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重温雅克萨俄清战争,检视历史遗落的冲突代码
2022-04-11 08:28:46 来源: 腾讯网

一、

公元1643年(相当于明崇祯末年),俄国人出现在中国东北这事本身就说明很多问题。

从莫斯科到外兴安岭超过一万里,而且多是荒漠,俄国人的腿那是有多长!

中间的西伯利亚汗国没有了,剩下的是西伯利亚冷空气,和狼。

数百火枪手屠杀十万人的汗国,代差战争那是有多狠!

横跨欧亚大陆,版图超过二千万平方公里,一句“寻找出海口”让沿途他国全部失去出海口!

其实早在1610年占领托木河建造托木斯克城的时候,俄国人已经能够“遥望”中国的新疆;而在1620占领贝加尔湖时,他们开始“染指”中国的漠北蒙古,但直到他们入侵黑龙江流域的时候,这里的东方古国还是没空理会他们,因为这边还在生死内战,上演着历史嗜血的轮回。

二、

自公元1644--1662年,清灭明用了28年,1673-1683平定三藩之乱和收复台湾又用了十年。“内战”有多久,俄国人就蹂躏了东北多久......

跨过苦寒绝望的荒漠,好不容易找到一片“流奶与蜜之地”。

俄罗斯殖民者欣喜若狂,在中国东北举行了各种弱肉强食的占领仪式。

他们建设堡垒、据点、村庄、农田甚至教堂......贝加尔湖沿岸,勒拿河的雅库茨克城,黑龙江左右岸的尼布楚和雅克萨就是这么来的。

他们对周边憨厚的东北原住民实施了无耻的镇压,他们抢劫、奸淫、掳掠、猎杀,甚至灭村,甚至吃人,所以人类童话里共有的暗黑故事其实都是真的。

他们甚至对周边领域实施了统治和收税,并写报告向他们遥远的沙皇主子邀功。发现黑龙江流域并非无主之地后,他们仍然叫嚣“只要派兵三百,建上三个堡寨就能征服黑龙江”(波雅科夫),试图重演百人小组消灭十万汗国的故事......

不过这次他们没有那么好彩。

三、

因为这里是中国满清的“龙兴之地”。满族人就是从这里出发打遍天下的,又怎能在这里挨打而不还手?

虽然清朝在历史上给人软蛋感觉,但捍卫自己领土的决心也是不可低估的。

而且立国之初,满清还是一副“少年中国”的景象。至少正成为“天下共主”的康熙皇帝,面对《坤舆万国全图》(当时的世界地图)时并没有怯场。

康熙其实很早就掌握了俄国人的情报,于是在1682年回东北祭祖时顺便做了一些颇有远见的部署。

他命令周边部落(特别是尼布楚一带的蒙古人)断绝与沙俄侵略者的贸易,以封锁敌人经济;他设置了黑龙江将军并陆续调兵北上增强边防,有空去收割侵略者的田获;他还派兵做过实地侦察。从瑷珲到雅克萨,逆水行程居然需要一个月,可见当时这些地方真的远而落后。

于是,康熙安排了一些“基建工作”,包括在吉林建船厂加紧造船,以期“战时”能够从嫩江水陆两路并发;命令黑龙江将军率部移驻瑷珲城,在黑龙江边“筑城永戍”(该城其实是明永乐帝始建的);又从吉林至瑷珲,建设驿站19个,屯粮及各种战备以保障水陆两路前抵黑龙江的供应......所谓三军未动,建设先行。

其后黑龙江驻防部队多次与俄国入侵者发生遭遇战。在多次宣示主权、驱赶、对峙、对仗无效的情况下,康熙帝终于下决心要玩一次大的,即他所说:“若非创以兵威,则罔知惩畏”。

实际促成决战决心的主因是1683年清朝终于平定了“天下”,可以缓过手来了。还有一个情况是,俄国人的动作也有点太多:他们在西边消灭金帐汗国之后,已经直接与中国西域当时的准格尔汗国火拼上了,既打压又“军售”先进火枪给准格尔,唆摆他们进攻漠北蒙古,而漠北蒙古(即今外蒙)被打急的情况下确实动过念头要投奔俄罗斯的......

在如此欺负上脸的态势下,满清不跟俄罗斯干一仗已经不行了!

康熙的策略是先驱赶俄国人,再收拾准格尔。历史证明这是英明的。

四、第一次雅克萨战争

俄军的主要据点就是雅克萨。侵略军从这里四处滋扰,甚至窜至清军的驻地爱珲来打劫,可谓气焰嚣张。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四月清军终于出动。都统朋春统筹各部从吉林出发,分水陆两路向瑷珲进发,再会合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的瑷珲驻军,合成一支三千人的大军再向雅克萨进军,并于五月二十二日合围雅克萨城。

资料显示,清军第一次合围的雅克萨还是比较简陋的栅栏木城。

双方军力情况:

清军:3000人;兵器:火炮20门,明式鸟枪100多支,其余大刀长矛弓箭盾牌......

俄军:450人;兵器:火炮3门,先进燧发枪300支,哥萨克军刀,和坚固的城堡......

公元1685年,工业革命还未明显,资产阶级的自豪也还未写在脸上。对峙的双方都是“有枪有炮”的,并未显现巨大差距。

清军围城后先礼后兵向侵略军发出劝退通牒。但俄军都是军事冒险赌徒,在其匪首托尔布津的带领下,恃其武器先进、巢穴坚固拒不从命。

清军于二十三日分水陆两路布置攻击阵型。陆师负责围城,列炮于城东和南、北。因为城西即黑龙江,所以水师战船集于城西河道,拦截敌人退路或者任何援军。但直到过了最后通牒时间的二十五日黎明,清军才正式发动了攻击......

