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面对欧洲对奥斯曼帝国的侵略,奥斯曼帝国走上军事改革之路
2022-04-09 09:59:57 来源: 腾讯网

自1699年《卡洛维茨条约》的签订、奥斯曼帝国军事上由进攻转向防守,此后帝国军事一蹶不振。然而这却是欧洲对奥斯曼帝国侵略的开始,奥斯曼帝国势力被列强渐渐驱逐出欧洲。

军事上失败的原因,并非只是武器低下与策略的失当,它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当时国家政治的腐败、经济的衰退以及文化的停滞。在帝国的高层,近卫军团与乌里玛相勾结,时时刻刻威胁着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在地方,帝国存在着严重的封建割据,这消耗国家很大一部分军力,而军事上对外战争的一再失败,更使得各地的反抗斗争不断发生。

在帝国的改革中,军事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稳定有效的军事机制是帝国发展的保障。但是帝国所面临的军事问题确实相当严重的。

首先是武器的落后,传统固有的战术思想局限着帝国军事的发展,后期帝国的军事武器装备基本上是靠从欧洲进口,这就使得帝国在装备上,始终落后于西欧强国的水平。

其次,一些守旧的帕夏,仍不肯放弃苏莱曼大帝时的传统战术,影响了新战术的使用与普及,以致在17世纪在奥地利、俄罗斯军队中早已普及的毛瑟枪,在18世纪的奥斯曼军中仍未广泛使用。

奥斯曼帝国在改革中仍一再扩充军队,以致军队人员庞杂指挥不灵。尽管军事改革的收效甚微,但凭借着条约的签订,帝国军事仍获得了喘息之机,这为帝国其他方面的改革减轻了不少压力。

在18世纪中期,帝国军事开始有所改变,当时的大维齐尔哈米德认为,在以帝国传统制度为体的情况下,可以用欧洲装备全面武装军队。他对西方人士和西化的社会改革,均持一种友好态度。

这次改革使军队的武器基本上得到了现代化,同时培养了一批舰队的军官和指挥人才,边境的防御要塞工事也得到了加强,一定程度上整顿了近卫军团。但是保守派只是出于对改革的憎恨,对于如何应对危机他们毫无办法。

1787年4月,奥斯曼在与奥地利和俄罗斯的战争中,又一次遭受到了惨败。到十八世纪帝国的官员们已经意识到,纯军事的改革是十分困难的。他们转而将改革扩展到政治生活的其他方面。

随着帝国与欧洲的交往加深,奥斯曼统治阶层对西方制度和文化产生兴趣,引发了对西方知识学习的热潮,改革进入所谓郁金香时期。政府向一些欧洲国家派出代表团加强与其联系,同时搜集欧洲军事知识,希望通过欧洲方式改造奥斯曼帝国的军队。

郁金香时期的改革,是通过汲取之前改革失败的教训得到的启示。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的军事问题,因为传统思维仍占据主导,帝国的经济已是衰败不堪,积重难返。

1768-1774年,帝国败于俄国之手,签订《屈奇克凯纳尔贾和约》对俄的失败,却使得帝国与欧洲的差距进一步加大,自此“苏丹宣告放弃那些,原属基督教各族人民居住的被征服地区,同时还放弃了在克里米亚的穆斯林地区”。

到谢里姆三世及之后的马赫穆德二世时期,帝国真正放开手脚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军事改革。这期间虽有近卫军的叛乱,但近卫军的腐朽,己经无法阻止军事现代化改革的步伐。

到马赫穆德二世时期,帝国恢复了较强的中央集权,这很大一方面是因为旧的军队被摧毁。在推行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时,重组帝国军事机制成为改革者考虑的首要问题。新式军队建立起来并且牢牢把握在苏丹手中。

在19世纪早期,一个重要的义务兵征召系统,取代了依靠各省的武装系统,军事服役期变得非常长。在那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义务兵在活动和预备役加在一起20年。

谢里姆三世实现了强兵,而马赫穆德二世基本实现了军队的现代化,而这两次改革并非在原有军队的基础上改造,而是另外建立新式军队。

在军事改革初期帝国先是比较重视与英法关系,雇佣英法的教官进行军队的训练,但法国和英国列强支持希腊独立,他们还帮助穆罕默德阿里对奥斯曼帝国的敌对行为。

坦齐马特之前的两任苏丹谢里姆三世、马赫穆德二世都将改革的精力主要放在军事上,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以坦齐马特时期的目标,就是将诸多政策军事改革制度化。在坦齐马特时期的《花厅御诏》规定“实行正规的、按照规章制度实行的征兵制度”。

1842年为加强中央统治,政府按区域将军事力量重新组合编成6个军团,其中第1、2军团驻防伊斯坦布尔和海峡地区,第3军团驻守马其顿。理论上士兵服役期减至5年,服役期满后尚需加服7年的预备役期,事实上他们在军中的时间多达12年。

这样在帝国境内完成了军队的制度化,加强了帝国对各地区的控制。虽然帝国仍未摆脱被列强瓜分的危机,但来自军事方面的压力明显减少了。

责任编辑:zN_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