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长平之战赵国是怎么败的
2022-04-13 19:25:33 来源: 腾讯网

长平之战可以说是先秦时期最大规模的战争,秦,赵双方投入的兵力高达百万以上,决战时被围困的赵军就有40多万,而想要把40多万赵军围住,秦军至少有40万到60万人,甚至比这更多。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赵国惨败,前后损失军队达45万之多。为什么赵国能惨败到如此地步,有一种说法就是因为赵括,说赵括是纸上谈兵,贸然出击,最终导致全军覆没,这当然是原因之一了,但这只是战术层面的失误,赵国在战略层面有没有失误呢?有,而且很大。甚至可以说,在长平之战中,赵括最终的战术失误,是赵国战略失误的最后一环。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整个战争过程。

公元前262年的时候,秦国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地区,孤立了上党,而韩王为了请求秦国退兵,就让上党归附于秦国。但是上党官民不干,但是他们打秦国打不过,回韩国又回不去,唯一的出路就是投靠邻近的赵国。消息传到赵国,赵国就分为两派,平原君支持接纳上党,毕竟一郡之地,17座城池,平时打一两座都非常费劲,如今天上掉下来17座,不要白不要。但是平阳君就表示反对。秦国今年日久才拿下了野王,隔绝了上党,眼看唾手可得,能让赵国白捡个便宜吗?接收上党就是惹火烧身。最后赵王和平原君一盘算,觉得秦军也没什么了不起,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可以了,于是就让廉颇驻守长平,

以待秦军。而他的目的不是为了战胜,而是为了守住,他们认为秦军一时半会儿打不下来,自然就退回去了。你看,这就是第一个战略失误,为了一郡之地的小利,贸然把国家拖入到一场准备不充分的战争当中,果然秦军没有立刻反扑赵国,他是先继续出兵韩国,并且在韩国边境屯军以威摄之。等到了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60年的时候,秦国才大举出兵赵国,以王龁为将,

进攻上党。长平虽然离上党很近,但是上党在西,而长平在东,廉颇在长平是守不住上党的,王龁没费多少力气就占据了上党,也就是说上党没在赵国手里捂多久,当然了,王龁要是打不赢廉颇,上党也保不住,战争于是就进入了第一阶段,叫对阵阶段。

廉颇和王龁一共交手三次,连破三战三败,第一次是象征性地接触,一小队赵军接触和遭遇了秦军的斥候,结果赵军皮将战死,而秦军只是死了几个侦察兵。第二次是王龁与廉颇的正式交锋,结果廉颇战败,损失了4员都尉和两个关键性的要塞。不要小看当时的都尉,当时的多位大约相当于后世的万夫长。此战之后,廉颇便据守前沿据点,不出,结果王龁发动强攻,不仅又斩杀了两个都尉,还占据了侧翼据点,廉颇无奈,只能退守到防御更坚固的东岸地区,这下王龁也暂时拿他没办法,只好囤军对峙。于是战争就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就是相持阶段。

这个阶段战场上没啥好说的,廉颇坚守不出,而王龁面对高墙深垒也没啥好办法,双方就这么一直对峙下去,他们对峙不要紧啊,可十几万大军在前线后方受不了,一人一天两三斤粮食,日消耗就是百万以上,而秦国和赵国都烧不起。过去我们总说廉颇固守是上策,因为秦国好不过赵国,但实际上完全错了。此时的赵国只有河北,山西北部一带领土狭小不说,还没有什么像样的农业基地,只有河套平原的一角。但是秦国不一样,有关中平原,有成都平原,还有西戎之地,甚至还有都江堰这样的水利工程,拼国力,赵国就更不是对手了。所以赵王一方面不满于廉颇的兵败退守另一方面又没有啥好办法,而且连赵王自己都知道秦不遗余力矣,必且欲破赵军。

于是赵王就出了一个昏招,就是求和。当时有人就反对,这时候魏,韩,楚等国都在观望,如果赵国首先议和,他们就会认为赵国支撑不下去了,他们就会倒向秦国。说白了就是战场上打不赢你怎么谈都是白谈,而且还能让所有人都知道赵国支撑不下去了。结果赵王不听啊,非要和谈,秦国就将计就计,把赵王和谈的事情公布了出去。一下子赵国就在国际上陷入了孤立的境地。

接下来才到了战争的第三阶段,决胜阶段。你想啊,赵王支撑不下去了,又求和不成,那就只剩下一条路,孤注一掷,速战速决。而廉颇又肯定不同意赵王这么做。于是秦国就帮赵王添了把火,散布谣言,说秦军不怕廉颇,只怕赵括。

其实秦国人也不知道赵括到底是什么水平,但是只要赵王把赵括换上了,就说明赵王下定决心要和秦军速战速决。果然,赵王不顾反对,换下了坚守派的廉颇,换上了年轻的赵括。赵王要换将,秦军立马就捕捉到了信息,秘密换下了王龁,换上了善于打硬仗的白起。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赵括主动出击,白起先诱敌深入,然后切断后路与粮道,包围了赵括。同时秦国为了把赵括与赵军主力围死,把国内剩下15岁以上的男丁都派到了前线,最后赵括突围战死,而赵军全军覆没,长平之战就此结束。

所以说赵国的失败战术是次要的原因,而战略才是主要的原因。本来想占一个便宜,结果把老本都给赔掉了。而且我们从中也能看出赵王的愚蠢,那不是一天就能练成的,每一次在战略选择的关键时刻,他都选择了那个错误的选项,最终导致赵国差一点儿万劫不复。

责任编辑:zN_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