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韦处厚重文兴教在开州
2022-04-11 16:08:00 来源: 腾讯网

题记:清咸丰三年所修的《开县志》序中说:“开在秦汉时,其荒僻无论已,即唐代犹为远州,往往为朝廷左迁居之”。查《县志》卷十“秩官”,唐中宗(684)至唐文宗(827)的140年间,在开州任刺史官有史可考的共计20人,其中出任的14人,贬任的6人。韦处厚从京官考功员外副郎出任开州刺史长达三年时间。《汉丰开县志》在乡贤、祥异、仙释、秩官,祠祀、学校、山川、艺文等篇有11处提到了韦处厚,足见其对开县影响之大。

韦处厚,字德载,京兆人,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22),父韦万,曾任监察御史,生母早丧,事继母称孝。元和初,登进士第,应“贤良方正科”,举拔异等,授秘书省校书郎迁升拾遗,并兼吏职,参与编修国史。

当其时,宰相韦贯之十分看重韦处厚,两人交情甚深。韦贯之因得罪皇帝庞臣张宿,被诬以朋党,罢相出京,韦处厚也于元和十一年由考功员外郎出任开州刺史。

唐时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下设各司,考功员外郎属吏部,掌管百姓功过考核,是握有重权的中央职官,被人们称为“显曹”。一个位居显曹的中央职官出任盛山僻郡的刺史,用韩愈的话说:“纳之恶地以枉其材”,一般说来,都是“怨且不怿”、很不乐意的;可韦处厚却不是这样。他在开州历时三载,励精图治,廉洁自律,为开县人民办了不少好事和实事。

一是重文兴教,设立学宫,建立儒学署以管理学务。开县儒学署建立在唐元和年间(722年)早于巴东地区其他州县好多年。据《万县地区教育志》载:奉节在宋代庆历年间(1041);忠县在宋绍圣三年(1096);云阳在元代至大元年(1308);万县在明代嘉清元年(1522);城口在清代顺治九年(1652);梁平在清代康熙41年(1684);巫山在清代乾隆50年(1750);巫溪在乾隆31年(1766)有了儒学署,士人有了读书学习的地方,加上被任或被贬来的开州刺史均出自科举,注重教育,于是学堂、书院、学校这根文脉才绵延下来,有效地提高了开县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

二是崇佛敬德,建立长宁寺。开县在东汉建安24年(219)城北盛山就建有庙宇,塑有佛像。后因年久失修,庙宇破败不堪。韦处厚来开州后,与邑人高僧清公、禅师柳律相友善,结为方外交,特地为柳律建了长宁寺(即后来蜀东佛教文化中心的大觉寺)。由是开县的寺院遍及江、东、浦三里。清灯古佛,暮鼓晨钟,佛教的教义抑恶扬善,明心见性,普渡众生。这对和谐民风,确保地方平安,也是很起作用的。

三是开辟盛山十二景观,吟诗作赋,极大地提高了开县的知名度。韦处厚在公余之暇,偕其友人温造、柳律等越梅溪、过桃坞、上竹岩、登茶岭,追云逐月,寻幽访盛。他们以盛山的山、水、景、云作为题材,写成“盛山十二景诗”传至长安,以其襟怀抒达,志趣高远,文辞雅健名重一时,当时的诗人们争相奉和,联成大卷,韩愈为之作序,既美其诗,更重其人,以至洛阳纸贵。这一盛事,深深地打动着千秋后世的文人志士,成为经久不衰的“盛山文化”的本源。

韦处厚来开州作刺史三年,民物雍熙,风调雨顺。其时,开县已有进士二人(崔冲、李潼)再加上温造(开州司马)柳律等文人名士,他们常常在一起研究学问,饮酒作诗。一天,韦处厚问会相术的清公说:“你能算算我在什么时候调回京城吗?”清公看了看韦处厚说:“一年半载,一年半载!”处厚又问:“我的官能当到什么地位呢?”清公又望了望韦处厚说:“宰相须从江边得”。韦处厚并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上。

元和15年,唐宪宗为宦官所杀,穆宗即位,韦处厚被召还京师,正好是两个“一年半载”。穆宗在位四年,服长生药病死,敬宗嗣位。敬宗狂恣放纵,在位不到三年也被宦官杀害,由其弟李涵继位,是为唐文宗。韦处厚因佐命有功,受到倚重。文宗在江边祭祀时,拜韦处厚为宰相。

韦处厚在宰相位上,注重实际,反对浮华,提拔、补授的官员或得其宜。他振士友之急,称同列之善,倾听意见,择善而从,只要于国于民有利的事情,就固执己见,显得强而有力,人不敢横议。太和二年(828)十二月,韦处厚上奏之际,突然发病,文宗命中官扶出回到府第,当晚病逝,享年56岁。

责任编辑:zN_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