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史话新疆(33)|边塞诗人岑参
2022-04-09 16:38:31 来源: 腾讯网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万里奉王事,一生无所求。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这些豪迈超绝的诗句,出自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一生中两度出塞到西域从军的经历,在他的诗句中搭上了深深的边塞英气。《交河郡长行坊支贮马料文卷》,1973年出土于阿斯塔纳D506号墓,所载内容大部分是唐天宝十三至十四年,西州和庭州驿馆上报的马料收支账。在这份长达180多页的文书中,有“郡坊贴马六疋,迎岑判官。八月廿四日食麦肆斗伍升(五升),付马子张什仵。坊贴岑判官马柒疋,共食青麦三斗五升,付建儿陈金”的记载,是岑参在新疆地区活动的确切记录。

边塞诗起源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得益于国力强盛和文化的空前繁荣,在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下,一些文人投笔从戎,奔赴边疆,使得边塞诗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据《沧浪诗话》记载,唐人好诗都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以岑参、高适等人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将新疆风物融入诗歌,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将士豪迈的家国情怀,在唐诗中独树一帜。楼兰、大漠、烽火、狼烟、葡萄、羌笛、胡雁构成了边塞诗中最常见的意象和符号。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岑参以细腻的笔触、瑰丽的想象,写出了新疆深秋之际北风呼啸、飞雪飘舞的壮丽景色。岑参的《走马穿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还有“轮台九月风夜后,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这样的诗句。

它与李颀的“南山结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吹”、李颀的“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等诗句,充分展示了新疆地区的地理人文风貌。

唐朝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公元630年,唐朝联合漠北回纥消灭东突厥汗国,伊吾城主率所属七城自愿归顺唐朝。高昌、焉耆、龟兹、疏勒等纷纷效之。公元657年,唐朝完全统一西域后,新疆地区各族对唐朝的政治归属感日益加深。“坐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在《奉陪封大夫宴》中,岑参用简练之语,描绘了在一场宴席上,各族人员操着不同语言演奏各族音乐的场景。“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形象地反映了当时新疆地区汉语的学习和使用日渐普遍的现象。

传唱千年的诗作,是时间沉淀出的文化瑰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的真实反映。

责任编辑:zN_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