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细品战国:长平之战后赵国军事实力全面衰落,六国再无伐秦之力
2022-04-13 20:37:43 来源: 腾讯网

一、长平之战概述:

长平之战爆发于公元前260年,是历史上最早的规模最大的歼灭战,据相关史料记载交战双方投入总兵力100万左右,其中秦国投入兵力60万左右,赵国投入40万左右,是战国末期两家最大军事强国的正面交战,也是秦、赵两国倾全国之力,赌上国家命运的一场战争。

此战共持续5个多月,以秦国胜出赵国惨败而告终,长平之战对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此战过后,六国面对秦国“虎狼之师”再无抗衡实力,39年后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六国最后一国齐国,实现了秦国的统一。

二、长平之战时间:

公元前260年5月爆发,到公元前260年10月结束,一共5个多月。如果从公元前262年上党之争算起,到公元前260年结束,一共历时3年之久。

三、长平之战交战双方最高领导人:

1、攻方:秦国,秦昭襄王,又称秦昭王,公元前306年--251年在位,嬴(ying)姓,名稷(ji),秦惠文王之子,是秦始皇的曾祖父,在位56年,雄才伟略,是我过古代在位最长的皇帝之一。

2、守方:赵国,赵孝成王,公元前266年--245年在位,本名赵丹,赵惠文王之子,在位21年,在位期间由于多次用人不当,赵国军事实力由盛转衰,军事战略由进攻转变为防守。

四、交战双方主要将领:

1、秦国:白起、王龁(he)。

白起:秦国战神,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出生地郿(mei),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为大秦统一征战一生,百战百胜,击杀六国士卒百万,又被称为死神,长平之战中为秦军主将。

王龁:秦国名将,一生谦虚谨慎,经历三代秦王,多次领兵出征,长平之战中为秦军副将。

2、赵国:廉颇、赵括。

廉颇:赵国名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中山郡苦陉县人,今河北省定州市,一生领兵征战无数,无一败绩。晚年为奸臣所害,客死楚国,长平之战前期为赵军主将。

赵括: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自幼熟读兵书,谈论兵事,但无实战经验,难当大任,赵孝成王因中秦国宰相范睢(ju)反间计,任命赵括替换廉颇为长平之战中后期赵军主将。司马迁《史记》对赵括的描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五、交战双方主要兵力:

1、秦国:步骑兵60万,有“虎狼之师”之称,步兵主要着重甲,兵器为长矛硬弓,骑兵配快马,弩。

2、赵国;步骑兵45万,赵军以弓弩、骑兵为重,骑兵训练有素,作战经验丰富。

3、参战总兵力:105万左右,双方战斗力旗鼓相当。

六、交战双方综合国力:

1、秦国:人口约400多万,兵力约100万,位于巴蜀肥沃之地,农业生产较发达,粮食自给自足,各种战备物资战前有充分准备充分。

2、赵国:人口约200多万,兵力约60万,商业较发达,农业生产较落后,粮食及各种战备物资战前缺乏充分准备。

七、长平之战起因:上党之争,韩属上党地区的归属问题是引发秦赵两国交战的主要原因。

1、上党地区位置重要性:狄子奇《国策地名考》曰“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位于今山西省东南部,西屏太岳山,东依太行山,地势险要,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

韩属上党西部和秦国实际控制区交界,秦国入关必先取上党,所以上党地区秦国志在必得。韩属上党东北部是赵国实际控制区,距赵国都城邯郸仅200多公里之遥,秦赵两国隔上党相望,可谓近在咫尺,如果秦国得了上党,赵国定会如坐针毡,坐立不安。所以说上党是秦赵两国的生死线,两国都想占据上党。

2、秦国“远交近攻”战略:先攻打和秦国接壤的韩国,据《史记》记载:武安君伐韩,拔野王。上党路绝,上党守冯亭与其民谋曰:“郑道已绝,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受我,秦必攻之,赵被秦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矣”。据《史记》记载:四十五年(前262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

其守冯亭与民谋曰:“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合一,则可以当秦”因使人报赵。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计之。平阳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祸大于所得”。平原君曰:“无故得一郡,受之便”。赵受之,因封冯亭为华阳君。

