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退守关外还是逐鹿中原?清朝为什么最终选择定都北京?
2022-04-17 15:25:57 来源: 腾讯网

1644年,由于驻守山海关的明朝大将吴三桂投降清朝,打开了山海关,多尔衮率领十几万清军浩浩荡荡地开进关内,赶走了李自成,占领了北京。

那时候,清朝的都城位于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顺治皇帝在盛京一共居住了19年。19年间,盛京一直是清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当清朝军队入关并占领北京后,就面临着要不要把都城从盛京搬迁到北京的问题。

当时,以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为首的一批人,强烈反对把都城从盛京搬迁到北京。阿济格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能征善战,是清朝初期有名的将领。他提出:“初得辽东,不行杀戮,故清人多为辽民所杀。今宜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留置诸王以镇燕都,而大兵则或守沈阳,或退保山海,可无后患。”

阿济格的意思是,当年清军占领辽东后,没有大肆杀戮立威,使得许多清朝子民被辽东的人民杀掉。这次清军占领北京后,要该杀杀,该抢抢,然后留下诸王镇守北京,其余军队要么回守沈阳,要么退到山海关,确保没有后患。

阿济格身份不一般,不光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还是摄政王多尔衮的胞兄(同父同母)。阿济格代表的也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而是有相同意见的一帮人。由此可见,赞成清军在北京大肆杀戮、劫掠一番后退守沈阳、山海关的人不在少数。

这种意见提出来后,许多人感到震惊。如果多尔衮采纳了这一意见,并付诸实施的话,那就意味着北京城里成千上万的无辜生命将会遭到无情杀戮,无数财富也将被抢掠一空,无数家庭将会家破人亡。

这将是一场巨大的悲剧。

反对阿济格意见的人也不少,以清朝初期朝廷重臣范文程为代表。

范文程出身明朝官员家庭,原籍沈阳。他早在1618年就归顺了清朝(后金),得到了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的重用,官至内秘书院大学士,贡献了不少智谋,并仿照明朝的官制,为清朝设立了部院官制。皇太极很信任他,每次商议军国大事,都要听取他的意见。

作为一名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范文程当然知道阿济格意见蕴含的巨大杀伤力。他认为,明朝末年,中原地区多年战乱,老百姓生灵涂炭,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压力,非常盼望有人能够统一天下,从此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因此,清军不应该退回沈阳,而是将都城定于北京,并挥师南下,一鼓作气统一天下。

范文程还提出,清军入关后,要维持严明的纪律,不允许随意杀戮和劫掠,“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以维护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努力争取得到民心,让战乱的地区逐渐稳定下来,为进一步夺取中原做好充分准备。

毫无疑问,相对于阿济格的意见,范文程的意见更加高瞻远瞩。可是,范文程虽然是朝廷重臣,但在权势上远远不能与阿济格相提并论。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持阿济格意见的人占据了上风。

幸运的是,摄政王多尔衮非常赞同范文程的意见。他认为,应该迅速将都城从盛京迁到北京,将清朝的政治经济重心转移到关内,以便日后夺取中原,一统天下。为此,多尔衮制定了“得寸则寸,得尺则尺”的战略方针。

当年五月二十四日,多尔衮以摄政王的名义下令:“摄政王令旨,谕诸王及大臣知悉,蒙天眷祜,抚有中原,际此景运,尔等宜各尽厥职,务克清忠,自有分内富贵,倘不以此存心,惟图目前之利,或贪溺财货,明干法纪,或暗受贿赂,徇情卖法者,论功之日,纵有厥功,亦不叙录,是止为一时之利,而不为子孙久远计矣,特谕。”

由此,多尔衮明确了清军进发的方向,坚定了继续南下“建万年不拔之业”的脚步。

当年7月,清朝就迁都问题最终达成一致。不久后,年幼的顺治皇帝来到北京,在皇极门举行了登基典礼,随后颁布登基诏书,要求赦免明朝官员、继续进行文武科举考试、接济孤贫老幼鳏寡、一概免除明末加派的辽饷、新饷、练饷等,使得“官仍其职,民复其业”,逐步收拢人心,稳定大局,为完成最终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zN_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