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他是中国古代最福薄的开国皇帝,在位不足一年,国祚仅四年
2022-04-16 15:02:07 来源: 腾讯网

他出身贫寒,沉默寡言,曾是李家赘婿,

却因为后来

投身军营,建功立业,成为河东名将;他为将无畏,雄武忠勇,曾多次救石敬瑭于危难之中,

被后者视为心腹爱将;在石敬瑭为求自保,不惜引狼入室,

契丹割地称臣,称耶律德光为父之时,他慷慨陈词,认为石某人此举

必然罪在当代,贻害无穷;就在

辽军

南下,耶律德光在中原登基称帝,企图统治中原之时,他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建国称帝。那么这位出身底层,逆境崛起的历史风云人物到底是谁呢?其实他就是五代时期,存在感

虽然

不高,但

建立了后汉政权的高祖皇帝

——刘知远。

残唐五代

——后汉(公元

947-950

年)

建立者:刘知远(

895-948

年)

出生地:晋阳(今山西太原)

庙谥号: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起于微末,功勋卓著

刘知远出生于唐昭宗乾宁二年(

895

年),比石敬瑭小三岁,据史书记载,自幼刘

知远

就不苟言笑、沉稳端庄,颇具威仪,时人

啧啧

称奇。

人们常说:选择大于努力!这话有一半是对的,即选择很重要。古代政治斗争很讲究立场站队,

和石敬瑭一样,

初出茅庐

,刘知远就

有幸

效力于河东名将李嗣源(后来的唐明宗)

,应该说,正是这个看似寻常的选择改变了刘知远的命运

后梁贞明四年(

918

年),为了争夺黄河沿岸,晋王李存勖命李嗣源挥兵南下,于濮阳一带,对后梁军大打出手。此次石敬瑭为救岳父,险些丧命,多亏了刘知远,将

所乘的

宝马良驹

换与

石敬瑭,石敬瑭

才逃出生天,幸免于难。事后,对于刘知远的救命大恩,石敬瑭自然是感恩戴德,从此,刘知远就成

石敬瑭

心腹大将。

石敬瑭

是唐明宗李嗣源的乘龙快婿,且功勋卓著。如今又

坐镇河东,手握重兵,因此李从珂

自兵变称帝后,

心中

甚是不安,他对

拥兵自重的

石敬瑭始终心怀戒心,

为心腹大患。李从珂虽然通过兵变,篡位登基,但是本质上李从珂只是一个能征惯战的军事将领,不是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依照当时情形,李从珂理应对河东军镇行怀柔之策,麻痹石敬瑭,继而寻机彻底解决这个肘腋之患。可是李从珂

虽贵为九五至尊,却

毫无远略,他竟然选择明火执仗的方式,将自己与石敬瑭的矛盾公开化,并不时刺激石敬瑭。早在唐明宗葬期间,李从珂就曾扣押过石敬瑭,将其软禁,若非曹太后从中斡旋,石敬瑭极有

可能死于非命

另外,石敬瑭妻子李氏(唐明宗李嗣源之女)到洛阳给李从珂祝寿,宴会结束后因急于返程,李从珂一时脑子短路,竟然借着酒劲直言道:你这么急着回家,是不是想回去和石敬瑭商量谋反啊!

可以说在当时,李石两人的尖锐冲突,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在这场斗争中,作为强势一方的李从珂咄咄逼人,可以想象,弱势一方的石敬瑭,日子自然不会好过,整日里,他是如履薄冰,噤如寒蝉。为求自保,苦思冥想之后,石敬瑭竟然在桑维翰的撮合下,阴结契丹,上表称臣,并呼契丹国主耶律德光为父,许诺割幽云十六州。

虽说石敬瑭此举,是为了对付李从珂这个劲敌,属于形势所迫,但是刘知远却有不同看法,他就劝谏石敬瑭说:

“对契丹称臣尚可,称耶律德光为父断不可行,另外对于契丹的帮助,我们多多奉送金银就可以了,怎可割地与人呢,如此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必然后患无穷”。尽管刘知远所言,句句在理,用心良苦,但固执己见的石敬瑭早已走火入魔,他是打定主意,跪舔契丹,换取荣华富贵,至于个人尊严和至高国格,石敬瑭早已无心顾及了。

在契丹的襄助下,石敬瑭成功打败李从珂的后唐军,并在耶律德光的鼎力支持下,建立后晋。称帝之后的石敬瑭,对刘知远投桃报李,正是在石皇帝的亲切关怀和重用提拔下,刘知远历任检校司空、侍卫马步都指挥使、点检随驾六军诸卫事、许州节度使、朱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北京(今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等职。

晋辽交恶,危机四伏

石敬瑭一共当了七年皇帝,虽说贵为天子,其实在与契丹打交道期间,极尽屈辱。到了天福七年(

942

年),这位贻笑天下的“儿皇帝”终于病逝。后晋的新一代当家人换成了石重贵。石重贵原本是石敬瑭的侄子,因从战有功,且本人又文武双全,所以石敬瑭对他特别喜爱,后收为养子。