秦国攻打韩国,韩国已决定割让上党给秦国,割地谈和,但最高行政官冯亭和百姓不愿降秦,于是冯亭率领十七城老百姓归降另一军事强国赵国。赵国接收了冯亭的投靠,并封冯亭为华阳君。韩国告诉秦国,赵国老虎嘴里抢肉的做法全面激化两国矛盾,秦国集全国之力发兵攻打赵国。

八、长平之战第一阶段:秦赵两军交锋,赵军坚守不出。秦军主将王龁VS赵军主将廉颇。

1、长平之战第一阶段秦军主将王龁率秦兵伐赵,赵军主将廉颇率兵坚守。据《史记》记载: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攻赵。

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

2、长平之战的第一阶段秦兵长驱直入,占领上党,上党老百姓退到赵国长平,秦军马不停蹄攻打赵兵。赵兵显然在这两年时间里没有做充分的备战,一是接收上党没有驻兵,二是对来犯秦军应敌动作迟缓。使两年前归降的上党被秦兵轻而易举的占领,未战而先机尽失。

秦兵攻打赵国,赵国派名将廉颇领兵应战,赵兵损兵折将连战连败,为避其锋芒,主将廉颇决定退兵长平,坚壁清野,以逸待劳,坚守不出,秦军长途跋涉,日久粮草不济,必然退兵。秦军为求速战,多次挑战赵军,赵军均不应战。这时赵王隐隐对廉颇多次只守不攻开始不满。

九、长平之战第二阶段:赵国中秦国反间计,赵军换将。军换将秦军主将白起VS赵军主将赵括

1、长平之战第二阶段秦国宰相范睢(ju)巧使反间计,赵国中计,主帅更换为赵括,赵军全军覆没。据《史记》记载: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问,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

2、长平之战第二阶段,赵军坚守不出对秦兵极为不利,秦国宰相范睢派人带着金银珠宝到赵国行贿,并散布流言:“秦兵惧怕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廉颇现在没有招架之力,马上就要投降了”。赵王本来对就对廉颇多次战败心存不满,又拒不出战应敌,现在又听到流言,就中了秦国的圈套,派赵括为将替换廉颇,统兵抗击秦军。

十、长平之战最后阶段:赵军迎战秦军,中计大败。秦军主将白起VS赵军主将赵括

1、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日:“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2、秦国听说赵括为将,就悄悄任命白起为秦军主将,王龁为副将,命令军中不得泄密换将之事,违者斩首。赵括到任以后,就出兵同秦军迎战。秦军假装战败撤退,提前安排布置两支突袭部队堵截赵军,赵军不知是计,一路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防线,秦军防线牢固,攻不可破,这时秦赵两军陷入对峙,秦军提前安排的一支二万五千人的精兵堵截赵军后路,使赵军无路可退,另一支五千人的精兵插入追击赵兵和大本营之间,使大本营不能施加援手。赵军一分为二,陷入秦军包围。赵军粮草运不过来,秦兵又出动轻装骑兵快速运动攻打赵军,赵军阵脚大乱。赵括命赵军原地安营扎寨筑垒坚守,等待援军。

秦王听说赵兵断粮,亲临河内赏赐所有老百姓加官进爵一级,征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开往长平战场,堵住赵国援兵和粮草。

到九月份,赵兵已断粮四十六日,士兵互相残杀以人肉为食。赵军见援兵粮草无望,便鼓动军心,攻击秦军防线突围。兵分四队,连续进攻四、五次,都攻不下来。赵军主将赵括挑选精兵强将,亲自披挂领兵上阵,被秦军弓箭手发现射杀,赵军没有主将大败。全体将士四十万向秦军主将武安君白起投降。白起想着原来秦国已得上党,上党老百姓不愿降秦而降赵,赵兵反覆无常,趁此机会如果不悉数除去,以后必生祸患。就使诈诱骗赵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年龄小的回赵报信。此役前后共杀死赵军四十五万人,赵国举国震动。

十一、长平之战总结:

1、赵国综合国力较弱,赵国上党之争后2年时间没有有效的决战准备方案措施,赵国中反间计临阵换将,秦王御驾亲征等最高决策层的行为最终导致赵国全军覆没。

2、赵国兵力尽失后,秦国眼中再无对手,统一大业终将实现。

责任编辑:zN_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