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蚩尤,九黎部落联盟首领,他果真是黄帝的儿子吗?
2022-04-12 20:41:20 来源: 腾讯网

最近,媒体的一则消息引起很大的反响:从清华竹简中新发现了黄帝与蚩尤是父子关系的记载,这着实颠覆了国人的固有认知。

蚩尤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几千年来,他一直是一个“乱臣贼子”、“杀戮无辜”的反面人物。现在他的形象不同了,人们逐渐接受了他是中华三始祖之一。这是对待历史的一个进步!

蚩尤是上古时期的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关于蚩尤的传说很多,且所述不一。

在苗族世代相传的记忆中,蚩尤,原名太黎·仡戎,当了部落联盟首领后尊称为"太黎·大戎"。苗语“戎”,是龙的意思。“仡戎”即“小龙”。“太黎”为九黎之首。蚩尤出生于崇山苗河,就是现在的湖南大庾的武陵山区。蚩尤长大后,下崇山,到洞庭,占据苗山(君山),并联合黎氏部落,组成了强大的九黎部落联盟。

蚩尤

这个部落联盟日益强大的原因,是其已经进入了农耕时期,种田产粮,而那时的黄帝部落,仍处在游牧时代,还不知稻米为何物。不仅如此,蚩尤部落还懂得了兵器制造。当炎帝、黄帝部落还在使用石头为兵器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治金练铜“以金为兵”了。

在这种情况下,蚩尤自然要向外扩展,于是率领九黎部落北上,与炎帝、黄帝部落集团争夺中原。一开始蚩尤与炎帝打,炎帝大败。炎帝就请黄帝帮忙。黄帝起初也打不过蚩尤,九次九败。最后,黄帝凭借着其他力量的支援和军队的团结精神,才将蚩尤打垮。

贵州九黎十八塞炎帝、黄帝、蚩尤人文三始祖塑像

这个在后世被秦始皇、汉武帝、宋太宗敬为"战神"和"兵主"的蚩尤,在涿鹿大战失败后,率领一部分人退回到崇山苗岭的老家,百岁而终。而部落的其中一大部分人在中原地区继续生存,融于炎、黄集团,从而成为汉族祖先的来源之一。今天的山东、山西、河北等地的汉族常姓中,有邹、屠、黎、蚩等姓,可能都是蚩尤后代。另有一部分人迁徙到贵州、湖北等其他地方,成了今天羌族、瑶族、苗族等民族的先祖。

重庆蚩尤九黎城

蚩尤是黄帝的儿子,这一说法是否可信?

清华竹简《五纪》中有关于蚩尤身份的记载:“黄帝有子曰蚩尤,蚩尤既长成人,乃作为五兵。”“五兵”大约是指五种兵器,蚩尤长大后,能“烁金为兵,割革为甲。树旗帜,建鼓鼙。为戈矛,为戟盾。”

蚩尤是黄帝的儿子,现存的个别史料中,也有提及。《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记载,田千秋对汉武帝上书:“子弄父兵,罪当笞。父子之怒,自古有之。蚩尤畔父,黄帝涉江。”

黄帝

“蚩尤畔父,黄帝涉江”,就是说蚩尤背叛了父亲,以致黄帝渡江讨伐儿子。据史料,黄帝之师自陕西而来,在河南中部以西地区集结出发,向东先进入作为东夷地盘的鲁西豫东地区,然后横渡鲁西五湖一线,进入山东腹地,直至海边。

“涉江”的江,不是指长江,可能是指鲁西地区的东平湖、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和微山湖一线的水系。这五湖水系据说是在共工氏领导下,在天然湖泽基础上修建的水利工程。

《山海经.大荒北经》中也有此说法:"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苗龙就是蚩尤。他出生在苗山苗河,长大后为英雄为首领,苗族人也称他为“苗龙”或“苗戎”。

湘西花垣流传着一首《古老话》:“让我们来讲一段古老话,让我们来唱一段古名堂。有座山名叫太碧,他本是苗家好儿郎。他从小失去父母,他整日里串乡走寨四处忙......”

上述说,蚩尤从小失去了父母。这“失去”两字的含义,不一定是指蚩尤的父母都去世了。“失去”有失掉、丢失、离开的意思。我们假设一下,是不是有这个可能:黄帝生了蚩尤后,因为某种原因,就离开了儿子,把他丢在大山里,让他自生自灭。或者借以磨练他的品德和意志。传说中,黄帝有许多儿子,丢失几个不是令人惊异的事。所以蚩尤很恨父亲,长大后和黄帝对着干。

蚩尤故乡湘西花垣

以上几种说法,似是似非,都源于传说,没有足够的说服力。信了就信,不信就不信。

“黄帝有子曰蚩尤”,只不过是清华简上的一种说法

清华竹简上的记载,是否给黄帝和蚩尤的父子关系增加了说服力?无疑不是。

清华简是2008年7月,清华大学接受捐赠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这批竹简的出土时间和地点目前还未确定,但根据清简上的字形特点和用字习惯,与其它出土的竹简文字风格比照,专家们倾向于为楚简。而楚地恰恰是蚩尤曾经统治下的东夷之一。

清华简研究成果:发现黄帝、蚩尤为父子关系

但不能就说竹简上记载蚩尤是黄帝之子的可信度高了。

清华简上的字迹表明,这批竹简不是一个人抄写完成的,而是多个人参与的结果。据一位研究者说,竹简上的字体字迹,看上去有的非常纯熟老练,有的却比较稚嫩少力。这似乎说明,多个的抄手中,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文化水平高的职业抄手,也有教育程度低的初学抄写者。

这样,又可以假设一下:职业抄写高手在往竹简上写的时候,承担了编辑的角色,当他认为手头上的底本材料有错误的地方时,就有可能依据别的材料或自己的见解去随时补正;初学抄写者则只是唯恐抄错,而一丝不苟地照搬照抄。也许,当初学抄写者抄到“黄帝有子曰蚩尤”这一段时,尽管会感觉到这句话,与多数的传说史料不一样,然而他还是照抄在竹简上了。当然,也许是职业抄手故意而为,从少数说法。

清华简上所体现的内容自然不是原创,它依据的底本材料,至少是在这批竹简形成之前的古文献,可能还包括正在流传的耳听口述。这些底本文献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文献在被后人陆续编纂和传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已失去了原汁原味。

这里面的重要原因,是文献被编纂者和传抄者改写了某一内容并夹带了自己的私货。孔子修订六经,肯定是在符合自己意愿的情况下修订的,不会完全保持原貌。上古百科全书的《山海经》在流传过程中,也不断地被后人所增删修改。

清华简

清华竹简所依据的底本材料,很可能不是唯一的孤本,而是已经辗转各地且多次抄写过的,错误存在难免的本子。然后经过编纂者包括抄写者的再发挥,清华简就成了另一种史料底本。因此,清华竹简上的内容与别的古文献内容不尽一致,很正常。竹简上的蚩尤是黄帝儿子的说法,只是一种说法而已!

蚩尤是黄帝儿子,到底是,还是不是?我们期待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的新发现。不过无论是不是,蚩尤作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上功绩卓著的人物,是中华人文始祖之一的历史地位应该肯定下来!

责任编辑:zN_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