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蚩尤被杀之后,九黎族人何去何从,“黎民”一词揭开谜团!
2022-04-13 17:01:39 来源: 腾讯网

在中国数千年前的远古时期,在中国长江、黄河沿岸一带居住着大量氏族和部落。其中,在黄河流域居住着两个兄弟部族,即黄帝和炎帝为首的两大部落。

而在长江流域,势力和统治力量最强大的要数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部落了。相传,蚩尤族内兄弟众多,且个个神通广大,不仅骁勇悍战,还精通铸造兵器。

在蚩尤的带领下,九黎族常年侵扰和掠夺其他部落,使南方一带充满了腥风血雨。人们十分害怕蚩尤,逐渐对其妖魔化,传言中,蚩尤的长相描述参差不齐。在一段时间的扩张和侵略后,蚩尤所率领的部族日渐强大。

北上征战

蚩尤属于历史上的东夷集团,他不满足于东南地区的领土,开始北进征战黄河流域,他盯上了炎帝的地盘。

蚩尤进入华北地区,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部族,开始大肆掠夺疆域和资源,炎帝奋起反抗,但他明显不是蚩尤的对手,结果被杀的大败而归。于是炎帝转而联合黄帝,在逐鹿的开阔平原上与蚩尤展开了殊死搏斗。

起先蚩尤依靠部众的勇猛顽强和武器精良优势,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但后期遇到了黄帝派来的凶猛异兽的攻击,让东夷集团的势力逐一溃散。

几场大战下来,蚩尤的兄弟一个个被杀,自己也被生擒。鉴于蚩尤的“劣迹斑斑”,黄帝下令肢解处死了他。

战败被俘

那九黎族的后人都去了哪里呢?相传,炎黄帝联合之后,其麾下首领部族的姓氏不下百个,所以古人称这些人为“百姓”,而当时的九黎族处于战败状态,被俘人数众多,为了区别这些人的身份,九黎族人及其后裔被称为“黎民”。

在原始人类的上古年代,蚩尤率领九黎氏族人民发展农耕畜牧,冶炼金属,锻造兵器和日常用品,在思想和教化方面为中国的文明成就的开拓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只把炎黄两帝确认为中华文明始祖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蚩尤带来族人,借助优越的地理环境,坚持不懈地劳作开垦,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稳步有序发展,成为了东方的强大部落,并且是最早进入中原地区的部族,为该地的文化和工农业带来了重要的技术。

早在蚩尤率众北上之初,“黎民”已出现释义,为的是与北方各氏族区别开来。

雄踞东方

但通过后世学者研究发现,蚩尤部族实际属于炎黄两帝的部族分支。古代黎族可能属于北方文明大国的一届诸侯小国,在南方水草丰茂的地域短时间内迅速崛起。

在军事、工业、农业为主导的方向上逐步在南方地区称雄,后来体制变革,由原来的一部变为后来的九部,所以称之为“九黎”。

从逐鹿之战的规模上看,九黎族的人口堪比北方联军的总和,这还不算蚩尤联合的其他部族,其姓氏也与北方“百姓”的数量旗鼓相当,这为后世的甄别工作增加了难度。

根据现在苗族地区的风俗和人文思想来看,远古时期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氏族很有可能就是苗族的祖先。

传说苗族人民的最早发源地是黄河沿岸,在古代的一次伟大战役中败北,族人多数战死或被俘虏,其余的人和后裔被迫从华北地区退出,一路迁徙至我国的西南边陲地带。

虽然苗族地区广大,其语言支系甚是繁多,但他们对祖先的描述却惊人的一致。他们对祖先的称呼中都带有“尤”。可见,九黎、三苗、南蛮、荆蛮、苗族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而且都包括苗族先民。

称谓释疑

在古语中,“黎”代表黑色之意,在古代社会含有贬义。实际上是处于低收入劳作和阶级底层的群体象征。

据现有文献和古籍中的叙述来看,“黎民”一词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是为百姓。”

而“黎民”则是奴隶。他们没有家室,也无姓氏,并被刺瞎一目作为特有的标记。他们甚至可以被奴隶主作用人牲,杀死以祭神或殉葬。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百姓”是以贵族统治阶级为首的群体,而“黎民”则是贫农和低贱人群甚至是奴隶的象征。

这让人们觉得蚩尤后裔的遭遇是非常悲惨的。但这也是一种战争趋势。以“成者王,败者寇”的观点来看,九黎族的命运是他们一手造成的。

跟南方后来的苗民不同,在北方的九黎后裔被统治阶级奴役和剥削,并与当地人逐步融合,产生了后来的华夏人民。

但如果“黎民”的本意就是黔首之黑这样的贬义词汇,蚩尤本应果断禁用这种称谓的,可为什么沿用至今呢?这大概是后人为蚩尤战败,族人被杀之后,强行赋予的一种释义。

尤其到了秦朝后期,黎民指代了一大群底层劳苦人民,这种释义被无形加强了。众所周知,中国历史文明悠久,姓氏文化的根源和发展也有其独特的演变过程。

远古时期时,人们起初没有姓氏概念,只有少数统治者和贵族拥有特定的姓氏,因此“百姓”被称为当时的贵族姓氏的总称谓,在当时的环境下,普通人民是没有资格称自己为百姓的。

逐鹿大战后,天下趋于太平,炎黄首领开始平定各部族之间的纷争,为了有效区别“自己人”和“外族人”,索性就把北方大众称为百姓,九黎外来入侵者称为“黎民”,有战败和被征服奴役之意,这就是黎民一词的历史根源所在。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日的贵族到了明日可能就变成一介草民。

“百姓”的贵族释义也逐渐被淡化,与以大部分奴隶和从事生产劳动的“黎民”,开始有了逐步地释义上的融合,后来到了封建王朝时期,“黎民百姓”就成为同一个词了。

责任编辑:zN_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