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江西”和“江东”:“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江东”到底指哪里?
2022-04-09 10:23:58 来源: 腾讯网

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

项羽是战神。

他的最后一战,是司马迁在《史记》里写的“东城之战”。当时项羽逃到乌江的时候,后面有五千汉兵追杀上来,此时项羽手里只剩下28个人,他把这28人分成四组,每组七个人冲下山去,汉兵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斩杀汉军一员大将,又杀死上百人。

这一仗打下来,项羽率军突出重围,二十八个人才死伤两个,还有二十六个人活下来。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史记·项羽本纪》

最后项羽冲到乌江边上,这时乌江亭长划着小船赶过来迎接项羽,他跟项羽说:“如今这个江上没有别的船,只有我划的这只船,请将军上船,江东虽小,但是方圆有千里,你还可以东山再起。”

项羽听完哈哈大笑,大笑完然后说:“我带八千子弟兵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即使江东父老可怜我,奉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见他们?”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最后,项羽把乌骓马,送给了乌江亭长,感谢他划船来救自己;当时汉王刘邦在悬赏项羽的人头,最后项羽把自己的头颅,让自己曾经的部下,如今为汉军效力的吕马童砍下来了,拿去领赏了。

项羽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不愿意渡过乌江,东山再起?这里面有一个道理。

有人说,项羽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个贵族,他是楚国的贵族,他是有贵族精神的人。

当时项羽觉得,自己带着江东八千子弟兵渡江而西,现在战败了,没有一个人回来,就只有自己一个人回来了。如果要是想东山再起的话,还要再到江东去发动子弟兵,再跟着自己打,甚至再去为自己送命,项羽不忍心这样做了。

所以项羽最后不愿意渡江,寻求东山再起,就是因为项羽不愿意再去连累江东的父老兄弟了。

这是项羽身上体现的贵族精神,也是他有魅力,被后人喜爱的原因之一,所以后来像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等等大诗人写诗怀念他,成为人们谈不尽的一个人物。

项羽被后人铭记,而他说的一句话也流传至今,那就是“无颜见江东父老”,当时项羽所说的“江东”指的是哪里?

在秦汉时期,“江”是长江的专称,所以“江东父老”的这个江东,指的就是长江以东。

但是,长江是自西向东走向的,应该只有江南和江北,怎么会有江东?

原来,在长江下游从芜湖到南京之间,长江的走势是偏向东北方向,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以这一段长江以东以南为江东,以西以北为江西。因此史书上最初提到的江东与江西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

从广义上说,江东主要是指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以及安徽和江西部分地区。

但是,项羽是江苏宿迁人,他的家乡位于江苏北部,在长江以北,看来江东并不是项羽的老家。

项羽什么时候到江东的呢?原来在项羽年轻的时候,项羽的叔叔项梁与人结仇,所以叔侄二人逃到吴中地区,也就是如今的江浙一带,此处恰好就位于江东腹地。

项羽说自己“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当初他带出去的这八千人马,就是来自于这里。

不过,项羽所说的,只是秦汉时期的江东,后来经历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江东”逐渐从行政建制上彻底消失了;而与江东在地域及文化关系上非常接近的江西,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省份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两者经历了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命运,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江东和江西的历史演变。

江西和江东的历史演变

1.秦汉

秦汉时期,也就是上文所说的项羽那个时候,江东主要是指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按照当时的郡县制,江东的范围主要是会稽郡、鄣郡,包括今天的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以及安徽和江西部分地区。

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既有江东,也有江西出现: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这里提到的江西,指的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大泽乡,位于今安徽境内。也就是说,今天的安徽一带,在当时属于“江西”。

如果以当时的郡县制来说,秦汉时期的江西主要是泗水郡、九江郡。

2.三国两晋南北朝

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之一的孙吴政权,他们的大本营就设在江东。在孙坚时期,江东的范围主要在吴郡、会稽,也就是今天的苏南到绍兴,此时的江东跟秦汉时期的江东,范围大致相同。

