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1991年老人因病去医院就诊,医生见伤口奇怪,连忙报警才知道身份
2022-04-13 08:57:25 来源: 腾讯网

在1991年一个日常午后,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奶奶来到了湖南宁远县人民医院就诊,在诊治的过程中,医生看着老奶奶表情痛苦,并且老人家已是高龄,便连忙牵扶着来到了病床上。在医生的仔细询问下,老奶奶卷起衣袖,把伤口展露给医生看,说道:“因为胳膊以前受过伤,最近感觉疼痛感越来越强了,您帮忙看看。”

在检查的过程中,医生发现老奶奶身上有许多因为枪和刀而留下的伤痕,顿时十分诧异,为何老人的身上会有如此多的伤痕,难道是被人虐待了?但是老人并没有告诉医生实情,只是简简单单地说了是干农活留下的痕迹,而作为医生哪会不懂枪伤和干活的伤痕的区别,为了保护老人,医生决定报警寻求警察的帮助。后来在警察的调查下,真相才得以大白,众人不禁潸然泪下,只因老奶奶身上的伤是为国家为人民而留下的,她的名字叫作银金花。

在上个世纪初的山东某地,她的出生时间跟清政府垮台是同一年,同样也是这一年,整个中国各地陷入了战火和入侵之中,民不聊生。为了存活,年幼的银金花跟随爷爷来到了河南漯河,地处中原内陆,战火这时并未烧到这里,银金花的童年记忆是美好的,一家人其乐融融过得十分有滋味。

银金花自幼便生性活泼,像个男娃,爷爷又有一身武艺,因此从小带着银金花练武,无论是刀枪棍棒还是赤手空拳,银金花掌握得都十分熟练,把爷爷的武功学去了七七八八,但是即使武功再高,在洋枪洋炮面前还是不堪一击,因此老爷子时常感叹一身武艺竟无用武之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战火蔓延到了河南。侵略者的凶横残暴让这一家人不得不为活命四处奔逃。

当时的人们还不知道要躲避天上飞机的炮火,在听到入侵者攻打进火车站时,大家纷纷躲到了附近的茭白地里,由于当时正处白天,飞上看地面的视野能见度极高,躲在田内的众人一览无遗,丧尽天良的日子鬼子,专挑人多的地方,扔下了两颗炮弹,造成了将近两三百人的死亡,其惨烈的现场根本无法用言语形容。

后来战火愈演愈烈,在银金花一家准备外出逃难时,一颗炸弹从天而降,一家人全部被炸晕过去,等到银金花醒过来的时候,才发现只剩下自己活下来,其他家人只剩下冷冰冰的尸体,就这样子,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破,而她自己在25岁的这一年失去了所有家人,一家四十二口人,在侵华日军的残害下,仅存活她一人。

一身武艺的银金花在这乱世中,想要活下来并不难,但是如何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这条生命死得其所成为了她一直在考虑的问题,直到一天,她突然在城门外看到了征兵的告示,看着一支支抗日队伍,整齐地从身边走过时,她明白了,自己想要报仇,参军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就这样子,年轻的银金花加入了革命队伍,部队照顾她是一名女兵,因此把她安排到后勤工作,负责帮士兵们洗衣服,虽然这样子活着没什么压力,但是对于想要上正面战场的银金花来说,太过安逸了,于是她找到了自己的领导,跟他申请工作调动,并且跟他讲了理由,自己一身武艺,上战争不比男的差,后来在组织的仔细思考下,最终选择尊重银金花的意见,在每次上战场时,银金花总是身先士卒,挖战壕,埋地雷等等,表现得都十分出色,她的英勇也获得了战士们和领导的认可。

1938年8月,浏阳会战,银金花所在的部队,伤亡惨重,当时的战斗已经持续了一天一夜,战火的持续让尸体堆满了战场,日军不但装备优良,并且兵力比我军雄厚许多,为了抵挡住敌人的炮火,我军奋起抗争,勉强顶住了敌人如火如荼的攻势,可惜弹药的消耗让众人不得不考虑撤离,这时银金花的战友们让她先行撤离,但是她并没有接受,而是让他们带着伤员先撤,自己掩护他.

持续了一段时间,银金花的弹药已经所剩无几,自己也受了伤,眼见无法撤退,准备上刺刀跟敌人同归于尽的时候,围上来的七个日军看见这是一个姑娘,于是放下刺刀向她扑了过去,谁也没想到这位姑娘竟然是会武艺的女子,于是她拼尽全力,把敌人踢倒,然后趁敌人没反应过来,砍倒了几个,直至身边的鬼子都被自己砍死,自己也因为受伤失血过多而昏死,后来援军赶到,最终银金花获救了,经过几天几夜的昏迷和抢救,终于从死神边上救下了银金花。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本来战功卓绝的银金花本可以靠着国家优待生活,但是她却选择了回到了老家,不给国家添麻烦,过上了平淡的生活,回村地后的银金花结了婚生了孩子,也再也没有提起以前的往事,直至1991年,老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去医院检查,看到了这满身的伤痕才知道了这位老人的过往,不得不让人由衷佩服,而随着抗日女英雄的事迹传开,众人才明白了身边这位老人的往事,而政府也连忙帮她去补办抗战老兵的福利,但是她拒绝了,以自己年事已高,就不浪费国家的钱财。

周瑜三十多岁去世,他的娇妻小乔跟了谁?事实竟然是这样子的

她身为一国皇后,嫁给了自己的儿子,最后还被亲儿子迫害而死

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的尸体,冷冰冰说出四个字,被人诟病至今

责任编辑:zN_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