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第三次长沙会战大大降低我国恐日症,赢得极高国际声誉
2022-04-09 17:00:19 来源: 腾讯网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初第三次长沙会战结束后,重庆政府发布的战报宣称:日寇第11军阵亡33941人、战伤23003人,另被第九战区部队俘虏139人,上述合计毙伤俘敌共57083人,按这个数字第11军机动部队基本就算废了。然后我方第九战区伤亡情况为:牺牲军官279人、士兵11120人,负伤和失踪18257人,合计损失29656人,按当时中国军队的单兵素质和火力配备,这个战报明显注水了。

那么日本人又是怎么宣布的呢?第11军发布战报声称日军战死1591人,战伤4412人,合计损失6003人,同时宣布对手薛岳的部队战死26821人,被俘1965人,合计28786人。双方的伤亡统计差距实在太大了,大得叫人无法理解,很显然日军也瞒报了,应该是为了避免刺激日本军部,把伤亡情况报告大大地缩水了。

以日军精锐第3师团的第18联队为例,这个甲级师团的步兵联队满编至少在3500人以上,活着跑回去的仅剩500余人,足以说明日军损失之惨重,绝非战报上那样的轻描淡写。那么,究竟第三次长沙会战中两军的伤亡数字和比例是多少呢?多少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按照最近的评估,阿南惟几所部的伤亡至少在1万人以上,而薛岳的部队伤亡大概在3万余。

第三次长沙会战示意图

在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月,当东南亚美英军队丢盔弃甲之时,长沙大捷自然引起了国内外的侧目。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海军部长诺克斯都特别来电祝贺,英国《泰晤士报》也发表评论说:“十二月七日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到底算不算大捷呢?其实应该算的,最关键的第一点,是日寇第11军完全没有达成任何一个战役目的。作为中国战场唯一的野战机动兵团,第11军的中心任务是寻歼黄埔系中央军主力部队,进而摧毁重庆政府的抵抗意志,然而在本次会战中,日军没能歼灭第九战区的任何一个建制军,甚至连重创都没有,战果远逊于第二次长沙会战(重创第74军和第10军)。

同时,日军第3和第6这两个精锐师团猛攻两天两夜,也没能攻破李玉堂第10军死守的长沙城,使第11军试图以此向东京报捷、彻底毁坏长沙城(日军当时没有长期占领长沙的打算)的两大美梦全部破灭,这脸丢得相当之大,在此之前,他们可是宣称只要想进攻哪里、就一定能攻取哪里的。第10军也因此一战成名,李玉堂晋集团军副总司令,预备第10师师长方先觉直接擢升军长。

李玉堂

再有,日军也没能扩张一寸占领区,在第九战区各部的追歼下,日军第11军全部退回了新墙河以北出发阵地,薛岳的部分部队甚至突入了岳阳郊区,极大震撼了华中日寇。自此以后到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整整两年半的时间里,第11军未敢再越过新墙河南进一步,从而保证了三湘大地的安全。这两年多时间里,湖南为九战区提供了大批新兵、为西南大后方提供了无数的粮食,对坚持长期抗战意义极大。

第二点就是必须考虑到当时中日两军的实际战斗力,无论是训练、装备、作战意志和火力配置,抗日军队毕竟大大弱于日军。按当时普遍的说法,兵力五倍于日军才能打个平手,而第三次长沙会战中,能够达到以三换一的伤亡比例,并且将日军逐退至原来的防线,这本身就是一场胜利,所谓的胜利,不一定是损失比例大小,而在于战役目的是否达成。

第三点就是大大提升了抗日军队的士气,也让中方看清楚了日本军队的素质确实在下降,因为日军现役士兵已经在前三年的战争中损失过半,日军部队里充斥着预备役和后备役士兵,战斗力明显不如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和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两个年度。其后果就是“恐日症”消除不少,在后面的常德会战、鄂西会战中,第六和第九战区的作战自信心有所提高,日军再想完胜几乎没有可能,每战必付出相当代价。

当然了,战役中官兵伤亡数字大于敌人的,自然算不上“大胜”或者“完胜”,至多是"“小胜”或者“惨胜”,不够完美而已,但毕竟是胜利。

责任编辑:zN_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