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项羽为什么不直接当皇帝,而选择春秋五霸的模式?
2022-04-16 22:39:40 来源: 腾讯网

路线问题是项羽失败的一大原因。

甚至,项羽根本没有意识到路线问题,而是几乎未加思索地选择了称霸之路。

此言并非贬低。

实则刘邦与项羽区别不大,都几乎未曾思索过路线问题。至少,与秦始皇相比,完全不能同日而语。秦始皇是有一统天下的公心与能力的。刘、项初心本不如此。

刘邦之初心,是男子汉大丈夫,当如秦始皇一般的风光排场。

项羽的初心,是秦始皇是可以取而代之。

无论风光排场,还是取而代之,基本方法都只有一个,武力解决问题。这是刘项最初走到一起的原因。

当时所有反秦者打出的口号都是:秦灭六国是无道。天下斥秦为强虎狼。

然后,他们竟然成功了。

秦被灭了。

但因为前面那个前提,没人去称至尊。至少一人称至尊,是急切间实现不了的。

他们推翻的,就是一人独尊称始皇帝的秦,岂能再蹈前辙?

秦始皇废的是封建,至少完全消灭了分封。

那么,推翻秦的人,自然而然想到了恢复封建,至少,有一人需要主分封之权。

项羽几乎毫不犹豫选择了这条路线。

或许,项羽也是迫于无奈,没有史料表明项羽思考过这个问题。当时实际上的支配权,确实在项羽,但形式上项羽是不能独断专行、一人称尊的。

因为当时楚怀王尚在。如要一人称尊,按照基本的道义要求,天下必推楚怀王,如项羽可为至尊,则人人亦可为至尊。

项羽为形势所迫,也只得选择如此路线。

项羽所选路线具体如何呢?

实际上就是东周中后期的路线形式。

天子为尊,霸主当道。当时虽有周天子,但都是各个霸主轮番作主天下,号称“尊王攘夷”。王,即周天子。周的天子称王,并不称皇称帝,如周武王、周成王、周幽王。霸,即伯,二字在此同音同义,周所封诸侯有五个级别,但统称为“侯”,因人数众多,故称“诸侯”。而能为诸侯之首者,即为“伯”,也是“霸”。《左传》称郑庄公为郑伯,即因郑庄公为春秋初一小霸主。晋文公、齐桓公等,均为公,但他们也都是伯,因为他们是诸侯的老大,是霸主。

项羽的做法是完全照搬这个路线。

他把楚怀王尊位义帝,不给任何实权,而后自称霸王。所得封地也是诸侯中最大的。

其实,当时的诸侯都是不服气的,所谓不服气,最直接的原因莫过于所得者少,而他们心中,莫不认为自己可得到更多的,甚至项羽那位子,他们也是可以坐的。

《史记》的《自序》中称当时的情形是“诸侯之相王”,即是明证。

霸主的权利最主要的有两个,一,号令诸侯;二,有征伐之权。

所以,项羽分封结束后,准备回去享受荣华富贵之时,发现天下人不服,他封的诸侯大多不服。

平心而论,项羽的分封也没有不公平。

项羽的分封之法大概如下:

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

这三个人都是秦降将旧人,让他们占住关中,把刘邦堵在巴蜀之地。

徙魏王豹为西魏王,申阳为河南王。

韩王成继续当韩王,都阳翟。赵将司马昂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赵王歇改为代王。

赵相张耳为常山王,黥布为九江王。

鄱君吴芮为衡山王。义帝柱国共敖为临江王,都江陵。

燕王韩广徙为辽东王。燕将臧荼为燕王。

原齐王田市徙为胶东王。齐将田都为齐王。曾被秦所灭齐王建之孙田安,为济北王,也在齐地。成安君陈馀封三县。番君将梅涓封十万户侯。

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项羽分这些人的基本原则是,有功则封,无功不封。

如何判定有功与否?

跟随项羽入关灭秦,或者曾帮助过项羽及项梁者,则为有功;不跟随项羽入关灭秦者,无功。

这似乎是没什么问题的,并没有不公平。比如陈馀,他跟项羽打过配合,巨鹿之战时,项羽打外围,陈馀在内配合,一战之后,项羽名闻天下。

但他不听项羽号令——其实是跟自己的哥们张耳闹翻了——而没跟随进关灭秦,但项羽念着巨鹿之战的功劳,封了几个县。

故秦长史司马欣,做栎阳狱掾的时候,帮助过项梁,项羽封他为塞王,都栎阳。

这应该都是公平的,至少从项羽的角度来看,是公平的。

但这些都成为了项羽的把柄。就是因为项羽的分封之法,看似有标准,但这标准不靠谱,或者执行上宁缓不急。

最大的问题是,他表面公平,背地里其实都是小动作。

封章邯、司马欣、董翳固然没错,但封这三人的目的是看管、对抗刘邦。刘邦不满意是理所当然。

但对于那三人来说,都知道自己是被当枪使。

更何况,这三人都是秦的旧人,项羽是不相信他们的,项羽恨不得把秦人赶尽杀绝,他入关之后杀人放火,就是为了报仇泄愤。章邯带的几十万秦兵,就因为项羽害怕他们反复,全部挖坑埋了。

