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隔离一直是防止其扩散行之有效的办法,古今皆是如此。
湖北省出土文物《睡虎地秦墓竹简》记录了秦代的战“疫”制度:乡长平日负责留心调查,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立刻向郡守报告;郡守接报后,马上派出医官进行检查,经核查属实,当即组织隔离治疗。
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也记载:“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
这段文字详细地记载了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即疫病流行期间,人群普遍易感,人与人之间互相传染,症状相似。又提出预防传染的方法: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正气存内,即身体抵抗力强,二是避其毒气,即避免接触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天牝是鼻的别名,古人应该认识到部分传染病是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的。
尽早发现,严格隔离。疫病往往悄然萌发,一旦蔓延,气势难挡。因此,及早发现十分重要。《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提出“上工救其萌芽”的思想,就是要求早发现疫情苗头,及时防治,以免疫情扩大,难以遏制。
《黄帝内经·灵枢·官能》写道:“邪气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求其萌芽。”唐代杨上善释道:“邪气初客,未病之病,名曰萌芽,上工知之。”由此可知,“未病之病”指的是疾病尚未显露症状的阶段。高明的医者能预先发现疫病的苗头,给予警示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在魏晋南北朝,防控流行性传染病的“隔离”成为制度。《晋书·王彪之传》谓:“永和末(公元356年)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百日不得入宫。”萧齐时,太子长懋等人设立了专门的流行性传染病患者隔离机构——六疾馆,以隔离收治患病之人。
宋至清,阻止疫情传播的“隔离”措施更加“冷酷”,即便父子也不能接触。
南宋初曾任“中书舍人”的朱翌在笔记小说《猗觉寮杂记》中说:“江南病疫之家,往往至亲皆绝迹,不敢问疾,恐相染也。”明代萧大亨在《夷俗记》也建议:“凡患痘疮,无论父母兄弟妻子,俱一切避匿不相见。”
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史料笔记《癸巳存稿》载,为防止天花传播危及皇室,清初设有“查痘章京”一职,查得天花病人即“令其迁出四五十里以外”。顺治皇帝患天花而死,为确保年幼的康熙不被感染,太皇太后命保姆护视康熙于紫禁城外,不得进宫探望父皇……
在古代,面对肆虐的疫情,也出现了像方舱医院一样的集中收治病人、隔离病患和健康人接触的场所。
据《汉书·平帝纪》中记载“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也就是说距今约2000多年前的公元2年古人已经将一些房屋收拾出来用以治疗患者,集中治疗、切断传染源。方舱医院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隔离轻症病人,防止感染他人,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这些房舍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方舱医院。
同样的情况在《后汉书·皇甫规传》中也有记载,延熹五年(公元162年),皇甫规出征陇右之时,“规因发其骑共讨陇右,而道路隔绝,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乃安顿病者于痷庐中,使其勿与健康者同宿。此“痷庐”即是当时的传染病医院的房舍。这是有文字可考的中国军队最早的战时传染病医院。
(题图来自新华社)
-
移风易俗带来全新而别样的年味儿新年伊始,万象更新。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移风易俗带来全新而别样的年味儿:市民低碳出行,节俭之风盛行;越来越多...
-
长春农博园大胆创新 开辟蔬菜采摘新模式近日,冬季农博会一早就吸引了很多市民的到来。市民郭女士拿着自己采摘的韭菜和芹菜高兴地让工作人员称重,她说,参观了农博...
-
永吉县金家乡伊勒门村的文艺大年这个春节,永吉县金家乡伊勒门村格外热闹。这两年,随着乡村振兴步伐加快。这个满族村变戏法似的变了样,村民们生活有了新的...
-
老百姓家的灯亮了,他的心就暖了东港獐岛被称为祖国万里海疆东端第一岛。在这座陆地面积只有1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岛上,国网丹东供电公司椅圈镇供电所獐岛村电工...
-
共燃冰雪梦,一起向未来精彩、非凡、卓越的北京冬奥会大幕开启,世界奥运激情被冰雪点燃。竞技场上,冬奥运动员斗志昂扬、奋力拼搏,用行动诠释更快...
-
移风易俗带来全新而别样的年味儿
2022-02-07 09:48:02
-
长春农博园大胆创新 开辟蔬菜采摘新模式
2022-02-07 09:44:49
-
永吉县金家乡伊勒门村的文艺大年
2022-02-07 09:37:50
-
老百姓家的灯亮了,他的心就暖了
2022-02-07 09:33:12
-
共燃冰雪梦,一起向未来
2022-02-07 09: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