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浅谈湘军特点:11年时间灭亡太平天国,并非没有理由
2022-04-08 13:05:57 来源: 腾讯网

1851年1月,金田起义爆发,1853年3月,太平军杀进南京,盘踞东南,与大清隔江对峙。从起义到定都,太平天国只用两年时间,这足以证明八旗、绿营这两支正规军已经不堪一击,无法完成拯救大清王朝命运之重任。此时,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汉族“私人武装”(湘军)强势崛起,为大清武装力量注入了新鲜血液,并最终消灭太平天国,为大清续命50年。

那么,曾国藩用多长时间才扑灭盛极一时的太平天国呢?从湘军组建起,用时11年;从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掌握地方大权起,只用4年。可知,曾国藩的这支“私人武装”之战斗力非同小可,是太平天国的掘墓人。这就有意思了,八旗、绿营这两支正规军都搞不定太平天国,为何曾国藩的“私人武装”却可以呢?这与湘军之结构、特点密切相关。

一、兵归将有,兵将关系密切,指挥灵活

封建王朝为了避免将帅拥兵自重,进而威胁中央集权,一般都会采取兵将分离之做法,将统兵权、调兵权分开,从而将武装力量牢牢掌握在国家手中,唐朝的府兵制、明朝卫所兵制、清朝八旗、绿营兵制等就是典型。

兵将分离,调兵权与统兵权分开,这对强化中央集权非常有力,可缺点也不少,尤其是到了王朝末期更是弊病百出。这缺点就是,将领、士兵彼此之间不熟悉,练兵之将非统兵之将,统兵之人非练兵之人;士兵之间也不熟悉,彼此间没啥感情,配合不默契,乃败亡不相救,各玩各的。如此,岂能打得赢呢?

曾国藩:“近时各营之兵,东调一百,西拨五十,将与将不和,卒与卒不习;胜则相忌,败不相救,即有十万众在我麾下,亦且各怀携贰,离心离德。居今之世,用今之兵,虽诸葛复起,未必能灭此贼也。鄙意必须万众一心,诸将一气,而后改弦更张,或有成功之一日。”

正规军兵制弊端重重,曾国藩决定改弦更张,用募兵制取代世袭兵,效仿明朝大将戚继光束伍法,组建新式武装力量,完全由自己掌控。其一、士兵由将领亲自招募,兵归将有,士兵必须服从将领指挥。

其二、士兵招募对象必须是湖南籍农夫,且取具保结,也就是要有担保人。因此,湘军上下级之间的隶属关系非常明确,兵勇服从什长,什长服从哨弁,哨弁服从营官,营官服从统领,统领服从曾国藩一人。此外,这些将领、士兵,几乎都是同学、同乡、同族,乃至亲戚、父子兄弟等关系,彼此非常熟悉。

如此一来,湘军在指挥上非常灵活,士兵与士兵之间,将领与士兵之间的配合非常默契,这是克敌制胜的必要条件之一。正如曾国藩所说:“统领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

二、书生为将,农夫为兵,重视将源、兵源

俗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实则不然,曾国藩就很看好书生,而不太喜欢任用武将来统领湘军,可谓是“逆其道而行”了。曾国藩麾下统兵之将与幕僚,几乎全部是儒生,如罗泽南、左宗棠、李鸿章、李续宾、郭嵩焘、李元度、彭玉麟、李续宜、赵烈文、沈葆桢,等等。据罗尔纲先生考证,湘军将领中,儒生出身者达104位,占据绝大多数;幕僚15人,是清一色的儒生;帮办10人,也全部是儒生。可知,儒生在湘军中之比例非常高。

那么,为何曾国藩重视儒生呢?主要有这么几点。其一、儒生讲求“忠义”、“血性”,不会临阵抛弃队友,不会见死不救。其二、儒生“功名”欲望强烈,这些落魄的知识分子,渴望出人头地,实现人生价值,自然舍得卖命。其三、儒生会“治民”,行军打仗之同时,还可以治理一方,争取民心。其四、儒生“耻于言利”,碍于面子,不好抢夺功劳,从而少了叛逆之心。总而言之,儒生就是好用,还不讲回报,符合曾国藩心意。