项羽以为把他们封在故地,既可封天下之口,也远离他们,反正关中不是他想留的地方,同样,这三人害怕或者感念自己,一定是可以对抗刘邦的。

因为刘邦在巴蜀之地,要想出来,就得从这三人手里夺利。谁会把自己的利益给刘邦?

但也因此关中被一分为三,后来称三秦之地,就这个原因。

这其实很不好,合则力聚,分则各自念利。后来汉代皇帝如汉武帝,削弱王侯的做法,就是把他们的地方分成几份,分给原来王的几个儿子们。等这些小子有了自己的封地,连老子都不认,谈什么父子同心、兄弟同心?

所以,刘邦反手打回来,章邯、司马欣、董翳首当其冲,但他们连基本的相互救援都没有,被刘邦一个一个收服。

同样的操作方法,项羽用到了齐国。齐国很大,项羽把它一分为三,三齐的称谓,也是如此来的。项羽把听听自己话的都给封了,原在齐国的,赶走。

立新王,徙旧王,结果只能是新王进不去,旧王赶不出去。只能相互掐架。

这或许是项羽刻意为之,以平衡牵制诸侯。

但麻烦是留给给项羽的,因为他是霸王,得解决这些麻烦。

比如,把原来的燕王韩广转封辽东王,但是燕王韩广不走,新燕王臧荼,原本是燕王韩广的大将,回来取代燕王,燕王当然跟臧荼干起来了。

同样,把原来的齐王田巿(fú)徙为胶东王,让田都回来当齐王,田巿(fú)是个傀儡,不敢说啥,很害怕项羽,收拾行李就去了胶东上任,立田巿的田荣立马大怒,赶上前去,就杀了田巿,自己当齐王。

田都回来要当齐王,田荣更怒,带着兵一通狠打,把田都打得又逃到项羽那里去了,告状说,霸王呀,这不行。

项羽大怒,来替小弟摆平。

于是项羽大战齐国。

也就是在这时候,刘邦返回来了,收拾完关中三王,带着兵都打到了项羽的老巢彭城了。而项羽还是收拾不下齐国。

这可以说是给了刘邦的机会。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

这占地确实够大,回手还把他立的义帝给赶了,并且杀了。

同时,他自己封的王,他很快反悔了,比如韩王成,当时项羽勉强封了他继续当韩王,但毕竟项羽心中不情愿,就不让他回韩地,把他带到自己的都城彭城去,一到彭城,立即废为侯,还不解气,干脆把他杀了。

这也是改变刘邦的一个大好机会。

因为张良原本就是韩王成的人,当时刘邦、项羽合力灭秦,兵分两路的,韩王成派的张良跟的刘邦这一路,这就是项羽杀韩王成的最直接的原因。

这就未免很小气了,而且行为方式很幼稚。封人家为韩王,即便要杀,好歹等等嘛,不能会上夸完,会议刚结束就给灭了。毕竟,当时形势还不是很稳定。

张良本来回来找韩王成,结果,张良没到呢,韩王成千古了。张良返身回去就彻底跟了刘邦,张良为刘邦献了很多计策,都是干项羽的。

所以,项羽的路线问题其实问题也不大,问题出在操作方式上。

因为刘邦最初可能也跟项羽一样。

刘邦和项羽,心里对于天下原本都没有宏观规划的。

刘邦之所以打败项羽,也不是刘邦自己有多厉害,主要是项羽的操作,让诸侯们合起来,把他打败了。

刘邦自己是打不过项羽的。刘邦约韩信、彭越一起打项羽,两个人都不肯,刘邦说,将来得到的地方,齐地给韩信,梁地给彭越,两个人很快就动手了。

毕竟地方还不在刘邦手里,他乐得大方分出去。

但因为刘邦是项羽旗帜鲜明的对手,所以,刘邦只是诸侯联军的总司令而已。

后来,诸侯们把他推到皇帝位置上去,这皇帝可不是秦始皇那个皇帝,在诸侯们心里,刘邦这个皇帝,不过是项羽所立的楚怀王义帝的那个“帝”。

刘邦顺水推舟,别人把他放在火上烤,他就受着。

那时刘邦的路线其实跟项羽没差别,只是刘邦没那么着急。

刘邦原本都想偏安一隅的,后来娄敬、张良说,往西,都关中,那才是王霸之国,于是刘邦又入关,把都城设在长安。

关中地势险固,面积大,资源富,易据守,可以临制诸侯。

这个举动的意义,是首先保住自己是诸侯中最强的一国。

至于所封出去的那些诸侯,其实都是不得不封的,那什么楚王韩信、梁王彭越、赵王张敖、韩王信、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等,原本就是事实上已经存在的,有的甚至就是项羽当初封的,比如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这都是项羽当初封的。

