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最后1名能震慑住秦国的将领,最后1次合纵攻秦,只因1人功败垂成
2022-04-12 17:02:44 来源: 腾讯网

春秋争霸以来,各国打来打去,其实拼的还是实力,谁强谁弱,拉出队伍来一较高下,胜负当场决出,嬴者称霸,输者当马仔。

曾几何时,纵横家劈空而出,无中生有,诞生出了形格势禁、借力打力、拉帮结派、合纵连横、强弱不定之势,国与国之间关系变得错综复杂,朝秦暮楚、见风使舵、两面三刀、阴晴不定成为常态。

即使是一时的地地道道的强国,若处理不好邻里关系,可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引来集体群殴,当年的齐国就不幸惨遭此劫。

但是战国七国之中历来被当作吃人的老虎的,还是秦国,东方六国人人谈虎色变,我想这一方面固然因为秦国向来强大,一方面不排除是一帮纵横家在故意渲染,好让他们能够尽情地纵横捭阖、左右逢源、从中渔利,因此秦国一直被当作冤大头,前后曾遭到大规模的5次群体性围攻。

然而秦国却在一次一次的围剿中壮大,磨砺得更加顽强、更加尖锐。

而六国在一次又一次地合纵攻秦失败之际,却不能吸取经验教训,一次又一次地重蹈覆辙、犯相同的错误,真让人拍案叫蠢、气愤填膺!

六国合纵的弊端,明眼人一望而知,就是各怀鬼胎,不能够真正做到协调一致、拧成一股绳。

如果说次前,关东诸国中还有几国(比方说齐楚赵等)有独领风骚的希望,各有自己的想方也还无可厚非。

可是历史发展到公元前241年,眼看秦国一家独大、秦为刀俎、六国为鱼肉了,六国怎么还不警醒、还不幡然悔悟、同心同德地合起力来抗秦?

公元前241年,可以说是最后一次翻盘的机会了。

这年,赵国大将庞煖挟战胜燕国、斩杀燕将剧辛之威,再次呼吁六国合纵攻秦。

此时的六国没有不被秦国蚕食鲸吞夺地而逃的,也痛感唯有联合起来才能抱团取暖,于是积极响应。

赵悼襄王不喜廉颇,而此时的赵国已无将可用,不得不重新起用老将庞煖。

庞煖虽然只活跃在战国晚期,但其实是老油子了,当年曾经是赵武灵王的座上宾,曾与赵武灵王论兵,赵武灵王直竖大拇指。

后来赵武灵王殒命沙丘,公子成、李兑专权,一大批追随赵武灵王的人便纷纷离去,这里面就包括庞煖、剧辛。剧辛辗转到了燕国为将。庞煖则跑到楚国的深山老林里跟随鹖冠子学起了道。

一转眼,50多年过去了,庞煖再度出山,已是一位鬓发如银的老人了。

赵悼襄王不是不喜老将,廉颇在赵为将多年,改不了专横跋扈的臭脾气,虽然还能吃饭,但“一饭三遗屎”,赵悼襄王于是摒弃不用,起用一度效力过老爷爷辈的庞煖。

庞煖也没给赵悼襄王丢人,一上来就斩杀了当年的老友燕将剧辛、斩杀燕卒2万。

因此庞煖名声大噪,六国又提起了抗秦的信心。

公元前241年,各国公推楚考烈王为纵约长,庞煖为联军主帅,共同攻打秦国。

庞煖认为,前几次合纵攻秦总是从函谷关进攻,而总是在函谷关前铩羽而归。如今,不如绕道蒲阪,南渡河水,迂回至函谷关后,可以出其不意。

纵约长欣然同意了他的计划。果然联军最初进展顺利,一举杀到了蕞地,这里离秦都咸阳已经近在咫尺了。

当时秦国当政者乃丞相吕不韦。吕不韦充分分析了敌军情况,认为敌人远道而来,军士疲惫,战斗力不强。应当采取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的策略。于是他便下令向纵约长营突袭。

不得不说楚考烈王这个纵约长当得操蛋,时已至此,仍然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仍想趁机捞船板、压根就没准备真正地靠自己来打。

他一看秦军首先向自己开刀了,于是赶紧风紧撤乎,没打便溜之大吉了,而且一溜就溜了个彻彻底底,干脆把首都也迁到海边挨着齐国得了,离他虎狼之秦远远的!

其他国家军队闻听楚军望风而逃,军心早已动摇。各国将领都盘算着退军,庞煖禁止不住,只好也下令退兵。

最后一次合纵攻秦就这样轻轻地流产了。

此后,山东六国再也没有机会、没有实力合纵抗秦了,只有等着一个一个被宰割了。

责任编辑:zN_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