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急流勇退,人生大智慧,为何自古而今难得急流勇退?
2022-04-14 22:01:30 来源: 腾讯网

4月7日,京东创始人、48岁的刘强东宣布卸任。刘强东的年纪并不大,而且事业又在巅峰期,一般在这个时候,掌门人是不愿意退下来的。这次急流勇退,对于刘强东来说,需要很大的勇气。

中国历史上,急流勇退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反观历史,就能明白刘强东此举,应该说是很有勇气,也是痛下决心的结果。

功成身退

《史记》里记述了一位急流勇退比较成功的人。就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谋臣范蠡。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之后,为了保命在吴国当人质,放牛牧羊,伺候吴王整三年,范蠡一直跟随越王勾践。吴王请范蠡留在吴国当官他都不干,对越王非常忠心。回到越国后,越王卧薪尝胆准备复仇,范蠡就在其左右,运筹谋划长达20余年,终于辅佐越王报仇雪恨,成就霸业。

越王勾践的成功,范蠡是头号功臣。可是成功之后,范蠡却悄悄离开了越国,从此改名换姓。

范蠡为啥在人生的巅峰能够急流勇退呢?

看他写的信就知道了。在到达齐国之后,范蠡给他的好朋友、同为越王谋臣的文种写去一封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范蠡对文种说“飞鸟射尽了,弓箭就会藏起来不用;兔子被打死了,猎犬就也没有用了,会被主人杀掉吃肉。越王勾践这人脖子长,嘴尖像鸟嘴一样,这样面相的人,你只能跟他共患难,不能跟他共享乐。你为啥还不离开?”。

其实范蠡并不是单凭面相就断定一个人,这是他对人性看得通透。当初他就利用了人性的这个弱点借刀杀人。使吴王杀了伍子胥。范蠡在自己的所作所为上,早就悟出了这个道理。

伍子胥对吴王夫差有大恩。夫差的父亲当王的时候,伍子胥就辅佐老吴王阖闾。诸公子争储君之位时,夫差几次险些被废,都是伍子胥以死相争,才使夫差当了吴王。但是夫差成功上位,也打败了越国,就觉得伍子胥没什么用了。

这就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范蠡就利用这一点,利用吴王夫差这样心理,买通了吴国的太宰伯嚭[pǐ],让他离间吴王和伍子胥二人,最后很成功的把伍子胥给消灭。

范蠡这神预判非常精准。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他把这样的想法告诉文种之后,文种虽然相信了但是没走。只不过假装称病从此不上朝,他以为这样就能躲得了灾祸。

结果不久就有人跟越王勾践进谗言,冤枉文种要造反。于是越王赐一把剑给文种说“你教了我七条伐吴的计策,我用了三条就打败吴国,剩下那四条,你替我去告诉先王”。这意思是说,你太聪明了,你比我还聪明,你活着我没安全感,你还是到阴间辅佐先王去吧,文种没办法,只能自杀。

急流勇退并非易事

会有人认为这文种太傻,那伍子胥的活例子在那摆着,他怎么就那么贪婪?就舍不开这名利?其实纵观历史,像文种这么做的,是大多数。

李白有一首《行路难》就写过“淮阴市井笑韩信”“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最后“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李白说韩信、伍子胥、屈原、陆机、李斯都是贤达之人,他们不懂历史吗?他们怎么就没学到前车之鉴?其实历史往往就是这样,读史使人明智不假,但我们有些时候道理是明白的,想做到却难。一旦身临其境,很难客观考虑。

最简单的例子,咱们每个人上学的时候,老师跟父母都会说:“得好好学习,现在你多努力,以后就少遭罪”,可有几个人能真正照做?咱们不明白这道理吗?很明白,但有时候打游戏就比看书有意思,打篮球就是比背课文过瘾。

包括现在我们说戒烟,会收获健康,收获健康不知道还得多少年的事。可是眼下不抽烟就难受,饭后一支烟,快似活神仙,所以很多人就戒不掉。高兴的事能立竿见影,像学习、戒烟这些好处,可能得过些年才能看到成效。急流勇退也是这样。

急流勇退之后怎么办?万一这个国家,万一皇上还需要他呢?万一退隐之后的境遇比现在差太多呢?还有一点很多人解决不了,他都忙了大半辈子,一旦退隐干什么去?所以急流勇退很多人明白其道理,他做不到并不完全是贪恋权位。

也有人会说,这越王太不仗义了,帮他打江山的功臣都杀,这是人性扭曲道德沦丧。范蠡走了,文种杀了,以后谁还敢在他身边辅助?

