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将军分肉忘了车夫,次日车夫驾车把他拉到敌营,从此多了一个成语
2022-04-08 15:00:27 来源: 腾讯网

在中国的语言当中,成语的存在至关重要,可以用简单的四个字形容出深刻含义,而每个成语出现的背后对应的则是不同的故事,就如各自为政这个成语的由来,竟然是因为一锅肉。事件还要从宋国时期说起,任何一个朝代都会有军事将领存在,即便是重文轻武的宋国,也会有大量的将领,只是其地位无法与其他朝代相比。

主帅华元

对于古代人而言,身份地位是极为重要的象征,尤其是皇室血统之人,更是在古代被奉为绝对尊贵的存在,而华元就是出身高贵的王室血统。而华元并没有因为自己高贵的出身就安于享受,反而是凭借自己的才能建立了汗马功劳,甚至一度因为华元的功劳过高,导致当时宋国百姓均希望他可以称帝统领国家。但是华元并未如此,一方面是因为他对称帝并无兴趣,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知道当时的宋国比较混乱,身居高位无法看清开下局势,臣子的身份更便利于他保护国家。

华元凭借自己的能力解决了许多问题,也因为能力过于出众,令华元变得极为自我,甚至于认为凭自己的能力就可以解决一切,所以对其他人并不看重。不仅普通人无法得到他的尊重,帝王同样也是如此,华元虽然并未及帝位,但是却是绝对的权力控制者,他拥有随时更换帝王的能力,一旦被他意识到帝王行为不端,就可以随时让他人取而代之,可见他在宋国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虽然他极为自我,但是却很重视宋国的发展,一直努力保障宋国百姓的生活平稳,不断的促进宋国经济发展,令百姓可以安居乐业。所以百姓对他极为拥戴,甚至认为宋国可以无帝王,但是不能没有华元,华元的存在一度成为宋国的保护神,也因此令华元变得更加自我,不会顾虑到其他人的感受。最终华元也因为自己的过度自我而付出代价,也令他终生无法忘记这个代价。

华元出战

宋国所入的时代是属于比较混乱的局面,再加上宋国本身就属于国力较弱的国家,自然会成为其他国家攻击的对象。齐国借助自己强大的国力频繁向宋国发起攻击,华元作为宋国保护神,首当其冲要与齐国展开一番较量,华元带领一众精锐部队前往战场与齐国交战。本就处于弱势的宋国,又遭到齐郑两国联手攻击,给宋国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即便如此华元也坚守在前线。

华元极为清楚,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士气势必会受到影响,虽然他行事极为自我,但是在带兵打仗方面确实极为有能力。所以他果断亲自上阵,想在通过自己的举动来提升士气,显然此法极具效果,得到鼓舞的军心变得士气高涨。而此局面也令郑国极为担忧,为了可以更好地应对,郑国出动精锐与宋国一较高正,在这样的局面之下华元再出新招,以此来令士气再次提升。

对于古代的将领而言,一旦进入到战争状态,那么粮草就变得极为重要,只是食物的质量势必会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如若可以吃到肉,那么对于士兵而言将是极为难得的,所以华元就从此方面下手,果断下令杀牛宰羊,犒劳三军。本意是想要通过此举令士气大涨,但是却因为他的一个疏忽,令自己陷入险地当中,也因此令他意识到以往的自己是多么的自我。

分肉不当引发事端

华元通过分肉令士气再次高涨,再加上他的一番言语激励,令士兵对于战争更加的有信心,本来此举可以将局面扭转,但是却因为一个意外令前期的一切准备毁于一旦。这个意外就是华元的车夫,据悉在华元下令分肉之际,其车夫是属于奉命在外办差的状态,回来后发现全军都在吃肉,但是车夫却并没有得到。尽心办事却被忽略至此,可想而知车夫的内心会受到怎样的冲击。

车夫羊斟认为自己没有分到肉,已经不是简单地忽视问题,而是华元并没有将他视为宋国的一份子,等同于不认可他的能力。这份忽视令羊斟无法承受,认为自己的付出被他人忽视,所以此事成为了他的心头恨。被恨意冲昏头脑的羊斟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对华元进行报复,而这份报复来得也是相当快。

两军决战前羊斟架车带着华元前往战场,只是马车并未停在指定的位置,而是一往无前地直接冲到了郑国阵营当中。而在这个过程当中,羊斟还表示分肉由华元说了算,现在架车的情况下,那么就由羊斟说了算,华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进入到敌营。华元最终成为郑国的俘虏,虽然最终宋国将他赎回,但是此次的经历令华元终生难忘,因为一锅肉也令宋国的前期谋划全部被毁,主将被俘战争自然也就失败了。

总结:

虽然分肉忽视车夫在他人看来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对于车夫来讲却是极大之事,在车夫看来这种忽视就是对自己的不认可。或许华元仅是一个无心之失,但是却是车夫无法承受的,也同时说明平时的华元就已经极为自我,给车夫未留下好的印象,所以在自己被忽视后过度解读此事,最终令宋国战败。虽然宋国战败,但是却衍生出一个新的成语,只是古人却并不喜欢各自为政这个成语,因为在许多人看来,这个成语代表的含义不仅有各阻碍事件发展的意思,更是有深层次背叛的含义存在,毕竟车夫是背叛华元后,才将其送到敌方阵营。现如今这个成语的含义已经没有这般复杂,所以在一些地方也会见到,但是总体而言这个成语并不受大家喜欢。您还知道哪些历史上的成语典故呢?欢迎留言讨论

责任编辑:zN_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