到了孙策执政时期,这个时候有了“江东六郡”:吴郡、会稽郡、丹阳郡、豫章郡、庐陵郡、庐江郡。江东的势力范围有了扩大。

此后从三国到南北朝,提到“江东”,一般在这个范围以内。

在三国时,“江西”依然指的不是现在的江西省,而是现在的安徽省长江西岸地区,当时是庐江郡(安徽安庆、六安一带)、九江郡(安徽淮南、滁州、合肥一带)。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下令长江沿岸州郡居民内迁,庐江郡、九江郡、蕲春郡、广陵郡等地百姓,拖家带口十余万,渡江进入江东。《三国志·吴主传》记载:“江西遂虚”。这个时候的江西,主要是指现在安徽省的长江西岸地区。

从三国到两晋南北朝,这时候的江西、江东,仍然不是固定建制,而是对某个区域的泛称。

3.唐宋

江西与江东成为固定的行政建制,可以追溯到唐代。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即位之初,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为“道”。其中北方、南方各五道,人称“贞观十道”。

跟江西、江东有关系的道就是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整个华中地区。

贞观十道中的江南道

但是“贞观十道”的范围过于广阔,所辖各地情况差异很大,为了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到了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唐玄宗将道的数目增加一半,达到15个。

此时江南道被一分为三,从西到东依次被分为黔中道(治所今四川彭水)、江南西道(治豫章,今南昌)、江南东道(治吴县,今苏州)。今日的“江西”之名即是取了“江南西道”的简称。

唐朝时候的江西和江东,指的就是江南西道和江南东道。江西和江东,也由此从某个区域的泛称,成为相对固定的行政建制。

经过五代十国,来到了宋代。宋代改“道”为“路”,由此,江南西道和江南东道改为江南西路和江南东路。两宋时期,江西与江东,一般指的是江南西路和江南东路。

不过,宋朝时期的江南西路、江南东路,与唐朝时候的江南西道、江南东道相比,不光是名称变了,范围也大大缩小了——

江南西路管辖着今江西省大部分地区;江南东路管辖今安徽省长江以南及江西省北部一小部分区域。这个“江东”的面积范围,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小值。

4.元

元代实行行省制度,将全国分为13个行政区,包括1个中书省、1个宣政院、11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原来江南东路的全部地区都被划入到了新建的江浙行省中;而原江南西路却被原封不动的改成了江西行省。

元代的江浙行省与江西行省

所以,从元代开始,“江西”得到保留,作为行政区的“江东”消失了,曾经的江南东道演变为江苏南部、上海、浙江、福建。

“江东”之所以被拆分,原因是这一地区经济发展快、人口密度大、财税征收多——如果原江南东道继续以一个行政区域存在,它在经济、人口上将会占有比重过大,势必成为朝廷担忧的隐患,为了平衡各地的情况,所以将它拆分了。

5.明清

明朝建立后,改元代的“行省制度”为“承宣布政使司”,江西行省因之改为江西布政使司而延续。

但明朝却依旧没有恢复曾经的“江东”,而是以应天府(原江东首府)所在周边区域为“直隶”。

但是,朱元璋觉得这个直隶范围太大,于是将原江南东路的信州府(今上饶)等地改隶江西省,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又将旧两浙西路的湖州、嘉兴两府还属浙江省。

随着明成祖朱棣把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形成“两京十三省”的体制:改北平行省为(北)直隶;南京降为留都,管辖区域相应改为南直隶(今安徽省、江苏省与上海市),历史上“江东”所在的主要区域,就变成了南直隶的一部分。

清朝统一全国后,将明朝的南直隶(南京)地区改为“江南省”,并在江南和江西两省设立“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

江南省经济和文化都高度发达,不过这个江南省存在的历史不长,朝廷出于平衡考虑,清康熙六年(1667年),康熙皇帝把江南省一分为二,取江宁和苏州为江苏,取安庆和徽州为安徽,但是两江总督的名字却未曾改变。

总结: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东和江西都不是固定建制,而是对某个区域的泛称。

唐宋时期,江东、江西成为固定的行政建制,唐朝称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宋朝称为江南东路、江南西路。不过宋朝以后,江东的范围不断缩小。

元明清时期,自从元朝建立行省制度以后,江西作为一个省份一直延续了下来,而江东从元朝开始就被分割,在行政建制上逐渐消失了,如今的江东成为了一个地理概念,大致包括如今的皖南、苏南、浙江等地区。

可以说江东与江西在地域及文化关系上非常接近,但是在元朝以后,两者经历了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命运。

责任编辑:zN_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