越王也怕这种情况,但是他更怕这些谋士哪一天会被别的国家收买攻打越国。越王的担心也并非多余,范蠡就曾经被齐国收买。范蠡隐退之后离开越国到了齐国,垦荒耕作经营商业几年就积累了巨额家产。

范蠡也被称为财神爷,他改了个名叫陶朱公。而范蠡当时仗义疏财的名声很快传开,得到齐王赏识,把他请过去做相国,如果范蠡想要好好当相国,那势必有一天他得跟自己的祖国越国刀兵相见。那不是范蠡想要的,于是他散尽家财,再一次急流勇退,远走它乡。

另外,皇上也害怕被这些有识之士取而代之。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后周的臣子,结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所以他一上台就搞个杯酒释兵权。

朱元璋得了江山以后,也是把功臣杀得干干净净,因为他没法判断这些功臣,将来会不会有反意。所以他没法判断就干脆都杀干净,辨别成本太高,索性一劳永逸。

而朱元璋手下34个开国功臣里,最后就汤和活下来,这汤和保命绝招也是急流勇退。汤和不争功,打下江山之后,朱元璋封汤和为侯,而跟他战功相当的都封了公,公侯伯子男,公比侯大一级,汤河不争也不发怨言。

他审时度势急流勇退。到朱元璋晚年的时候,他先开口请求解甲归田,朱元璋挺高兴,解除汤和兵权,给他修了老家的宅子。回乡之后汤和很自律,整天就是喝酒下棋游山玩水,根本不结交官员乡绅,也不议论朝政。

而且每年都会上京朝见朱元璋,一直到老的站不起来,看见朱元璋都不能说话了、就只磕头,朱元璋见如此情形泪流不已,厚赠黄金作为他的丧葬费。汤河如此这般,才得以寿终正寝。

皇帝不喜欢急流勇退的人

历代皇上都不太喜欢急流勇退的人,他们更喜欢忠心耿耿的:“我让你生就生,让你死就死,我还用你干活呢,你先跑能行吗?怎么?使唤不动你了?你对我不忠心了?”

唐朝的第一位宰相裴寂。跟唐高祖李渊感情非常好,帮助李渊起兵反隋,对李渊帮助很大。李渊的儿子赵王李元景和裴寂地女儿结了婚,俩人还成了亲家。玄武门事变之后,裴寂就不再想卷入日趋激烈的权力争斗,就向李渊请求告老还乡,急流勇退,可李渊不同意极力挽留,哭着说“你可不能走啊,你得留下来陪我啊,等我退休了,咱俩一块儿养老啊,逍遥自在,不亦乐乎”。

裴寂没招了、只好留下来,等到李世民登基之后,一度很看重裴寂,各种赏赐加封,但是裴寂始终客客气气的保持距离,李世民就觉得“这人是不想为我所用啊”。

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裴寂无辜被人牵连,李世民免去裴寂的官职,削了他一半的封地,让他回家,裴寂从此更加谨慎小心。

有一次一个狂人对裴寂家奴说“你家主子有这天分,是当皇帝的命,裴寂听了这话吓坏了”。都不敢上报,并把这狂人杀掉,事情败露后,李世民把他流放到荆州,直到荆州出现叛乱,裴寂指挥平息叛乱,唐太宗才让他还朝,可惜在回京路上裴寂就病死。

历史上这急流勇退不那么容易,并不是贪恋权位那么简单。总而言之,书上说“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这的确是人生的至理名言。

责任编辑:zN_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