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明朝一清官被罢官回乡,拿不出路费干了一件事,朱元璋:极刑处置
2022-04-09 21:47:54 来源: 腾讯网

每一个人小时候一定做过这样的一个梦,长大了我要当官,清正廉洁,造福百姓。

然而,当长大之后却被各种的诱惑迷失了双眼,迷失了本真变成为了贪官。

自古以来,贪官也是不能够被人们所容忍的,对于贪官的打击从来没有停止过。

各种的制度,组织和刑罚都能够证明历代皇帝对贪官的深恶痛绝,这其中明朝的制度尤为的严苛。

可是,在如此痛恨贪官的明朝,却有一个清官被处以了极刑。

这是怎么回事?

想要了解这位清官的故事需要先了解一下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降下惩罚的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01 开国皇帝的经历

朱元璋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的穷。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选择为当地的地主放牛,后来,一场又一场的灾难带走了朱元璋的大部分亲人。

为了保住性命,朱元璋与剩下的亲人选择离开家乡四处流浪。

在流浪的期间,朱元璋看尽了人生百态,他看到了官员的“大方”,他看到了百姓的叫苦连天。

在经过一个寺庙的时候,朱元璋选择落发成为了僧人。在那里,他晨钟暮鼓,再不理尘世。

奈何,好景不长,朱元璋所在的地方也闹起了饥荒。

没有香火供奉的寺庙无法继续维持僧人们的正常生活,住持只能够让弟子们外出云游,通过化缘解决温饱。

这一次的外出,朱元璋再一次地领略到了人间的疾苦。

元朝末年,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地主的压迫越来越严重。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走投无路的人们纷纷揭竿而起、准备起义。

此时的朱元璋决心为人民做点什么,同样选择了起义并最终登得大宝。

成为皇帝之后,体会到最底层人民艰辛的朱元璋自然非常的痛恨那些徇私枉法、寻欢作乐的贪官。

站在平民立场的他制定了非常严酷的刑罚,来惩罚那些贪得无厌的官员。

厌恶贪官,自然会重视清官,明朝也确实如此,但是为什么还会有清官被处罚呢?这便不得不讲一讲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曾秉正。

02 清正廉洁惹来祸端

曾秉正是出了名的清官,从小就热爱读书的他,立志要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长大之后,他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尽管是地方的一个小官,但是他办事公正,经常布施,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正直的人品加上清廉的官品成为了曾秉正进步的阶梯。

很快,他的名字就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

天子亲封,曾秉正一路晋升成为当地的一个大官,管着一方百姓。

在做下一番成绩之后,曾秉正再一次得到了晋升,正式成为了能够朝见的天子近臣。

一开始,曾秉正的两袖清风以及针砭时弊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但是曾秉正忘记了过犹不及的道理,挑战了明太祖的权威,最终惹怒了朱元璋,使得天子降下了惩罚。

当然,这个惩罚不是宫刑,而是免除了他的官职,并把他贬回了自己的家乡。

曾秉正虽然痛惜自己的官途就此停止,才华也无法得到施展。

可耿直一生的曾秉正也不愿意过多地为自己做辩解,便准备收拾好家当,然后带着家人回老家,从此远离这波谲云诡的官场,过自己平淡的日子。

在曾秉正准备出发的时候,一个问题却难倒了他,那就是他没有足够的盘缠回到家乡。

为什么一个朝中大官会没有充足的盘缠,这只因朱元璋给“员工”发的工资只能够解决“员工”的温饱。

此外,加上曾秉正是出了名的清正廉洁,所以曾秉正自然也就没有多余的钱财来盘缠。

面对如此困境,曾秉正想了一个办法,解决了自己的盘缠问题。

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个办法惹来了天子之怒,更是引来了极刑的惩罚。

03 惹来祸端的真正原因

那么,这个办法是什么呢,为何朱元璋会勃然大怒,下令极刑处置呢?

这个办法就是——卖女儿。

没错,一个天子近臣、一个学识渊博、一个爱民如子的人,为了凑够回家的盘缠,选择了卖女儿这一条路。

当朱元璋知道这个消息之后,非常的生气,被自己称赞的清官,被万民敬仰的好官竟然做出了这样的事情,朱元璋一怒之下,给予了曾秉正极刑的惩罚。

其实,朱元璋降下如此严重的惩罚,除了有对自己看走眼的恼怒,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朱元璋是一个布衣皇帝。

他看遍了人家疾苦,更是经历了自己兄弟姐妹因为饥荒饿死的情况。

所以他格外的重视家人,因此在看到这样对待亲人的曾秉正,朱元璋自然会非常的生气。

曾秉正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他的思想也深受封建社会的荼毒,在他认为自己如果没有回乡的话就是不忠君。

在那样一个天子大于一切的时代,不忠君就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迂腐的曾秉正为了不违背天子命令,做出了这样有违人伦的事情,最后反而还害了自己,真是可悲!可叹啊!

不懂变通的曾秉正,为了心里的愚忠害了自己的女儿。

没有了解清楚情况的朱元璋,为了平复心中的怒火,害了一个为国为民的忠臣,这究竟是谁的错?

这是两个人的错误,两种人的错误,也是一个时代的错误。

望各位不要做愚忠的曾秉正和鲁莽的朱元璋,而是做清正廉洁的曾秉正和重视家人的朱元璋。

责任编辑:zN_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