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朱元璋为何不安排第一功臣徐达之女为皇太妃,却与常遇春联姻?
2022-04-16 05:25:04 来源: 腾讯网

在近日开播的历史剧《山河月明》的第一集里,有个重要情节,也将是整部剧的重要伏笔:

明将耿炳文在漠北被北元军队围困,王师败绩的消息传回朝廷,魏国公徐达被举荐为征北大将军,统兵出塞、膺惩元兵。

朱元璋深知徐达此次北征若成功,只有封王作为奖赏,但朱元璋不希望徐达功高盖主、难以驾驭。

于是,马皇后建议以结亲代替封王,俩人最后商定由四子燕王朱棣与徐家女儿结亲。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政治联姻,如果当初安排太子朱标娶徐达的女儿,不更好吗?

毕竟徐达是公认的明朝开国第一功臣,通过结亲,可以将徐达死死地拿捏住,也为太子朱标未来继位积蓄强大势力。

然而事实是,朱元璋却安排太子朱标娶了常遇春的女儿。

朱元璋没想到与徐达结亲的好处吗?显然不是。其实朱元璋想得更深远。

根据史料来分析,朱元璋应该是出于两方面原因考虑。

其一,婚嫁双方的年龄匹配。

朱标出生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册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为储君。

洪武四年(1371年)四月,16岁的朱标与常遇春的长女成婚,常氏被册封为皇太子妃。不幸的是,常氏命薄,在婚后仅七年的洪武十一年(1378年)去世。

后来,朱标娶太常寺卿吕本之女为继妃。

徐达的长女徐仪华(或说徐妙云),出生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标与常遇春的长女成婚时,她才是9岁的幼女。

除非朱标晚结婚,可以等到与徐仪华成婚。

这是客观生理因素。

其二,防止外戚坐大擅政。

众所周知,徐达与朱元璋是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同乡、从小长大的好友。

朱元璋投靠郭子兴反元,回乡募兵时拉上了徐达。徐达以超群的才能,逐渐被朱元璋委以重任,征战四方,屡立奇功,成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特别是,徐达挥师北伐,攻入大都,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因而,徐达与元朝军队作战经验丰富,元军对徐达非常敬畏。

明朝建国,徐达被封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身份地位显赫。

朱元璋当然明白打天下和坐天下的区别。

如果与徐达联姻尤其是如果徐达的女儿成了皇太子妃,表面上看似巩固了统治集团力量,但同时会埋下隐患:在军中威望甚高的徐达的声望和势力必然大增,一家独大,难以驾驭,很可能日后会威胁到皇权统治。

而且,这种局面也不利于平衡武将与文臣两大集团的力量。毕竟打天下主要靠武将,而坐天下主要得依靠文臣集团。何况明朝开国初期,武将与文臣两大集团的矛盾日益凸显。

而常遇春也是早年就追随朱元璋,以骁勇著称,长期是徐达的副将,战功卓越。明朝建国后,常遇春身份地位略低于徐达。

另外,常遇春的夫人,是明朝开国名将蓝玉之姐。

那么,朱元璋与常遇春联姻,既不失体面,也照样可以笼络开国功臣及武将集团。

尤其是,明朝刚开国的洪武二年,常遇春北伐中原时暴卒军中。那么朱元璋与常遇春联姻,就大大降低了外戚坐大、威胁皇权的风险。而且这样更显得朱元璋重情义、体恤兄弟后事。

因而,常遇春去世两年后,长女便与太子朱标成婚,贵为皇太子妃。只是可惜常氏命薄,无福享受。

如本文开头所述,当明军在北漠受挫,徐达领命再次北伐时,朱元璋首先忧心的是:徐达若再立战功,只能以封王作为奖赏,异姓王也正是朱元璋所忌讳的。

旁观者清,幸好洞悉世事的马皇后在旁建议:以结亲代替封王奖赏。醍醐灌顶,给了朱元璋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案。

这样既可以激励徐达继续为朱家王朝拼命效力,也可以继续笼络开国功臣及武将集团。而且,也可以通过文武兼备的徐达,调教一下天性顽劣的燕王朱棣。

另外,这个方案还有个很大好处是:降低了外戚坐大、威胁皇权的风险。毕竟皇太子朱标已是储君,燕王朱棣继承皇位的可能性接近于零。

拿一个儿子,抵消了一个异姓王的存在风险。反正朱元璋的儿子多达二十多个,政治棋子多的是。

显然,对朱元璋来说,这是一笔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

即使燕王朱棣一万个不情愿娶徐达的女儿,徐达起初也抵制这门亲事,但是朱元璋和马皇后已经认定了这个最优方案。

而且此后,朱元璋和马皇后继续对徐达使用这一招,代王朱桂娶了徐达第二个女儿,安王朱楹娶了徐达第四个女儿。

而且,朱元璋也将“结亲”的策略,用在了不少文臣武将身上,从而有力地巩固了统治集团力量。

不得不佩服,出身草根、低学历的朱元璋是天才战略家、政治家,个人成功不是偶然的。

责任编辑:zN_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