多年“内战”的锻炼,早已洞悉火炮攻城的重要性,所以清军将领的诉求是“欲取雅克萨诸城,非红衣炮不可破”,而幸运的是因为皇帝筹谋得当、部队准备充裕和采用船运,清军带来的火炮比较多,达到了20门。

而俄军火枪虽然厉害,但吃亏在准备不足。而且原始的雅克萨还是比较简陋的栅栏“木城”,所以清军大炮轰击之下,即使号称“罗刹”(梵语恶鬼)的俄罗斯人也——“伤亡甚重,三日即不能支”。

悍匪托尔布津觉得形势不对,赶紧求和,遣使承诺“永不再犯”,请求放他们体面撤离雅克萨。

由于“战略目标”已达到,清军都统朋春遂同意放行,俄军遂撤往尼布楚。清军随后平毁雅克萨城堡也撤退了。因为此地无法驻守,分兵驻守也有不利,所以清军仍然回瑷珲去屯田驻防。

仔细看,整个战斗完全是按照一个叫郎坦的满族偏将给皇帝写的侦察报告来打的。这报告可谓价值连“城”。

这场战斗由于做足功课清军可谓胜得干净利落。

五、第二次雅克萨战争

但是当年的侵略者都是不讲廉耻的冒险家,其乞降不过是“不吃眼前亏”的权宜之计而已。当俄军退到尼布楚得到大批援军补充之后,又得知清军已经撤退的消息,立即抛弃了“永不再犯”的承诺,在托尔布津再次率领下又重占了雅克萨,时隔第一次雅克萨战争结束还不到两个月......

于是清军不得不面对第二次雅克萨之战。

但经验老到的侵略者这次做足了准备。850名俄军其实已经是不小的数目,还装备了多达950支的先进火枪,这比当年消灭西伯利亚汗国的部队还强了。他们还夯土为墙打造了坚固的凌堡(就是有凸出敌楼拥有交叉火力的那种)。

奇怪的是清军足足放了一年时间让俄国人做准备。

公元1686年夏,清军才再次出动,这次是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领2000名士兵再次包围了雅克萨......

这一次发现,清军的火炮已经打不破雅克萨城堡了!这自然是懂行的对手,准确判断到了清军火炮的火力,从而加固城墙达到了抗衡的目的。另外俄军的火枪密集度和凌堡的交叉火力明显加强了防御,更令清军完全无法靠近。

即使清军在攻城的第4天即已炮毙敌酋托尔布津,但其进攻则完全受阻于俄军的坚城利枪之下,只得转入了持久包围战。

清军为此绕城开挖了三道包围壕沟,临水(黑龙江)一面则布置兵船巡逻。而俄军因早做足准备并屯好粮草,遂凭城死守。

一场攻城战打成了消耗战,打了半年多。直至两国外交介入。

万里开外的莫斯科,其实才是“无远不掠”的幕后推手。即使对远东这样小规模冲突依然相当关心。

这一次眼看雅克萨要吃亏了,当时的沙皇彼得大帝(不是韦小宝女朋友索菲亚公主)急忙向清廷致函请求撤围,并要求边界谈判。

心系西北战事的康熙等的正是这个,于是很干脆地答应了俄国人的请求,下令清兵撤围,再次放侵略军残部撤往尼布楚。至此第二次雅克萨战斗结束。

此战虽然见识到了西方先进火器的威力,但因战术得当、主场作战、人数占优等因素,清军还是胜利了的。

据记载,被围俄军大部分战死病死饿死,850人最后竟然只剩66人活着撤离,可谓惨烈。

六、

雅克萨之战,清朝当然是赢了的,但常被后人说成是虽胜尤败,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几个原因:

首先,是因为雅克萨之战导致尼布楚谈判和两国边界的划定。本来在战胜基础上清朝应该谈得更好条款才对,但可惜满清那时是第一次见识大世界,缺乏谈判经验,谈判结果竟然是让了步割了地的,这就造成了战胜国赔地的奇特现象(尼布楚条约)。

有人说当时大清立国未稳,康熙急于去对付造反的准格尔噶尔丹,这个是要东北呢还是保西北的选择题,国情确实有难处。但其实沙皇俄国同样面临着复杂形势,它在西方正与奥斯曼土耳其也打得焦灼,而且它在远东其实是没有足够的兵力与清朝抗衡的。

其次,不管尼布楚条约如何,雅克萨的战斗和尼布楚的谈判都是封建中国唯一的一次能够平视俄罗斯的机会了。比之于后来满清衰弱到被列强轮番讹诈的时候,真正不平等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事实上俄国等于强抢了!那么再回头去争论尼布楚条约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个事就好比,明明我割让几条村已经屈己待人了,但对方真正想抢的却是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要怪只能怪自己后来丧失了捍卫自己权益的能力吧!

真正的虽胜尤败,应该是指雅克萨之战因为小胜,反而使满清误以为自己与世界的差距不大,导致故步自封才让真正的差距被越拉越大这才是关键和根本。

雅克萨之战只是小规模的非代差战争,所以它带来的未来信号还是有点弱了。所谓打出170年的和平其实是一场梦。

责任编辑:zN_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