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免除了全国1.5亿两的税收,康熙皇帝的底气来源于何处?
2022-04-13 17:59:35 来源: 腾讯网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他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击退沙俄、三征噶尔丹、驱准入藏,将外蒙古、青海、西藏、台湾等地区纳入了版图,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

康熙皇帝不仅开疆拓土,还在内政上励精图治,他整顿吏治,治理黄河,发展经济,使得清朝进入了盛世阶段。而康熙皇帝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重视“

藏富于民

”,减轻百姓的负担。

康熙初期,全国的战乱刚刚结束,经济尚未恢复。为了恢复经济,康熙皇帝推行了多项措施。首先就是鼓励开荒,规定全国新耕种的土地十年之内不收税。

三藩之乱后,又重新规定新开发土地六年之内不税收。进行了全国性的人口迁徙,如“湖广填四川”。国家还给穷苦百姓提供耕牛、种子等,鼓励百姓开荒。

在此项措施下,清朝的耕地面积迅速扩大。1661年,全国的耕地面积为549万顷,到1685年增加到了607万顷。康熙中期,出现了

“崎岖之地,已无弃土,尽皆耕种矣

”,“

今人民蕃庶,食众田寡,山地尽行耕种,此外更有何应垦之田

”的局面。

此外,康熙皇帝还推行“更名田”,将明朝藩王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大大缓解了全国的土地矛盾。大力治理黄河,终于使得黄河安宁下来。

在康熙皇帝各项政策的推动下,全国的经济迅速恢复,达到了中国史上的新高峰。我们可以从人口的上升来看康熙年间经济的发展。

1661年,清朝丁口为2107万,按照一丁五口计算,大约是1亿左右。到康熙末年,全国人口超过了1.5亿。

经济恢复使得清朝的财政收入迅速增长。在康熙初期,全国每年的财政收入为3000万两,到康熙末期达到了内年4000万两。在康熙时期,户部每年都有大量的存银,这还是在大量的战争环境下出现的。

康熙亲政初期,户部存银大约248万两,到“三藩之乱”前达到了2135万两,到康熙后期达到

4700万两

康熙皇帝认为全国财政收入非常充足,于是给全国百姓减少税收,实行“藏富于民”。

赈灾是清朝推行一大救济措施,而镇宅分为直接的赈济和燭免赋税。顺治时期规定:

凡遭遇灾害,损失四成以上收入的就被视为成灾,政府要负责赈济

。康熙皇帝进行了修改,“

改五分以下者为不成灾

”,凡被灾六分以上者才称为“成灾”。

地方官员不准对灾害隐瞒不报,如有发现就严格处理,甚至贬官五级。

赈济主要分赈米和折赈两种,赈米就是在全国灾区实行发放粮食。康熙皇帝下令在全国各府州县建立米厂,使得这些粮仓就可以就近救济,减少了粮食运输的浪费。

清朝是中国古代史上唯一一个建立全国性救济系统的王朝,可见清朝的管理理念得到了巨大的飞跃。

折赈就是对灾民发放钱财,如1707年,江苏发生了水灾,当地常平仓已无存粮可赈,于是清朝折算为银两发放,

成年人每月赈银三钱,小孩减半

。这个标准一直延续到了乾隆时期。有时候受灾面积很大,康熙皇帝就要求当地官员必须把自己的工资借给国家赈灾。1703年,山东发生了灾害,康熙下令北京的300佐领拿钱,平均每人出钱3000两,一共达到了90多万两。

蠲灾就是根据灾难的情况减免税收,这个政策早在顺治年间就已经制定。当时制定的蠲免标准为:“

被灾八分至十分,免田赋十分之三;被灾五分至七分,免田赋十分之二;被灾四分,免田赋十分之一。

”到了康熙年间规定“

被灾五分以下者为不成灾;被灾六分者,免田赋十分之一;被灾七分八分者,免田赋十分之二;被灾九分以上者,免田赋十分之三。灾情重者,则田赋常常全行蠲免

”。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康熙蠲灾的力度远远超过了具体规定。例如山东旱灾时,按照规定应该蠲额赋十之三,但是康熙认为这次受灾面积较大,于是将赋税全部蠲灾。康熙蠲灾赋税不仅仅是蠲免土地税,还蠲免人口税。涉及租甸土地关系,则规定“

业主蠲免七分,佃户蠲免三分,永著为例。

所谓“恩蠲”,就是国家庆典,皇帝巡幸,战争发生时,就对全国或者相关钱粮进行蠲免。康熙皇帝一生多次到全国各地巡视,经过的地方都要蠲免赋税,以示恩泽。

康熙南巡

所谓普蠲,就是国库充足时,进行了全国性的蠲免

1685年,康熙皇帝认为准备蠲免,但是大臣担心全国各省在同一年进行蠲免会导致国家经费出现困难,于是就推行各省轮流蠲免。

经过三年的时间,全国各省的赋税都被免收一年。1712年,康熙皇帝又进行第二轮的轮流蠲免,经过三年时间完成,一共蠲免全国3800余万两的赋税。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康熙一共给全国百姓减少了1.5亿两的税收,这在中国历史上算是空前的。普蠲的大规模推行,有利于减少百姓的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加速了清朝进入“康乾盛世”阶段。同时,大规模的普蠲也反应了国家经济的繁荣,财政收入的充足。

责任编辑:zN_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