大同,从宣府、居庸关回京,比从南线经过蔚州、紫荆关回京,路途要远得多,也危险得多,说不定也先大军就在大同、宣府一带等着你,何况明军在阳和还打了一仗,五万明军全军覆没。照理说这些事情他是知道的。
总不能王振是你儿时的玩伴,你的老师,你就迂腐的什么都听他的,自己没有一点主见,辨别能力。王振保住了蔚县的田地庄稼,代价是大明王朝即将要损失数十万大军。这是朱祁镇的第二次错。
其实,经过阳和一仗,也先时时在注意明军的动向,一直尾随明军,看见明军松松垮垮的样子,他在盘算着,寻找着最佳时机,一举击败这个看似强大的庞然大物。
8月10日从宣府出发,明军用三天时间赶到土木堡。
土木堡也就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个土堡,在怀来县城以东约10公里,为一船形城堡,南北长500米,东西宽1000米,城墙高6米。原为砖土结构,因日久风化,明朝年间只剩下土墙。
土木堡就是个堡子,歇脚休息可以,做军事重地万万不可。它四面环山,仅有的一处水源,已被抢得先机的也先封锁了,他正张着麻袋口等着明军二十万大军进来。
从路线图上就能知道,土木堡离怀来只有10公里。怀来是明朝的一个军事重镇,城墙坚固,虽然守军不多,只要大军进得城来,城门一闭,十个也先也奈何不了。
这时侯又是这个王振下令,不进怀来城,就在土木堡停下。
不过这时的这个理由,一点也不高尚:
“我还有一千多辆车没有运到,大军暂不进城,就在这里等侯!”
我估计是辎重粮草车。
战争期间,粮草辎重不先行,连我都知道犯了兵家大忌。如果有敌军在后面截杀,人家就是不打你,夺取了粮草辎重,控制了粮食武器,困也要困死你。
写到这里,我没有吭气,也没有抓狂,只是默默的在想:一个人犯一次错不怪,难的是一个人从始至终不停地犯错,总不会觉醒。王振这类愚蠢至极而又自命不凡的人,不仅白痴,肯定还满脑子糨糊。
那一位皇帝呢,也会听从王振太监的调谴?在这个要水源没水源,又没有有利地形,瓦剌随时会攻打过来,生命安全极度没有保障的土木堡呆下去,而不去上了保险锁的怀来城?
反正朱祁镇听从了这一调谴。
如果说前一两次犯错还可以补救的话,这一次犯错他彻底没有救了。七年的先俘虏、后人质的生活即将开始。这是朱祁镇的第三次错。
这一场战役我就不用描写了,大家都知道,明军大败,二十万大军损失殆尽。古称“土木堡之变”。
我只写一两个场景--
大臣损失: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英国公张辅、侍郎丁铉、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鼐、张益等五十余人全部被杀。
财产损失:骡马二十余万,并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
战后居庸关巡守都指挥同知杨俊上报,“在土木堡战场地拾得所遗军器,盔六千余顶,甲五千八十副,神枪一万一千余把,神铳六百余个,火药一十八桶。”
又宣府总兵杨洪上报,“在土木堡战场所拾军器,盔三千八百顶,甲一百二十余副,圆牌二百九十余面,神铳二万二千余把,神箭四十四万支,大炮八百尊。”
残酷吧,损失人员暂且不论,光在战场上拾得战败遗留下来的军器,就数以万计。
8月23日战争结束后,都御使陈益上奏:诛杀王振全族。
景泰元年(1450)七月,新皇帝朱祁钰派大臣李实去看望朱祁镇并会见也先。君臣见面感慨万千,都流下了眼泪,一阵嘘寒问暖之后,李实问了朱祁镇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略去不谈,就光说第二个问题。
李实问:
大家看朱祁镇是怎么回答的。
朱祁镇听到这个问题,百感交集,失声痛哭,说出了他唯一的辩词:
特别要注意那一句“群臣都不进言”。
这说明朱祁镇到做囚徒也没有醒悟。当时群臣其实是进言了的,御驾亲征时,群臣上书极力反对,要他不要亲自远征,他没有听。就算是“群臣都不进言”,你是皇帝,没有一点分辩能力?如果再有“土木堡之变”二次呢,难道你还会听信奸佞小人之馋言亲征第2次?
幸亏那次亲征留下了国防部副部长(兵部侍郎)于谦镇守京城,没有同国防部长(兵部尚书)邝埜一道出征殒命,在以后的北京保卫战中扭转颓势,彻底击败了也先的瓦剌军,确立了明王朝的地位,使也先从那以后再也不敢觊觎大明王朝。
明王朝在一次大败伤了元气之后,如果北京保卫战再败,明王朝的历史当时就可能要终结,就没有276年历史。所以说明王朝得以延续,明朝的臣民要感谢于谦!
力挽狂澜的民族英雄于谦
朱祁镇一生做错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土木堡之变,明军损失20万,也损失了一班王公大臣,明王朝元气大伤。另一件就是经过“夺门之变”,复位之后朱祁镇冤杀了有功之臣于谦!
至于于谦在朱祁镇被掳之后,提议朱祁镇之弟朱祁钰上位做皇帝,完全是为当时的明王朝着想,朱祁镇做了太上皇,也先就失去了要挟明王朝的资本。另外,一个朝廷不能长期无主,否则政怠令息。于谦当时的举措完全没有错!
这就是我对明英宗朱祁镇的看法,其他作者如有不同见解,也可探讨!
-
移风易俗带来全新而别样的年味儿新年伊始,万象更新。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移风易俗带来全新而别样的年味儿:市民低碳出行,节俭之风盛行;越来越多...
-
长春农博园大胆创新 开辟蔬菜采摘新模式近日,冬季农博会一早就吸引了很多市民的到来。市民郭女士拿着自己采摘的韭菜和芹菜高兴地让工作人员称重,她说,参观了农博...
-
永吉县金家乡伊勒门村的文艺大年这个春节,永吉县金家乡伊勒门村格外热闹。这两年,随着乡村振兴步伐加快。这个满族村变戏法似的变了样,村民们生活有了新的...
-
老百姓家的灯亮了,他的心就暖了东港獐岛被称为祖国万里海疆东端第一岛。在这座陆地面积只有1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岛上,国网丹东供电公司椅圈镇供电所獐岛村电工...
-
共燃冰雪梦,一起向未来精彩、非凡、卓越的北京冬奥会大幕开启,世界奥运激情被冰雪点燃。竞技场上,冬奥运动员斗志昂扬、奋力拼搏,用行动诠释更快...
-
移风易俗带来全新而别样的年味儿
2022-02-07 09:48:02
-
长春农博园大胆创新 开辟蔬菜采摘新模式
2022-02-07 09:44:49
-
永吉县金家乡伊勒门村的文艺大年
2022-02-07 09:37:50
-
老百姓家的灯亮了,他的心就暖了
2022-02-07 09:33:12
-
共燃冰雪梦,一起向未来
2022-02-07 09: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