石敬瑭膝下原有一子石重睿,但是托孤宰臣冯道和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认为:当今天下大乱,石重睿少不更事,难堪大任,故而转拥石重贵为帝,是为晋出帝,此时的出帝年仅

28

岁,可谓血气方刚,正值壮年。因耻于叔父对辽称臣,即位之初,年轻气盛的石重贵就一改惯例,违背石敬瑭既定国策,对契丹只称孙不称臣,由此两国交恶。

辽太宗见后晋新君傲慢无礼,妄自尊大,勃然大怒,并誓师南征,不过辽晋交战的结果,让人非常意外。晋国居然顶住了辽国两轮蓄谋已久的进攻,守住了国土,保住了政权。耶律德光见用兵无果,只得与后晋赓续旧好。不过空前的胜利,让石重贵有点忘乎所以,自认为自己英明神武,战无不胜。觉得后晋天下太平,河清海晏。于是疏于国事,开始纵情声色(立孀居婶娘冯氏为皇后),大兴土木、沉湎游猎,至此,后晋国势頽危,日甚一日。

辽太宗耶律德光,允文允武,雄才大略,百折不挠。他见后晋国事不修、朝政不稳、人心离散,心中大喜,于后晋开运三年(

946

年),再度兴兵南下。石重贵见敌兵此次来势汹汹,远胜往常,急命石敬瑭妹夫杜重威率兵十万,抵御辽兵,不想杜重威狼子野心,素怀异志,他竟然暗通辽国,阵前倒戈,致使辽军一路南下,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兵锋就直指汴梁城,无奈之际,石重贵只好率领文武百官,出城请降,后晋灭亡。

就在晋辽两国频年交战的同时,幽州道行营招讨使刘知远,则率领部众,先在忻口大败伟王,并在朔州阳武关再破契丹兵,此时的刘知远审时度势,早有称霸之心,他的战略意图明显,那就是先握有河东,再图谋中原,因此这一时期,他一边在河北山西和辽兵交战,一边观望时局,伺机而动。

开运四年(

947

年)正月,后晋灭亡,耶律德光竟然在汴梁,身着汉族皇帝冠冕,即皇帝位,改国号契丹为辽。耶律德光就是想用这个不同寻常的登基典礼,向世人表明他不仅是草原之王,而且还是汉人之主。当时是,辽军兵势强盛,气焰熏天,刘知远只好屈身侍辽,为表归顺之意,还特别派出使臣,赴京朝拜。耶律德光大喜,称刘知远为子,并给予赏赐,安抚其心。

由于后晋众多节度使见契丹势大,为表臣服,多半亲身赶赴汴梁,参与耶律德光登基大典,致使地方无主,兵变频发,州郡大乱。另外契丹人

“打谷草”(劫掠财物)的恶习,也让中原百姓苦不堪言,他们对契丹人深恶痛绝,正是在这种敌对情绪的支配下,地方官民人等竟携手一道,自发自愿驱逐辽人。辽太宗见中原形势一片混乱,自知汉地再难保有,只好班师回朝,退回契丹老家,并于途中杀胡林(河北栾城西北)病逝。

审时度势,建国称帝

后晋开运四年(

947

年)二月,河东行军司马张彦威与郭威等河东部将认为,后晋灭亡,辽主北返,此刻天下无主,正是河东镇入主中原的天赐良机,于是上书劝进刘知远,书函说刘知远素怀威德,文武全才,护国有功,理应登基为帝,做万民之主,若不称帝,奈天下苍生何。劝进表,河东文武一共上了三次。

古礼有

“三让而后受”之说,刘知远见大伙言辞诚恳,态度真诚,觉得时机已到,于是顺水推舟,应承上下所请,于当月

15

日,在太原正式即皇帝位。

刘知远是心思缜密之人,深知此刻的中原形势不稳,为了团结各地藩镇,争取民心,他放弃开运年号,沿用石敬瑭的天福年号,因此

947

年也被称为天福

12

年。紧接着,刘知远又下诏慰劳抗辽民众,处死地方契丹将领,奉行对辽强硬的基本国策,一扫石敬瑭对辽屈膝投降的外交耻辱。中原军民见状,无不投诚归顺,咸服大悦。

刘知远虽说称帝,但此时的汴梁城仍为契丹将领萧干所据,为了迅速攻略中原,进入开封,刘知远采纳了郭威

“由汾水南下取河南、进而图天下”这一高瞻远瞩的建议,先命史弘肇为先锋,举兵南下,前方开道,自己再引军跟随其后,史弘肇不愧为一代名将,他不负众望,所部军马一路所向披靡,凯歌高奏,并很快拿下洛阳汴京两都。

同年六月,刘知远率领河东部众,进驻汴梁城,正式定国号为

“汉”,改元乾祐,刘知远就是后汉高祖。刚刚立国,刘知远就迫不及待下诏,蠲免天下钱粮,大赦天下,笼络民心。刘知远原配妻子李皇后所为更是感人,为了百姓不再遭殃,她甚至拿出宫中内帑和私房钱,赏赐士卒,三军将士闻知内情,无不感激涕零,山呼万岁。