书生为将领,士兵则从山地老农中招募,城市小民、散兵游勇、地痞流氓、天地会等,则一概不收。“择其技艺娴熟,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士气者为上,其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受用。山地之民多彪悍,水乡之民多浮滑,城市多游惰之习,乡村多朴拙之夫,故善用兵者,好用山乡之卒,而不好用城市近水之人。”

之所以选择山农为兵,其实原因很简单。山地农民比较老实、朴素,非常好驾驭,让干嘛就干嘛;让冲锋就不会后退,一战到底。农民穷苦,贫困潦倒,生活非常艰难,而当兵不但有饭吃,还可以领取高额薪水,自然会舍得卖命。

此外,山农为兵作战之前,必须要“取具保结”,有担保人。如此,山农很少临阵溃逃,乃至径常跑回家,否则一家老小之日子必定不好过,会受尽乡人冷眼。所以,山农会服从命令,奋勇杀敌,却很少溃逃。

三、饷银优厚,重赏之下出勇夫

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只要“钱”到位,就没解决不了的事。但是,国家财政能力有限,正规军之饷银不会很优厚,能确保温饱已经很不错了,发家致富则几乎别想。湘军,典型的“私人武装”,不属于国家编制内武装,无法得到朝廷有效之饷银供给,生存十分艰难。对此,曾国藩决定就地筹饷,“不可仰他人”,自己来解决军费问题,给予大伙高额薪水。

湘军筹饷之主要方式,大致说来有这么几种。曾国藩掌握地方实权之前,主要是靠“捐输”,也就是让地方官员、豪强、地主、商人、士绅等主动“捐钱”,给湘军赞助费,“专恃捐输一途,以济口食之需”。但是,此种筹饷方式不稳定,难以保证军费来源,也难以扩充部队。曾国藩掌权后,节制东南四省,则大规模实行“厘金制度”,设立关卡征税,并染指关税、盐税、漕银等,湘军从此不再缺钱。

财源有了保证,为刺激士兵卖命,曾国藩在饷银制度上下足了功夫,湘军之薪水要远远高于八旗、绿营这两支正规军,用“金钱”打造出劲旅。例如,湘军陆师士兵一月薪水为4两2钱,八旗步兵为2两5钱,绿营步兵为1两5钱;湘军士兵之待遇比八旗、绿营高出几倍,岂能不卖力呢?

如果士兵不幸阵亡,抚恤金也非常高,“其阵亡者恤银30两,伤重者15两,次者10两,又次则5两,残废者另加。”士兵待遇高,将领则更高,“营官每月饷银260两”,这是啥概念?清末银贵钱贱,一两白银等同于3000文铜钱,一文铜钱可以买个面包,260两月薪,绝对算是高薪厚禄了。

王恺运在《湘军志》中说:“将五百人,则岁入三千,统万人,则岁入六万金,犹廉将也。”饷银优厚,将领、士兵自然卖命,王定安《湘军记》道:“陇亩之民,人人乐从军,闻招募则争出效命,无复绿营征调离别可怜之色。”如此,当兵等同于“发财”,何愁战斗力不强呢。

四、严格训练,强化教育,打造“军魂”

没有灵魂、没有信仰的军队,是打不赢战争的;没有“军魂”的军队,只能成为敌人刀下之冤魂。例如,高薪待遇的“雇佣军”,这些拿钱就卖命的主,战斗力强悍没错,但纪律堪忧,缺乏“军魂”,小规模作战还行,大规模战斗则必败无疑。湘军对手是强大的太平军,号称有“百万劲旅”,雄视东南,而不是一些小股土匪,随便吊打。

