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1402年,大明的第一硬骨头,死了
2022-04-14 17:42:16 来源: 腾讯网

1402年,是大明历史上最波云诡谲、最动荡不安的一年。

1402年7月13日,金川门守将朱橞和李景隆望见燕王朱棣的麾盖后,打开了城门。燕军蜂拥而入。

城中一片混乱,到处是逃命的、绝望的、嘶喊的百姓。城中少部分士兵还在殊死抵抗,但如同滚落在街上的盆盆罐罐,很快被燕王大军踩踏得支离破碎了。大势已去了,建文帝的旧臣中,抢先恐后地跑去跪迎朱棣的进城,但也有不少忠义之臣,在这一刻因绝望而选择举家自杀。

朱棣进城之后,就让手下去捉拿误导皇帝的“佞臣”。他发动靖难之役的目的,是为了“清君侧”,为侄儿朱允炆除掉齐泰、黄子澄等“佞臣”。与此同时,皇宫中燃起了熊熊大火,宫女、太监们四散逃命,已经没有人在乎金碧辉煌的宫殿了。朱棣进入皇宫时,侄儿媳妇皇后马氏,已经被烧成一堆灰烬。其他的几具尸体,是建文帝和其长子朱文圭的尸体吗?无人能说清。

朱棣看着眼前几具烧焦的尸体,痛哭地说:“傻小子,何苦如此!”我是来帮你的,你为何要做这种傻事?朱棣假惺惺哭泣的时候,翰林院文学博士方孝孺静坐家中,等待朱棣派人来抓他。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是清朝著名的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他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方孝孺每天读的书超过了一寸厚,这也让乡亲们称他为“小韩愈”。长大后,方孝孺拜了被朱元璋称赞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为师。宋濂还是太子朱标的老师。

宋濂的门生中,有不少知名文人,但是他们都比不上方孝孺,即便是苏伯衡、胡翰等前辈,也自愧不如,觉得他们比不上方孝孺。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是个清廉正直的官员,但在“空印案”中,受牵连而被朱元璋下令处死。方孝孺送父亲的灵柩回乡时,他的悲痛之情感动了路人。

洪武十五年,因为吴沉、揭枢的推荐,朱元璋召见了方孝孺。朱元璋很欣赏方孝孺,还对身边的太子朱标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朱元璋嘱咐太子朱标,将来要重用方孝孺,但是他却没有用方孝孺,而是礼貌地将方孝孺送出宫,让他回家了。十年后,又有人向朱元璋推荐方孝孺,朱元璋:“现在还不是用他的时候。”让方孝孺做了汉中教授。

朱元璋不肯用方孝孺,他的太子朱标,也没有福分用方孝孺。朱元璋未去世时,朱标已经去世了。

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即位后,才开始重用方孝孺,他将方孝孺提拔为翰林侍讲,次年又将他提拔为诗讲学士。每次遇到重大的国家政事,朱允炆都会去询问方孝孺的意见,但是“书生误国”,朱允炆重用的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这几位书生,最后却害惨了他,让他丢掉了江山。

方孝孺辅佐建文帝期间,觉得朱元璋时期的政策太残暴,于是劝说建文帝学习周礼,进行改制。两人根据古制,将全国上下的很多地名,改为了古地名。同时,他们还在农业上,恢复了西周时期的井田制。更坑的还是齐泰和黄子澄,他们安稳日子过惯了,竟然劝说建文帝削藩。

朱元璋坐稳天下后,由于不信任手下的开国将领,所以他找借口,将他们大多杀掉了。即便没杀的,也剥夺了他们的兵权,让他们对大明江山构不成威胁。没有猛士为他守四方,但是大明周边,面临着蒙古等外敌的威胁,朱元璋就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在四方,让他们去镇守边疆。

北方的藩王,如宁王朱权,燕王朱棣等,因为要防御北元,所以他们的实力比较雄厚,齐泰、黄子澄等人,没有考虑到藩王肩负着抵御蒙古等外敌的重任,反而觉得藩王实力太过强大,威胁到了建文帝,于是劝说建文帝削藩。建文帝的削藩,损害了藩王了利益,引起了他们的不满。

朱棣做得最过分,建文帝要削弱他的实力时,他起兵造反了。

靖难之役中,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书生,又给建文帝出了很多“馊主意”,例如黄子澄反对先从朱棣削藩,给了朱棣备战的时间。黄子澄推荐建文帝任命李景隆做大将军,替换兵败的老将耿炳文。这些错误的决策,让建文帝的朝廷军在战场上一败再败,最终输掉了靖难之役。

靖难胜利之时,朱棣身边的谋臣姚广孝对朱棣说:“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朱棣答应了。朱棣不但没杀方孝孺,还找来方孝孺,让方孝孺给自己写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不肯,朱棣气着威胁他道:“你不怕被诛九族吗?”方孝孺回怼道:“即便诛十族又能如何?”朱棣勃然大怒,下令诛了方孝孺十族。

十族指方孝孺的九族亲属,再加方孝孺的学生,共计873人。还有一千多人遭牵连,被朝廷流放。

1402年7月25日,方孝孺被斩首于南京聚宝门外,时年46岁。大明第一硬骨头,从未屈服于朱棣。

举报/反馈

责任编辑:zN_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