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拔贡出身且无任何背景,短短14年就做到巡抚的,清代仅刘韵珂一人
2022-04-16 06:22:21 来源: 腾讯网

按照清代的文官晋升程序,进士出身者,正常情况下爬到二品至少需要二十年的时间。这还是在运气好,有政治背景的前提下。如果是学历低,且非亲贵之家,那么一辈子恐怕都到不了二品。

不过凡事也不绝对,清代汉臣中还是有不少人创造了奇迹。比如刘坤一秀才出身,最后做到了总督;李世杰以捐纳入仕,也跻身封疆之列。这次要讲的这个人,同样也是学历低、没背景,但他仅仅花了十四年的时间,就爬到了浙江巡抚任上。

拔贡出身的刘韵珂

刘韵珂,山东汶上县人,生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刘家祖上还算可以,出了不少的功名,但都是一些较为低级的秀才、贡生一类的,没有出过进士。到了刘韵珂父亲这一辈,家道中落,沦为平民之家。

好在老刘家多少还有一些文化底蕴,日子再穷也要走读书入仕这条路。刘韵珂很早的时候就显示出了惊人的天赋,学习也很刻苦。16岁那年,他通过院试成为生员(秀才)。

正当刘韵珂信心满满准备在科举之路上大显身手的时候,却在乡试这道关上吃了几回闭门羹。所幸,山东学政对刘韵珂的才华极为欣赏,上奏朝廷以“拔贡”的身份入国子监深造。

所谓的“拔贡”就是各省的学政,将一些人品、才学优秀的生员升入国子监,但要求很高,十二年才选拔一次。

清代的文官向来注重科甲,虽然拨贡也被列入正途,但与举人、进士比起来,显然又要差了一个档次。

刘韵珂天生就是一个不服输的人,进入国子监后勤奋刻苦,终于在考试中被列为一等。按朝廷管理,一等者可以授予小京官或是外放知县。

嘉庆十八年,刘韵珂被授予七品候补小京官。清代官场最害怕听到的就是“候补”两个字,一旦进入候补队伍,就意味着选官遥遥无期。刘韵珂同样如此,在七品候补这个冷板凳上,熬了近十年的时间。

道光三年,刘韵珂在大学士曹振镛的举荐下,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仕途,被委以额外主事。其实“额外主事”也不是真正的在职编制,而是属于实习性质的,没有品级也没有俸禄,但一般都会转正。

道光四年,刘韵珂成为六品主事,从此以后他的仕途便一发不可收拾,几乎每隔两三年都会提升一级。道光六年,升任员外郎并获得京察一等记名;八年授徽州知府,不久调任安庆知府;十二年升任云南盐法道;十三年升浙江按察使;十五年,任四川布政使。

从道光四年至十五年,短短11年的时间,刘韵珂从六品主事升任从二品的布政使,汉人官员中这个升官速度,别说道光朝,就是放眼整个清代,也没有几个。

如果按照这个套路下去,不出意外布政使任满刘韵珂将会位列封疆,放某一个省的巡抚。然而,就在升任布政使的次年二月,刘韵珂的父亲去世,他不得不卸任回籍丁忧三年。

办差结实、为人乖巧的刘韵珂

刘韵珂守孝期满后,官复原职,道光十八年出任四川布政使。果不其然,道光帝对刘韵珂宠信依旧,两年后就被任命为浙江巡抚,三年后又迁闽浙总督。

刘韵珂自从入仕后,晋升如此迅速,倒不是说他的政绩有多好。御史查了一下相关的文献,刘韵珂在京城为官期间,办事很谨慎,居官也算清廉,从来不冒险。

道光皇帝的执政风格大抵也是如此,他一心想要做一个守成的皇帝,始终恪守祖制,不越雷池一步。刘韵珂的为官之道很对道光帝的胃口,这也是他屡获晋升的原因。

为政地方时,刘韵珂只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官员,也谈不上政绩卓越。无非就是钱粮完征,任上无重大过失而已。

刘韵珂升任浙江巡抚时,刚好遇上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客观地说,刘韵珂在这一期间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他不像林则徐那样是个死硬的主战派,也不像穆彰阿那样,一门心思要谈合。

总体来看,在抗英方面刘韵珂是积极主动的,但他又能结合当地的实情,巧妙地兼顾了朝廷与地方的利益。而且作为一个中间派,刘韵珂以极高的情商,又能周旋于各种势力之间。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道光帝开始算总账,凡是地方大员以及领兵大将,几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严重的革职发遣,轻一点的降级调任,唯独刘韵珂毫发无伤,还受到道光帝的褒奖,升任闽浙总督。

评价刘韵珂的一生,其实就是八个字:办事结实,为人乖巧。办事结实自然能到到道光帝的信任,而为人乖巧则又能获得同僚的支持。

从刘韵珂的事例中不难看出,在官场上混,许多无字书中的诀窍并不是圣贤经典中有记载的,更不是翰林院里能够学到的。

责任编辑:zN_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