若想战胜太平军,曾国藩必须严格训练队伍,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打造出“军魂”,从而能在激烈、残酷的战斗中获得胜利,最终消灭太平天国,实现大清王朝的中兴之业。曾国藩强调:“治军之道,以勤字为先;军勤则胜,军惰则败。”为此,他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规则:每天点名、操练、扎马步、巡逻、放哨、负重跑步等,且本人亲自督察,以防将士懈怠。

严格训练,保证活命之同时,还可以击杀敌人,这是湘军必备之基本功,否则一上战场就毙命,还谈何建功立业呢?当然,只是强化训练还不行,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才是关键,军队必须要有“信仰”,为捍卫“信仰”可以抛头颅洒热血,如此才是真正的劲旅、雄师。为此,曾国藩制定了严格之营规、军规,将军营纪律与封建宗法道德观念糅合在一起,教化官兵“忠君爱国”之道,坚守自身之“道德底线”。

在家服从族长、父亲、兄长,在军则服从将官,绝对拥戴上司,执行上级命令。“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序如冠履之不可倒置”,为达成思想政治教育之效果,曾国藩“每逢三、八操练,集诸勇而教之”,使士兵“有礼、有法、有号令”,从而甘愿在战场上冲杀,为“信仰”而战斗。

五、经典大会战,检验了湘军之战斗力、意志力,这是一支劲旅

曾国藩麾下湘军,士兵强悍,训练有素,思想政治过硬,指挥灵活,待遇还非常优厚,其战斗力之彪悍,战斗意志之顽强,是可想而知。与太平天国的这几次大规模会战,足以能够检验湘军之战斗力、战斗意志;这是一支劲旅,有望消灭太平军,实现大清王朝之中兴。

1854年4月,湘潭大战,塔齐布率4000兵马,击毙太平军西征主力2万余人,主帅林绍璋仅率4位骑兵逃跑。要知道,当时湘军才初出茅庐,却能打赢前期太平军,战斗力是可想而知的。同年10月,湘军水陆主力2万余人,在田家镇击败太平军10余万人,秦日纲、韦俊、陈玉成等被迫退守安徽。

田家镇,乃太平天国在长江中游之防御重地,湘军仅1个月就打破防线,确实够厉害。1855年1月,湘军水陆两师在湖口、九江一带惨败,损失兵马5000余人,伤了元气。但是,湘军并未撤围,继续围困九江、湖口,只是转入防御态势而已。

天京事变之前,太平军战斗力强悍、战斗意志顽强,湘军能多次获胜,确实不简单,即使惨败,也不会乱了阵脚,其战斗意志由此可见一斑。天京事变后,太平军虽然损失很多老兵,可规模很大,后期还装备洋枪、洋炮,火力十分强大,尤其是李秀成、陈玉成麾下劲旅,更是不容小视。

1859年8月,刘长佑率9000兵马追杀石达开几十万大军,从宝庆追到广西,搞得翼王狼狈不堪。1860年8月开始,湘军与太平军展开持续一年的安庆会战,4万兵马硬是抗住了英王陈玉成军团,还成功攻破了安庆,全歼守军16000余人。

1862年5月,九帅曾国荃孤军深入,扎营雨花台,又适逢江南瘟疫,所部减员不少,能战斗的不足15000余人。此时,忠王李秀成率13王40万大军从苏州杀来,与九帅展开为期44天战斗,却无法突破湘军构筑起来的壕沟、堡垒,天京之围无法解除,只能撤军而还,湘军成功守住了营垒。

从上述可知,曾国藩这支“私人武装”(湘军),士兵彪悍,意志顽强,指挥灵活,在高额饷银之利益刺激下爆发出了巨大战斗力,成为太平天国之劲敌与掘墓人。1864年7月,就在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取得地方实权之第四年,湘军“吉字营”攻入天京,灭亡了太平天国,为大清再续命近50年。

参考书目:《湘军志》

责任编辑:zN_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