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包拯仅存的一首诗,显示了他的气节,“包黑子”名不虚传
2022-04-11 14:38:29 来源: 腾讯网

一朵女子,风轻云淡,欢迎关注槐序~

这里有沉香千年的古诗词,亦有最精美的配图

关于包拯的轶事,俯拾即是,真是太多了,但大多都是影视形象渲染,层出不穷,甚至还为包拯加入了感人的爱情故事。

实际上,包拯长得远没有那么黑,之所以叫他“包黑子”,是因为他铁面无私,刚直不阿。并且,包拯脑门上也没有月牙记,后世之人是为了迎合民间传说“奎星转世”才故弄玄虚。

这些都信不得。

尤其像“打龙袍”这样的桥段,完全就是戏剧化杜撰。首先,包拯没那么大权力,在仁宗期间,言官集团的政治核心,是以晏殊为基础打下的裙带关系,包拯还不像寇準寇老西儿,那是实打实的宰执,有话语权。

之所以民间传说比较多,是因为仁宗确实是“仁政”,肯礼贤下士惯着文臣,有时候遇到难事了,也会问问包拯,听听意见。包括包拯管仁宗的家务事,反对仁宗立妃宠妃张氏,算不得指点江山、匡扶社稷。

说白了,包拯终究是缺乏治世之才。

他不像范仲淹、欧阳修和富弼,能够立法推动改革,真真正正是仁宗的左膀右臂,成为“仁宗之治”的奠基人。虽然后来失败了,但却为“王安石变法”打下了殷实的基础。

这也是包拯的事迹多见于民间的原因,若真是论史谈文,首先被摆上台面的,之于宋朝而言还是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人。

但是宋朝有包拯,是宋朝之幸,也是宋朝百姓之福,他的清洁廉明、刚直不阿为中华威躯之魂,所以也是后世之幸。

就像包拯在仅存的一首诗《书端州郡斋壁》所写: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包拯出任端州知州,见官员“中饱私囊”之事颇多,一时感慨,写下了这首“清廉”诗,也足以见包拯对对贪官污吏憎恶如仇的程度。

前面说包拯不是言官政治核心,并不是否定包拯的政绩,只是司职不同,无论包拯是在合肥、广东、江西、河北为官,或者任监察御史、开封府尹等,都对不同地区的风气与民生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这其中包括出使辽朝、敢于谏言仁宗等,也都是对宋朝盛世的贡献。

之所以要这样来区分讲解一下,是因为民间对包拯的传说,大多失实。正确地面对历史,才不至于曲解是非功过。

文学形式、艺术形象可以丰富多彩,但历史是严肃的,就像“手撕鬼子”这样的桥段渐渐被我们反感一样。

- END -

责任编辑:zN_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