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千年历史的天香 洛报融媒记者 李冰 摄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从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被唐高宗册封为皇后起,到最终被迫退帝位,参与和主掌朝政长达半个世纪,从而把唐代社会从贞观之治推进到开元盛世,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然而,自北宋以来,盛传着武则天“贬牡丹”的故事。《全唐诗》里那首《腊日宣诏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在民间广泛流传。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四《灌园叟晚逢仙女》,还增添有因“牡丹抗旨”,引发武则天“火烧牡丹”,于是把牡丹贬到东都洛阳的生动情节。武则天真的“贬”过牡丹吗?她对洛阳牡丹到底有什么特殊情怀?这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重要问题。今天看来,这实在是一桩与事实完全相反的冤假错案,有必要予以梳理澄清,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武则天移植家乡牡丹于“上苑”的真实故事
观赏牡丹的栽培,可追溯到隋代。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标志着中国牡丹作为观赏花卉,由野生而进入皇家宫苑。
唐朝初年,国泰民安,牡丹花因富贵吉祥的美好寓意,象征大唐繁荣昌盛,而日益受到世人的青睐。到唐高宗武则天时期,东都洛阳除宫廷御苑栽植牡丹外,道观寺庙、富豪宅院及民间里坊皆遍植牡丹。这是牡丹发展历史上第一个高潮。
武则天一生,对牡丹钟爱有加。她曾把家乡“西河”的优良“牡丹品种移栽到东都西苑。唐代诗人舒元舆《牡丹赋》记载:“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与焉。盖遁乎深山,自幽而著。以为贵重所知,花则何遇焉?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寖盛。”
“西河”指武则天的家乡。武则天祖籍今山西省文水县,唐代“西河”在今山西省汾阳市,与文水县毗邻。“上苑”即隋唐时期的东都西苑,在今洛阳市区西部。这是说武则天曾把她家乡的优良牡丹品种,移植到东都西苑里来。舒元舆,是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进士,曾分司东都(洛阳),官至同平章事(宰相)。这则武则天移植家乡牡丹到东都西苑的记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由此可见,武则天对牡丹宠爱有加。
那么,武则天从家乡“西河”移栽牡丹的故事发生在何时?据《新唐书·高宗纪》记载,显庆五年(公元660年)二月,武则天与唐高宗从东都洛阳回到她的家乡“西河”(亦称“并州”)。三月,“皇后宴亲族邻里于朝堂,会命妇于内殿”。四月,两人回到洛阳。这是武则天平生唯一返回家乡的历史记载。农历三月正值牡丹盛开的季节,因此,武则天从家乡“西河”移栽牡丹的故事,当发生在公元660年(或者稍后)。
武则天把家乡“西河”牡丹的优良品种移栽到洛阳西苑,对牡丹优良品种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欧阳修在其《洛阳牡丹记》中写道:“自唐则天以后,洛阳牡丹始盛。”由此可见,洛阳牡丹的种植和繁盛,与女皇武则天有着密切的关系。
武则天“贬牡丹”故事产生的历史背景
自北宋以来,武则天“贬牡丹”的故事,盛传不衰。这个有违历史真相的传说,到底是怎样编造出来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澄清这个故事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
北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过渡阶段。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随着佛教和道家思想的迅速兴起,儒家思想在人们思想中的统治地位日渐衰落。唐朝晚期至北宋中叶,韩愈和欧阳修等人发起的古文运动,旨在抗击佛、道思想,恢复儒家的正统地位。
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由来已久。《论语·阳货》载:“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武则天建立武周王朝,公然南面称帝的往事,自然为欧阳修等封建卫道士们所痛恨。在欧阳修撰著的《新唐书》里,就出现许多特意贬损武则天的内容。
欧阳修《新唐书》贬损武则天人格,最典型的有两件事:一是《新唐书·后妃上》载,武“昭仪潜毙儿衾下”,陷害王皇后“杀吾女”。这是说武则天为了能登上皇后宝座,亲手掐死自己的小女儿,以此来陷害王皇后。二是《新唐书·孝敬皇帝弘传》说,“上元二年,从幸合璧宫,遇酖薨,年二十四,天下莫不痛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唐纪十八》也说:“己亥,太子薨于合璧宫,时人以为天后酖之也。”所谓“酖”即“鸩酒”,也就是毒酒。这是说武则天用毒酒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太子李弘。
然而,这两个显示武则天心狠手辣的故事,并不见于《旧唐书》的相关记载。
