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秦灭六国之后,六个亡国之君结局如何,一个比一个惨
2022-04-13 15:31:39 来源: 腾讯网

在战国末期,中国分裂成了七大诸侯国。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铲除了吕不韦集团,开始亲政。他采纳李斯、尉缭等人的建议,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

这一策略具体指“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秦王政采用这一策略,在十年时间里,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之后,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秦朝。他自认为功绩超过“三皇五帝”,所以自称“始皇帝”。这一段历史,相信很多人都聊熟于心了,那么秦灭六国之后,六国亡国之君的结局如何呢?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笔者可以告诉大家,一个比一个惨,我们按照灭亡先后顺序来说。

韩国:韩王安

韩国在七个诸侯国中是最小的,但韩国所处的地位却最重要。它扼制着秦国由函谷关东进的道路,也就是说秦国想要消灭六国,就必须第一个灭掉韩国,这也成为它第一个被灭的主要原因。

韩国自然不是秦国的对手,所以经过几场战争后,韩国就向秦国表示愿为藩属。但秦的目的是彻底吞并韩国,于是又派内史腾向韩用兵。韩国无力抵抗,秦军很快攻克韩都,俘虏了韩王安。

韩王安被俘虏后,被软禁在陈县。后来韩国旧贵族发动叛乱,秦国出兵平定后,为了消除后患,便将韩王安处死了。

赵国:赵王迁

赵国与韩国不同,它还有能力与秦国抗衡,因为赵国有一员大将李牧。公元前232年,秦国分南北两路向赵进攻,李牧先迎击北面的秦军,又攻击南面的秦军,给了秦军沉重的打击。

公元前230年,赵国发生天灾,秦国趁机向其用兵。秦国的统帅是王翦,赵国的统帅是李牧,双方经过苦战,胜负未分。秦国这才意识到,要想灭掉赵国,首先要除掉李牧才行。于是秦国买通赵王迁的宠臣郭开,诬陷李牧企图谋反,赵王迁听信谗言,将李牧处死。

李牧一死,王翦率军痛击赵军。这时郭开又劝赵王迁投降,赵王迁丧失斗志,便听从了郭开的建议,开城投降,赵国宣告灭亡。《资治通鉴》记载:“王翦击赵军,大破之,杀赵葱,颜聚亡,遂克邯郸,虏赵王迁。”赵王迁被俘虏后,被流放到房陵的深山中,虽然没有记载结局,可在深山中饥寒交迫,结局可想而知。

魏国:魏王假

秦国灭掉赵国之后,原本下一个目标是楚国,然而魏国却隔在中间,于是秦国决定,先将这个“障碍”给清除了。在秦国的强攻之下,魏国不断割地求和,领土渐渐被吞食殆尽。

公元前225年,秦国派大将王贲进攻魏国首都大梁。王贲认为大梁城墙坚固,在短期之内,很难攻得下来,于是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没有办法,魏王假最终只能选择投降。

至于魏王假的结局,《烈女传》中记载:“秦杀假。”说魏王假投降之后,就被王贲杀害了。而《史记》中并未记载其结局,但作为一个亡国之君,魏王假的下场注定好不到哪里去。

楚国:昌平君

清除了魏国这个障碍,秦国就能大举进攻楚国了。秦王政想给年轻将军李信一个机会,问他需要多少兵力灭楚,李信回答二十万就可。可老将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还嘲笑王翦老了。

于是秦王政就任命李信为统帅,与蒙恬率军二十万进攻楚国。结果李信大败,秦军大受挫折。没办法,秦王赶紧向王翦道歉,并请他率六十万大军出战。最终王翦不负众望,斩杀楚将项燕,直取楚国首都寿春,楚国灭亡。

楚国名义上最后一位国君是楚哀王,可在公元前228年,负刍的门客杀死楚哀王,拥立负刍为楚王。秦军攻入寿春后,将负刍俘虏。项燕又拥立其兄长为楚王,兄长又被楚军所杀。

楚国灭亡后,负刍的弟弟昌平君,在淮南被拥立为楚王,这是楚国实质上的最后一位君主。不过很快秦军又攻了过来,昌平君兵败被杀。

燕国:燕王喜

其实秦国在攻打赵国的时候,就已经兵临燕国边境了。燕王喜知道秦国迟早会打过来,便和儿子太子丹商议策略。最终燕太子丹想出一个暗杀行动,就是著名的“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杀失败后,秦王政恼羞成怒,立马下令对燕国用兵。当秦军攻破燕国都城,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到辽东郡。后来燕王喜为了向秦国求和,竟然将太子丹杀死,将其首级献给秦国。

燕王喜虽然牺牲了自己的儿子,可仍然没能阻止秦国。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奉命清除燕国残余势力,到辽东将燕王喜俘获。虽然没有记载燕王喜的结局,但凶多吉少。

齐国:齐王建

齐王建是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当秦国接连向六国用兵之时,齐国还坐拥70余座城邑。可齐王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始终置身事外,在其他几国联合对秦的时候,齐国都避免参加,企图讨好秦国。

齐国的相国后胜,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他得到秦国的贿赂,便不断游说齐王建归附于秦国。久而久之,齐国上下已无丝毫斗志。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率军打到齐都临淄时,齐国还完全没有要迎战的意思。齐王建在后胜的劝说下,竟然不战而降。之后齐王建被安置在共地,秦国不给他提供食物,他就这样被活活饿死。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等)

责任编辑:zN_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