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民国时期的总参议与参谋长有何区别?
2022-04-13 19:04:51 来源: 腾讯网

相信很多朋友在看到民国时期的军事影视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参议”这个职务,经常出现“少将参议,中将参议,总参议”,那么“参议”到底什么职务,总参议与参谋长之间有何区别?

“参议”一词最早出现是在明朝,掌握实权的中书省(权力相当于宰相)内部设置参议官一职,参议官主要负责审议有关部务法令,也就是负责讨论部门的大政方针的官员。清朝与民国时期一直沿用,你可以为参谋或者顾问,这一职务定位相当于古代的“谋士”。

民国时期各省市县都设置参议员,通常由各级政府提名、再由行政院和国防最高委员会审批的,参议员都是在当地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乡绅名流,一定情况下也算是代表了民意,无非在地方上有些身份、给点政治地位而已。

他们虽然在名义上代表民意,但是不具备官员选举流程中的权力和影响力。因为那个年代处于军事独裁的体制之下,军政官员都是上面直接任命的,所以民国的“参议员”肯定没有美国参议员那样的政治权利,无非在地方上有些身份、给点政治地位罢了。

民国初期,袁世凯为了削弱地方实力,设置“将军府”调各省军事大员进“将军府”参议军政大事,当时各地军事将领要么在地方上担任督军要么进入“将军府”担任参议,同样“将军府”参议回到地方仍然可以担任督军。

1928年,北伐战争中,很多原来北洋系将领倒戈,摇身一变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高级军官,那么在战后的整编和裁汰过程中,数量众多的将校们如何安置就成为了难题。国民政府正式设置“军事参议院”安置高级赋闲军官,规定院长和副院长必须由上将军官担任,首任院长是李宗仁,先将这些将领养起来,直到他们自己能找到门路自主创业。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野战部队,部队军事长官会安排一些编外军官进入军队,平时充当主官的幕僚角色,然后合适条件下或者实职军官出现伤亡时,就可以按级别接替相应职务。

例如:张灵甫,黄埔四期毕业后,很快就担任了国民革命军第一师的团长,因为一时冲动杀害了自己妻子吴海兰坐了大牢。因为张灵甫在战场上救过王耀武的命,张灵甫被释放后到王耀武的第51师担任上校参议,后来51师途经郑州成立了一个补充团,张灵甫就正式担任51师补充团团长。

野战部队中”参议“最高级别是总参议,比如:张作霖奉军的中枢人物杨宇霆就是东三省巡阅使公署总参议,朱老总南昌起义前就是第五路军总参议,在西安被军统特务暗杀的宣侠父将军就是八路军的总参议。高级参议由主官任用或聘用,没有固定编制,也不掌握军政或者军令权,其实际地位和权力,完全要看跟主官的关系,如果是亲信幕僚,那影响力可是不小,如果纯粹为了安排个闲散将领,那就无人问津。

由于我党部队采用双主官制度,军事长官与政委各管一摊儿,所以我军部队中参谋长就等于只管军事的总参议。以徐向前元帅为例:徐向前在广州起义中最高职务是第4师师长,后来广州起义失利后,徐向前被派到鄂豫皖苏区担任红一军参谋长,后红31师师长吴光浩牺牲,徐向前接任了红31师师长的职务。徐向前元帅的职务变迁跟国军部队参议设置大体吻合。

再比如:四野首任参谋长刘亚楼抗战期间一直在苏联学习,解放战争时期回到国内就直接担任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后来又调任四野第14兵团司令员,很明显当时野战军参谋长的职务是低于兵团司令的,同样的情况还有第三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调任第8兵团司令员,接替刘亚楼四野参谋长职务的是一直在华北军政大学担任副校长的肖克,肖克担任四野参谋长很明显一种人员安置。

同样是军事长官的参谋顾问人员,那么总参议与参谋长有何不同呢,因为总参议不光可以对军事提供建议,而且对于政治人事都可以提出意见,所以总参议在当时国军部队中的职权相当于我军的参谋长加上政治部主任。

责任编辑:zN_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