由此可见,北宋儒士为捍卫男尊女卑的儒家观念,对武则天称帝的事,是多么忌恨和不满!在这种社会氛围中,儒士们编造武则天“贬牡丹”的故事,也就成为很正常的一件小事了。
统领百媚千娇的国色 洛报融媒记者 刘冰 董格非 摄
武则天“贬牡丹”故事的演变过程
武则天“贬牡丹”故事的出笼和形成,大体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北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十《牡丹》载:“隋炀帝世,始传牡丹。唐人亦曰木芍药。开元时,宫中及民间竞尚之,今品极多也。一说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为冠首。”该书撰于北宋神宗元丰年间,也就是北宋中晚期。这是目前所见武则天“贬牡丹”故事的最早版本。
第二阶段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武后》说:“天授二年(公元691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曰:‘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后托术以移唐祚,此皆妖忘,不足信也。”计有功为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进士,生卒年月不详。该书大约撰成于南宋初年。这妄是《腊日宣诏幸上苑》诗作及相关故事的较早版本。
第三阶段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四《灌园叟晚逢仙女》,记载武则天《腊日宣诏幸上苑》的圣旨,其中还增加有“武则天火烧牡丹”的内容。于是,牡丹因抗旨而被贬到东都洛阳。《醒世恒言》是一部白话小说集,其中故事多取材于唐宋民间传说。该书始刊于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属明代晚期。
第四阶段由清廷在籍翰林彭定求等编著的《全唐诗》卷五《则天皇后》诗里,收录有《腊日宣诏幸上苑》诗,并在该诗的按语里说:“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后托术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大凡后之诗文,皆元万顷、崔融等为之。”《全唐诗》收录宏富,刊刻于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是在历代传本的基础上编定的。
正是由于《腊日宣诏幸上苑》诗被正式编入《全唐诗》里,致使许多人对武则天“贬牡丹”的故事深信不疑,甚至还把这首歪曲武则天形象的诗作为牡丹具有反抗精神的正面事例。
必须指出的是,早在隋大业年间,牡丹就已在洛阳皇家园林里种植。大周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女皇武则天居住在神都皇宫,未曾出跸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何来“遂贬”牡丹“于洛阳”的事情?好在《全唐诗》在收录《腊日宣诏幸上苑》诗时,特意在按语里指出,所谓“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后托术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由此可见,所谓武则天“贬牡丹”的故事,完全是信守男尊女卑的好事儒士们胡编乱造的产物。当我们弄清武则天“贬牡丹”故事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后,这则千古冤案的真相也就大白于天下了。
综上所述,武则天把家乡牡丹的优良品种移植东都西苑,为牡丹优良品种的种植和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而长期以来,盛传武则天“贬牡丹”的故事,实为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对女皇武则天肆意诬蔑的产物。(蔡运章)
-
移风易俗带来全新而别样的年味儿新年伊始,万象更新。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移风易俗带来全新而别样的年味儿:市民低碳出行,节俭之风盛行;越来越多...
-
长春农博园大胆创新 开辟蔬菜采摘新模式近日,冬季农博会一早就吸引了很多市民的到来。市民郭女士拿着自己采摘的韭菜和芹菜高兴地让工作人员称重,她说,参观了农博...
-
永吉县金家乡伊勒门村的文艺大年这个春节,永吉县金家乡伊勒门村格外热闹。这两年,随着乡村振兴步伐加快。这个满族村变戏法似的变了样,村民们生活有了新的...
-
老百姓家的灯亮了,他的心就暖了东港獐岛被称为祖国万里海疆东端第一岛。在这座陆地面积只有1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岛上,国网丹东供电公司椅圈镇供电所獐岛村电工...
-
共燃冰雪梦,一起向未来精彩、非凡、卓越的北京冬奥会大幕开启,世界奥运激情被冰雪点燃。竞技场上,冬奥运动员斗志昂扬、奋力拼搏,用行动诠释更快...
-
移风易俗带来全新而别样的年味儿
2022-02-07 09:48:02
-
长春农博园大胆创新 开辟蔬菜采摘新模式
2022-02-07 09:44:49
-
永吉县金家乡伊勒门村的文艺大年
2022-02-07 09:37:50
-
老百姓家的灯亮了,他的心就暖了
2022-02-07 09:33:12
-
共燃冰雪梦,一起向未来
2022-02-07 09: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