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为什么明朝崇祯皇帝对山西的民风这么在意呢?
2022-04-09 17:21:11 来源: 腾讯网

战国至秦汉时,崤山、函谷关以西的地区称为山西。元时,称太行山以西为山西,设河东山西道宣慰司,这是山西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明朝设山西省。山西是春秋晋国故地,所以简称“晋”。

如果懂地理的朋友就会发现,山西南北长约680多公里,东西宽约380多公里,总面积15.63平方公里,其轮廓好像是一个由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这里绝大部分属于黄土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米~2000米之间。黄河在第二个拐弯处,由北向南,将山,陕西省分开。在抵达山西最南端之后,黄河开始转向,由西向东,又将山西和河南分开,再往南,王屋山构成了山西东南部的地理屏障。而整个山西东面则由太行山脉屏护~两座山,一条河,在地理上为山西提供了一个完整的防御带。

冷兵器时代山西是中原和北面游牧狩猎民族博弈之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场战争都有山西。为什么从春秋晋国到后来的李渊父子能迅速崛起称霸?首先说说晋国,晋献公时代,先是利用其掌握的盐利实现了“富国”,随后又夺取了原被赤狄东山皋落所掌握的中条山而实现了强兵,这是因为绵延数百里的中条山富藏铜矿的缘故,铜的拥有使得晋国的青铜兵器和铸造步入了辉煌,而终形成了“晋国天下莫强焉”的局面;冷兵器时代一个人能在群雄中崛起,除了个人的战略战术高超,就是当时控制的地盘冶铁业比较发达,煤炭便用普遍化,冶铁业就发达,众所周知煤炭用于练铁,高热的发生及其操作的成功,使得唐朝的武器装备非常先进,于是既有煤又有铁的山西省,它的冶铁事业就和整个中国发生了联系。汉唐之际,随着煤炭冶铁业技术的发展,五代后的,后唐,后晋、后汉这三个朝代能以并州(晋阳)为根据地快速崛起,后赵石勒兴于上党郡,北魏定都大同,高欢或李渊父子都是以太原为龙兴起兵,而辽国和蒙古也均以拥有富产煤和铁的大同为根据点而所向披靡。多少伟大王朝,都在山西这里升起又衰落。

为什么崇祯对山西民风十分担忧,纷纷哀叹民风之变。山西东处太行,西接黄河,北则大漠,素称用武之地。距京师仅数百里,实其右臂。《诗·唐风》传:山西“土瘠民贫,勤节质朴,忧深思远,有尧之遗风”。《隋志》:“人物殷阜,然不甚机巧,其於三圣遗风尚未尽澌灭。”直到明代前期依然没有变,因北临边塞,民尚习武。明朝时山西共领五府三直隶州,十六府属州78县。这么说,举个例子,明初山西民风和明中之后对比一下你就能看出为什么崇祯对山西的民风之变十分担忧了。

明初:太原:“其风勤俭,工商务实勤俭,人物辈出,代不乏人,有文武全才”《山西通志》明中之后,省会男子不务蓄积,数金之家尽炫耀服饰之间,妇人尽白髻而妖服,不蚕不织……遇塞会则男妇并肩而骈集……而竞装塞会,而崇侈,物力牦矣。

明初:大同:俗尚武艺,风声气息,自昔而然。明中后期,虽涉荒郊,商旅辐辏,以浮靡相炫耀。

明初:太谷,俗尚勤俭,慕学力田,淳厚不奢。明中之后,尚气好讼,斗丽夸多。明初:介休县:民性淳朴,俗尚俭素,勤于稼穑,颇好勇义,享礼报本,虽费不吝。明中之后,隆于祀先,虽费而不惜。明初山阴县:人多俭约朴素,惟务农业,鲜好文学。明中之后,近又愈趋愈下,奸伪丛生,则侈心一开,渐就奢靡,俗使然也。《山阴县志》关于这方面的,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前期的时候山西的民风好武,后期比较奢靡,民风变化非常大。关于这个,明人顾炎武所说,“国初,民无他嗜,崇尚简质,中产之家,犹躬薪水之役。……后则靡然向奢,以俭为鄙”。……而奢靡之风,乃比于东南。

那么,山西民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个和山西晋商有非常大的关系,晋商的兴起带来了民风之变。明朝建国后,退居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伺机南下,成为了明朝的严重兵患,为此明朝,不得不实行重兵把守边阵和卫所军统以及加修长城等一系列防御措施,先后设立了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山西固原等镇,统称九边。镇守边疆需要有军队,这就形成了庞大的军事消费区,于是推行了开中法,召商输粮而与之盐。于是就有了商人,山西商人便以“极临边境”的地理优势,集北边屯田发明粮食换取了盐引销盐于一身,大获其利。明朝虽然最后废除了开中法,但是山西商人又以其雄厚的资本或留在了北边充当边商,或迁扬州充当内商或活动在河东、长芦盐区。同时积极扩大经营范围和地区,逐渐成为了全国最有势力的一个商帮。

山西省内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风之变。明中叶以来山西民风发生变化的地方主要是在汾河,涑河流域以及大同,潞安、泽州等府州。这些地区成为了山西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发达的地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好。有些地方其繁华富庶,不下江南,妇女之美丽等等;有钱能让一个人迅速堕落,明末之后,山西人奢侈浪费,又大多好文风…

结语:崇祯为什么这么关注山西的民风变化?了解中国的历史,就知道山西自古以来是抵抗游牧民族的第一道屏障。尤其是山西大同,近2000年都是中原王朝的咽喉之地。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争夺的核心是燕云十六州,云州是重中之重,而大同则是云州的核心。大同一失,游牧民族就可以沿着汾河谷地南下,西可下关中,东可进洛阳。那么明朝的统治者为什么不干涉,根本阻挡不了。在万历年间,山西巡抚吕坤为了使山西退回到明初的状态,还写了《实政录》,要求官吏照此办理,以正民风。但效果不大,可谓费尽心机,然而历史的发展规律并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山西一些地方的民风之变已经势不可挡了。

参考资料:《山西通志》

责任编辑:zN_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