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历史篇】三河县的清代大事记
2022-04-16 10:32:42 来源: 三河县志

1644年(顺治元年):三河属直隶省顺天府通州。

1649年(顺治六年):建驻防卫署,设防守卫等武官8名,甲兵45名。

1673年(康熙十二年):知县陈伯嘉篡修《三河县志》,未刊。其手抄本存于北京图书馆善本组,为本县现存最早的一部县志。

1674年(康熙十三年):知县任塾重修《三河县志》。未刊,已佚。

1679年(康熙十八年):农历七月二十八日巳时,发生大地震,全县死2677人。

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知县彭鹏在县城孔庙内建“社学”。

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知县郑富民辑录《三河县志》稿。未刊,已佚。

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在县城西街建朝鲜贡使宾馆。

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在县城西街、南关和夏垫等处创建“义学”。

1723年(染正元年):石碑、白浮图、泥洼铺、夏垫、柳河屯、马起乏设墩堡,各驻兵5名。

1726年(盍正四年):自三河县料马庄至宝城县江潢口,筑洵河堤180里。

1729年(蠢正七年):在段甲岭建“义学”。

1730年(苑正八年):农历八月十九日,发生地震。

1733年(雍正十一年):水灾严重,秋禾无收。

1743年(乾隆八年):农历五月,气候闷热,人多中暑。

1752年《乾隆十七年):知县薛如春奉旨劝揖,修建峪口、高楼、段甲岭、皇庄、夏垫、马坊6处储粮“义仓”。

1738年(乾隆二十三年):县署在南店、夏垫、段甲岭分设留养局,收养衣食无着贫民。每年农历十月开局,至次年二月收局。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知县陈昶在彭公祠内建“临洵书院”。

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知县陈昶重修《三河县志》,凡16卷。今存。

1814年(嘉庆十九年):大赵庄韩茂之,韩家屯李福成自筹钱粮修建错桥至段甲岭土路15里、桥3座。

2840年(道光二十年):全县由15乡25社108保改划为24区303乡,1910年(宣统二年)并为13区。

1856年(咸丰六年):蜘蠕遍野,食苗殆尽,大歉。

1867年(同治六年):春、夏大旱,米价腾贵,野菜、树皮被人食尽。秋收大歉。

1868年(同治七年):瘟疫流行9死人甚多。

1875年(光绪元年):县城南关宝顺永烧锅开业,到1893年前后,全县有烧锅8处,日产白酒5000余斤。知县查光泰于县城东大街置民宅一处,捐办义学。

1877年(光绪三年):夏,大旱,秧禾大多枯死,秋收无几。

1882年(光绪八年):本县册,籍25829户,192023口。

1886年(光绪十二年):夏,夏垫镇南北20里狂风冰雹交加,冰雹大如拳,五谷俱毁,大树被拔甚多,不少屋瓦被揭。

1890年(光绪十六年):水灾严重,颗粒无收。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天主教传入本县,先后在董庄子、西城子、北寨、五福庄建教堂。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义和拳兴起,本县参加者众多。基督教传入本县,在燕郊、新集建有教堂。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县设巡警局。民国初改为警察所。

1906年(光绪三十二):农历四月,本县第一所公立初级小学——大赵庄初小建立。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本县第一所公立完全小学——城内完小建立。其前身是临洵书院。胡庄子庆春台河北梆子科班成立,至1914年共培养演员80多名。

4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始设邮局,办理民间信件和汇兑业务,但信件只送至集镇,由商号代收代转。1936年邮差送信到村。

1909年(宣统元年):本县第一所女子完全小学——城内女子完小建立。

1910年(宣统二年):设立县统计处,统计员4名,1933年前后撤销。

责任编辑:zN_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