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皇帝请丞相吃饭却不给筷子,丞相走后,皇帝:此人绝不能留!
2022-04-15 09:24:00 来源: 腾讯网

有人说中国的历史无非就是一个循环,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一样的君主专制,一样的中央集权,几乎没有研究价值。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显然不是。中国封建专制虽延续千年,但中国并非停滞不前,朝代的更迭也并不意味着历史的倒退。

西汉名将周亚夫

提起周亚夫,可能很多不熟悉历史的人不知道他是谁,但提起文景之治很多人都会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但要说起此人最出名的还是他那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臣周勃的儿子,出生显赫的他本人实力也不遑多让,年纪轻轻就做了河内郡守。

据史料记载,有一年匈奴入侵,汉文帝亲自去慰问将领士兵,为他们加油打气。一路畅通无阻的他却被拦在了帐外,士兵告诉刘恒他们只听从军令。

按理来说,听到这样的话作为帝王肯定会勃然大怒,处死这位将军以稳固政权。可刘恒并没有因此不满,还十分佩服周亚夫的治兵能力,对他大加赞赏。击退匈奴后就将周亚夫提拔到了中尉,手握重兵。在临终前甚至告诉汉景帝一定要重用周亚夫。

汉景帝并不甘于在父亲种下的大树下乘凉,他有着自己的抱负。在他的努力下汉朝愈发欣欣向荣。然而,他的改革还是引起了权贵的不满,爆发了著名的七国之乱。

早有预谋的诸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进攻,危难之际他想到了被父亲寄予厚望的周亚夫。于是,他任命周亚夫为太尉,让他领兵平反叛乱。

在周亚夫的带领下,七国之乱很快就被平定,汉景帝大喜之下将他封为了丞相。可就是丞相这一称号却酿成了他的悲剧。

众所周知,丞相作为百官之首统领百官,不仅要聪慧过人还要懂得变通,让皇帝和文武百官的意见达成统一。

可周亚夫作为武将根本不懂得圆滑,丝毫不给皇帝面子,二人的关系也因此逐渐疏远。

不懂变通的周丞相

事实上,汉景帝对于这位位高权重的丞相还是十分重视的。汉景帝本来立了刘荣为太子,可因为别人日复一日地说刘彻的好话,再加上刘荣的母妃行事太过招摇,于是他就打算废了刘荣改立刘彻为太子。汉景帝把这件事告诉了周亚夫,结果遭到了强烈的反对。

帝王又怎能容许自己的决定被质疑呢?虽然最后他还是成功立刘彻为太子,但他仍然觉得周亚夫目光短浅不懂变通。

于是,汉景帝开始慢慢疏远周亚夫了。本来二人关系就逐渐恶化,可偏偏又来了一个刘武,他也和周亚夫有那么一点儿过节。

那次,刘武所带领的军队遭到了重创,但周亚夫并没有对他伸出援手,差点丢了性命的刘武从此便记恨上了周亚夫,觉得是他见死不救。

于是,回了朝的他不厌其烦地在汉景帝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这让皇帝对周亚夫的处事能力再次产生了怀疑。

接下来发生的两起封侯事件,也让皇帝彻底记恨上了周亚夫。皇帝想要封皇后的弟弟为侯,可周亚夫认为他并没有建立功勋,并不能承担起爵位,甚至为此不惜在朝堂上和皇帝对峙。

后来,周亚夫以生病为由多次缺席早朝,汉景帝也撤销了周亚夫的丞相之职位,可对周亚夫这样有能力的人,要是不能为己用,又怎能活下去呢?

筷子引发的祸端

汉景帝的身体每况愈下,他决定寻找一位大臣让他辅佐刘彻。首先他就想到了曾经的功臣—周亚夫。但他对周亚夫的种种行径还是有所不满,害怕他还是死性不改,想要试探他一番。要是通过了试探他还是那个国之重臣,要是通不过,那也就留他不得。

周亚夫勃然大怒,冲着下人要筷子,埋头吃完了饭。汉景帝看到此场景说道:“这点小事也值得你生这么大的气?”

周亚夫意识到自己有些过于激动,立即谢罪,但他并不愿意跪下向皇帝请罪,又在皇帝说完免了后又立马离去,丝毫不给皇帝面子。

所以,汉景帝觉得周亚夫此人虽然能力出众,但脾气太过冲,绝对不是辅佐下一任帝王的合适人选,随即对这位功臣产生了杀心。虽然周亚夫有功与大汉,但一旦危及但他们的统治,帝王都会毫不犹豫地将他们处死。

于是,汉景帝以谋反的罪名抓捕了周亚夫。可周亚夫一身傲骨又怎能忍受这样的罪名。他在牢中不吃不喝,绝食而死。临死前,他想起了那个为他看相的人。

本来,他还觉得那人是一个骗子,成为丞相又怎会落得个饿死的结局,没成想最后的结局反而真如那个人所说。

可怜一代英雄最终落得个被君王以莫须有罪名抓捕的下场,没能继续在那个时代焕发属于自己的光彩。

或许周亚夫确实为人不懂变通,要是他稍微顺应一下帝王,稍微懂得服软就能稳坐高位。

可能将那些汉子治得服服帖帖的将军又怎会是那般鼠辈呢?落得个那样的结局想必他除了感到寒心也并没有多少悔意。

汉景帝虽然杀死了功臣周亚夫,可他所做出的成就也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或许,他们两个都没有错,只是立场不同,性格不同,只是人们还是为那个叱咤风云的将军而叹息。

是啊,如果他能懂得变通,他的结局本不应该是这样……

责任编辑:zN_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