在后晋的诸多骄兵悍将中,有一人不能不提,此人就是杜重威,由于杜重威资望颇高,又领兵多年,因此对刘知远威胁也最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后晋灭亡,中原涂炭,此人罪大恶极,但刘知远觉得:国朝初建,百废待兴,自己实在不宜大动干戈,只是下诏,命其移镇归德(商丘)。杜重威深知朝廷此举是调虎离山,变相削藩,因此拒不奉诏。刘知远见杜重威如此不识时务,恼羞成怒,急令高行周与慕容彦超率军讨伐魏州节度使杜重威。杜重威凭城据守,以逸待劳,而后汉军劳师袭远,人困马乏,所以几场战斗下来,死伤惨重,万不得已,刘知远只好御驾亲征,但依旧没能攻克魏州,无奈之际,只好与杜讲和,刘知远书信承诺,许其不死,进退两难的杜重威,这才出城投降。为了安抚杜重威,刘知远封其为中书令、楚国公。见刘知远已然建立新朝,成为汉朝天子,南方那些原本就对中原称臣的藩镇诸侯(吴越、荆南、马楚),此刻又急忙改换门庭,纷纷上表拜贺,表示臣服,由此中原底定。

命运的神奇在于不可预知,刘知远辛苦半生,艰苦创业,方才建国称帝,而他的身体却江河日下,家中更是突生变故。乾祐元年(

948

年)正月,刘知远的长子刘承训,天不假年,不幸早逝,丧失爱子让百病缠身的刘皇帝很受打击,他自知不免,来日无多,在经过一番思虑之后,急召史弘肇、王章、苏逢吉、郭威等重臣入宫,准备交代后事。床榻之上,刘知远气息奄奄,艰难地向诸臣托孤,言讫拱手作别,众臣见状,无不心情沉重,不久,刘知远就一命呜呼、撒手人寰,享年

54

岁。

千秋功罪,

个人评

抛开传统史家对他的评价不论,我个人觉得刘知远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终成大业,堪称是趁时应运的风云人物。首先,刘知远起于微末,早年在追随李嗣源和石敬瑭期间,便有救驾大功,且在战场上也是功勋卓著;其次,当石敬瑭对辽称臣,裂土以酬时,他能大义凛然,出言劝谏,既反映了他对中原疆土和王朝颜面的维护,也折射出他对契丹后续可能入侵的警惕之心和先见之明;再次,当刘知远实力大增,建国称帝后,他对契丹的强硬态度,也改变了先前后晋对契丹一味奴颜婢膝的小丑姿态,使得后汉获得了和大辽帝国平起平坐的政治地位。再再次,刘知远的利民政策和李皇后的贤明,也让中原父老有了在乱世生活不易的喘息之机,另外军功起家的刘知远也没有穷兵黩武,而是选择抚民以静之策,能避免的战争尽量不打,这使得他治下的后汉,政局平稳,百姓苍生安居乐业。

至于私德方面,刘知远的个人形象或许不那么正面,这其中除了他本人的性格原因外,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当时的时势。例如攻打魏州,后汉军久攻不克,刘知远只好先赦免杜重威的死罪,并对他封官加爵,加以笼络,这其实是迫于无奈的选择,不过在刘知远弥留之际,还是对托孤大臣面授机宜,最后,宰相苏逢吉诱杀了杜重威,消息传来,汴梁城人心大快。

再比如,说他对晋出帝见危不救,这其实也是石重贵贪图享乐,不理国政的致命恶果,石重贵当政以来,用人不明,整个朝廷乌烟瘴气,怕是早让刘知远这帮当年追随石敬瑭的老臣寒心了。而且当时辽兵南下,气势正盛,整个后晋王朝,杜重威投降,其他藩镇也基本上作壁上观,没人愿意率兵勤王,石重贵这属于咎由自取,因此单单指责刘知远见死不救,其实并不公平,估计河东军即使出兵相救,按照当时的情形,怕也无力回天。至于说后汉不能享国长久,是因为刘知远缺德所致,我觉得更是牵强。提及仁德,五代中的后周绝对首屈一指,可它依旧不能国祚绵长,至于其间原委,很难一语道尽,往往是见仁见智(

END

)。

本期话题

刘知远逆境崛起,坚韧不拔,建立后汉,面对史家诸多指摘和批评,你如何看待这位开国皇帝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参考文献

《旧五代史》

——薛居正(宋代)

《新五代史》

——欧阳修(宋代)

《资治通鉴》

——司马光(宋代)

相关文章

梁晋争霸有缘由,有个藩镇特别牛,五位开国君主出里头

他俩在唐末五代势不两立,一个是乱世枭雄,一个是军事天才

中国古代开国君主中,他最厚颜无耻,为当皇帝认敌作父割地卖国

责任编辑:zN_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