刘邦连改变一下都不改变,照给。

而这些人,刘邦也知道他们心中,未必把他当皇帝。他知道自己虽然是皇帝,但并没有秦始皇的那种职权。

但凡事都是在往前走的,形势变化,刘邦的思想也在变化,心中也在规划一条合适的路线。

项羽犯过的错,他不犯。他甚至听从张良的劝谏,把他最讨厌的人,封个大大地方,所有人都安心了。

这都是当时形势逼得刘邦做出的思考和选择。

汉高祖六年时,刘邦所封的大功臣有二十多人,剩下的人日夜争功,谁也不服谁。

刘邦愁得头都大了。

有一天,他在雒阳南宫复道上望见属下诸将在沙地中坐着讨论,他就问:“这些人在说啥?”

张良说:“陛下难道不知?他们在商量谋反。”

刘邦吓了一大跳,忙问原因。

张良看得很准啊,要知道,刘邦可是“在编之民”,也就是平头百姓,项羽人家是贵族,那时候是很认身份的,刘邦都能当皇帝,别人为何不行?刘邦死后,吕后准备把刘邦留下的功臣都杀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心中不服气,因为比如萧何等人,原先跟刘邦一样,都是“在编之民”,刘邦贵为皇帝,而他们却还给人打工,心中早有怨恨。

这就像同学聚会时,原本都是一班同学,但总有人混得超级好,而且他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别的人心里不服、讨厌,都是人之常情,也怪不得吕后那样想。

所以,张良说:“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

这简直就是项羽的失败总结,只封亲近之人,而天下就那么大,你把好处都给了如萧何、曹参等自己的亲信,他们封什么?

刘邦恍然大悟,忙问为之奈何?

张良说,陛下平生最憎恶谁,而且得大家都知道你非常讨厌憎恨这个人。

刘邦说,那当然是雍齿了,这王八蛋每次都不给我面子,我早都想杀他了。

张良说,好,那就大大的封赏他。

刘邦立刻照办,摆了一桌酒席,封雍齿为什方侯。而且当场严令丞相、御史,赶紧定功行封。

大家都放心了,而且很高兴,雍齿都能为侯,我等怕个啥?

其实,很难想象,刘邦当皇帝之处,开御前会议,属下们见了他,都是很随便的,跪下磕头是不会的,拱手作揖叫一声大哥,算是很恭敬了。而且,这些人当殿喝酒,粗话连篇,喝醉了就大呼大叫,耍酒疯用剑砍柱子。

这算什么皇帝?

但刘邦不着急,一步一步来。

大封之下,很多人心静了,但很多人也不服。造反一个接一个来。

刘邦一个一个去平叛,汉高祖当皇帝之后,几乎没过过安生日子,基本都在外平叛。

但因为路线执行得平稳,反叛并非像天下揭竿而起反秦,或者诸侯联盟反项羽一样,而是一个接一个。

这就好办了,刘邦灭一个,把地收回来,封给刘姓的人或者亲信。当时确实人心惶惶,污蔑四起,刘邦最好的哥们卢绾,接替了燕王臧荼为燕王,但就被人反手污蔑,卢绾只好逃了。

因为刘邦的心也绷得很紧,一听有人造反就未免怀疑。

而刘邦的皇帝,越来越像样子了,他后来让儒生设置了礼仪,大臣们上朝时按照朝仪进行,谒者呼喊,骑兵、步兵陈列宫廷,功臣、列侯、将军依次站立,大臣们心惊胆战,叩伏在地。

刘邦说,我终于知道了,皇帝原来是这样做的,当皇帝还有这种好处。

刘邦的汉江山,基本制度都是照搬秦始皇的,甚至,刘邦当初入关时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废秦法,都不存在了,汉法实际上还是秦法,只不过没那么苛刻了,也不断在改进。汉高祖的路线,算是清晰了。

到汉高祖刘邦死的时候,外姓诸侯只剩下长沙国了,很小,不足为患。刘姓诸侯国联盟拱卫,汉的天下总算稳住了。至于慢慢削弱刘姓诸侯国,甚至列侯都没剩下几个,把封建彻底消灭,让汉皇帝彻底与秦始皇的职权等同,那是刘邦的后代们要做的,刘邦是顾不上了。

这中间,项羽也是有一份功劳的。

作者:李爷

关键词: 把原来的
责任编辑:zN_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