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小时候崇拜蔺相如,中年才懂:秦昭襄王是真高明
2022-04-10 07:03:31 来源: 腾讯网

相信很多人曾经和我一样,读过小学课本中的《将相和》之后,对蔺相如崇拜不已。

01将相和

蔺相如一个文弱书生,竟然做到了百战名将廉颇都没能做到的事情,在强大的秦国和秦王面前毫不畏惧,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和过人的胆量,不但完成了使命,还保全了赵王的宝物和氏璧,并使赵国免受秦王征伐之苦。

实在是,强啊!

而在完成这一系列令人惊叹的动作之后,名声大噪的蔺相如从一个卑微的舍人一跃成为赵国上卿,老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

可谓是功德圆满,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

可是,如今到了中年,读到更多的历史资料,才发现《将相和》这篇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课文,

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宽一点来看,秦昭襄王才是真高明。

《将相和》包括3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讲的是战国时期,赵国君臣为了应对来自秦国的强大压力,所做出的一些努力和抗争。

了解来龙去脉后,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这其实是秦昭襄王下的一盘大棋。

02秦昭襄王的一盘大棋

当时的秦国,在历代秦王的努力之下,其实力已经雄踞战国七雄之首,尤其是秦孝公“招贤令”之后,六国人才纷纷涌入秦国,为秦王所用。

秦昭王时,文有范雎,武有白起,兵锋所指,敌人无不胆寒。

但是,在各国贵族眼里,秦国依旧是那个不识华夏礼仪的蛮夷之国,从头到脚散发着蛮夷的膻腥之气和暴发户的铜臭之气。

《战国策》中赵魏就说:

“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

直到西汉时,贾谊还在对秦国骂骂咧咧呢。

可是,秦王又无法自辩,秦国的确是

“起于蛮夷之国”

,最初不过是为天子养马的。

另外,秦国首重军功,哪怕世代平民,只要立下战功就可以跨入贵族行列。

这可不就是充斥着“暴发户”?对六国来说,秦国的突然崛起也是一样的道理。

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而且秦国也没打算改变。

但秦昭襄王又非常需要获得六国的承认:秦国也是华夏礼仪之邦的一员。

赵国是六国抗秦的先锋和前沿阵地,也是捍卫中原文化的旗手。

所以,在六国亲自领教过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之后,秦昭襄王希望全方位提升,向外展现秦国的软实力,为统一大业打下良好的舆论基础。

因此,秦昭襄王需要营造自己和秦国在外交上的友好形象。

03完璧归赵

和氏璧,原本是卞和送给楚王的宝物。

期间历经曲折,卞和三次献宝,楚厉王、楚武王都弃如敝屣,直到楚文王时才如获至宝,轻易不示人。

后来,为了迎娶赵国公主,楚王才把和氏璧当作聘礼,送给了赵惠文王。

然而,和氏璧却在赵国销声匿迹了。

直到公元前283年,和氏璧又突然神秘出现在赵国民间。

赵王亲近宦官缪贤以500金巨资收入囊中,旋即又被赵惠文王横刀多爱,继而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传闻,和氏璧在赵国神秘消失,当时奉命出使赵国的秦国大臣张仪有重大嫌疑。

而这一次,和氏璧再次出现的时间地点又如此吊诡。

以战国时期糟糕的通讯条件,秦昭襄王却能如此迅速准确地获取到和氏璧的信息,还派出使者请求与赵王,拿15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

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一切都是秦昭襄王早有预谋的。

那么,秦昭襄王苦心孤诣抛出张仪费尽千辛万苦获得的和氏璧,又是意欲何为呢?

当时,秦国主要的战略目标是楚国,而不是赵国,秦昭襄王需要缓和与赵国的关系。

赵国得到异宝,秦国没有兴兵犯境抢夺,而是请求以十五城交换。

这样一反常态的行为,背后透露的,是秦昭襄王谦恭有礼的友好形象,一改中原诸侯心中过去的秦国倚强凌弱巧取豪夺的刻板印象,营造对秦国有利的舆论。

反观赵国,面对秦国的一纸书函,君臣竟然手足无措:

竟然没有一个臣子敢出使秦国,最后还是宦官缪贤,推荐了自己的门客:蔺相如。

赵国苦心经营多年的强国形象,一下就被打出了原形。

秦昭襄王不战而屈人之兵,实在是一手漂亮的好棋。

蔺相如代表赵国来了之后,秦昭襄王却在偏殿章台宫接见他们。

很多人认为,这是秦昭襄王“负其强”故意羞辱蔺相如。

但其实,这是因为他知道了蔺相如的真实身份,而采取的对等接待。

这就是在告诉六国:

你看,赵国如此无礼,以一个身份卑贱的宦官门客为团长出使秦国,但我却并不生气,还亲自接见了他们。

这一招又使赵国在国际舞台上颜面尽失。

接下来,在拿到自己准备用15座城池交换的和氏璧之后,秦昭襄王的却完全没有与此相符的反应,他并没有认真把玩,而是随手就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这根本不是一个人对自己渴求的珍宝拿到手之后,应有的正常反应啊!

如此轻蔑而随意的动作,其实是告诉赵国的使者,秦昭襄王对和氏璧早就了如指掌了。

后来蔺相如着急上火,声称将玉石俱焚。

秦昭襄王却赶紧拿出地图,并煞有介事地随手指了十五座城,说就用这些换和氏璧。

他并不是真的爱惜和氏璧,而是珍视他的这次外交谋划。和氏璧毁了不重要,但是如果因此砸了秦昭襄王的戏,毁了秦国彬彬有礼的形象,那可不行!

蔺相如这时候也看清了,秦王十五城换和氏璧的说法,完全就是画饼充饥,他看重的其实是他和秦国的良好外交形象。

于是蔺相如的谎话也是张口就来:

这也算是顺水推舟,满足对方的需要。

于是,秦昭襄王欣然应允,

“遂许斋五日”

而秦国给蔺相如一行安排的住处,也是有讲究的,这地方叫广成传舍。

这是个什么地方?

咸阳城里鱼龙混杂,乌烟瘴气的所在。

但秦王知道蔺相如不会嫌弃,住这里更方便浑水摸鱼把和氏璧转移出去。

一方面也是再次羞辱赵国,你派出的既然是宦官门客,那就只配住在这样的地方。

蔺相如成功地完璧归赵了,他笑了,他马上就要成为赵国的英雄,不畏强秦的典范;

秦昭襄王也笑了,和氏璧这块烫手山芋,终于被他借蔺相如之手成功甩回了赵国。

蔺相如认为自己此生无憾了,想做个更彻底的英雄,于是故意耍豪横,在大殿上痛骂秦王的列祖列宗,想要激怒秦王杀了他,成就他的千古美名。

同时可以毁掉秦王好不容易维护的好名声,给他扣上一个滥杀无辜的帽子。

但是秦王不傻,蔺相如撒泼后,他非常淡定,与大臣相视而笑。

秦昭襄王以对他无用的和氏璧为饵,步步为营,始终占据道义与法律的制高点,很好地树立了秦国的正面形象,以华夏礼仪正统自居的六国可以嘲笑秦王愚蠢,却再也不能耻笑秦国不懂礼仪了。

所以,《完璧归赵》的故事虽然成全了蔺相如,但秦昭襄王才是真的高明。

责任编辑:zN_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