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族称的由来——
“畲”字历史上有多种写法,而作为民族族称要有一个统一的写法和确切的含义。1956年,畲民经过分析,认为写成“畲”字为好,由“人”、“示”、“田”三部分构成:
“人”字是搭草寮的人字架;
“示“”字表示这个古老民族的人民;
“田”字有三层含义:
表示这个古老民族是靠游耕为生存手段的民族;
表示这个古老民族迁徙到高山之坳,用草木搭寮安下家,开始烧畲、垦畲、种畲;
表示这个古老民族成为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在土地改革中分得一份土地。
2
——畲族的源流——
素有“潮汕山屋脊”之称的凤凰山,绵延福建、广东、江西三省,在潮州境内,有一座海拔高达1497.8米的巍峨高峰一凤鸟髻。她是粤东第一高峰、是畲族的发源地,更是全世界畲族同胞心灵家园的象征。
畲族是中国南方的世居民族,也是百越民族中的一支,据考古与文献资料和畲民记忆,早期凤凰山包括如今韩江、榕江、九龙江、晋江的四江流域。漳州莲花池山旧石器遗址、晋江深沪湾旧石器遗址时间均为40万年以上,从时间与生活方式看,此两处古人处于直立人阶段。直到晋代,才有其他族群进入凤凰山,进行交往交流交融。
因此畲族并不是来自北方,而是源于凤凰山地区,由此地的直立人进化而来,是凤凰山的土著居民。
畲族同汉族及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一样,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今天畲族分布的地区主要在闽东和浙南,但各地的畲族民众普遍认同祖籍在广东潮州州凤凰山。
根据闽南、闽中、闽东、闽北、赣东北和浙南等处地方志的记载,可以判定闽东、浙南诸地的畲族基本上是从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迁去的,其时间不早于明代。
至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的畲族,根据史书记载分析,早在7世纪初即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在闽、粤、赣一带生息、繁衍。汉文史书通常把唐宋时期在这一带活动的少数民族泛称为“蛮僚”“峒蛮”“峒僚”等等。《漳州府志》所录唐高宗《诏陈政镇故绥安县地》和陈元光《谢准请表》都提到“蛮僚”。另清嘉庆《云霄厅志》(民国重版)载:“高宗总章二年(669),泉、潮间蛮僚啸乱。”该书详尽地叙述了陈政、陈元光父子镇压陈谦及“峒蛮”苗自成、雷万兴、蓝奉高等起义军的情况。《资治通鉴》曾记载唐昭宗乾宁元年(894),汀州宁化县南“南连洞蛮二万围汀州”。《宋史》也有绍定二年(1229)“汀、赣、宁、建昌蛮僚窃发”,“钟全相挺为乱”及“距(潮)州六七十里日山斜,峒僚所聚”等记载。
畲族人民把广东潮州凤凰山作为本民族的祖居地和发祥地。早期畲族族群主要生活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宋、元时大量畲人迁徙至福建中部和北部,明、清两代继续北移,进入福建东部和浙江南部山地,其中有一部分抵达安徽。在新的家园,畲人民叩石垦壤、耕山狩猎。
畲族的迁徙与经济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畲族古时是“随山散处,刀耕火种,采实猎毛,食尽一山则他徙”,一般两三年就徙别处。畲族在历史上的迁移活动大体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隋唐和宋元两个阶段,后期为明、清两个阶段。
隋唐时期,畲族活动区域基本上局限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地区。这个时期的畲族先民主要在漳州、汀州一带活动。六朝以后,畲族的先民就出现在粤东到九龙江流域以南地区,唐时畲族已分布在粤东、闽西和赣南地区。
宋末元初,战乱频仍,畲族迁徙范围扩大,移民的路线错综复杂。这个时期的移民相当一部分是军事性质的移民。
明清时期是畲族大量迁往汉族地区,形成目前分布格局的重要历史阶段,史书和地方志关于畲民的记载也大都出现在这一时期。个时期畲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相对比较安定,畲族的迁移主要基于畲族山地游耕的传统习俗,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分散式的徙犹如滴水成河而形成大规模的迁徙。
潮州市潮安区归湖镇碗窑村
3
——兼容并蓄的族言——
畲族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新中国成立后,语言学家对畲语进行了多次的调查研究,一致认为畲族有两种语言:居住在广东恵阳、海丰、增城、博罗一带的畲族使用的畲语,属于苗瑶语族苗语支(理族“布努”语),兼通客家话,这一部分畲族有一干多人,占畲族总人ロ千分之四左右。其他地区包括福建、浙江、江西、安徽以及广东潮安、丰顺等约占畲族总人口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畲族,使用接近于汉语的客家方言(部分为潮州方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区别,有少数语词与客家话完全不同,也不是当地的汉语借词,有的与苗瑶语族的某些语言相近或相同。各地的畲族基本上是以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为本民族的共同语言。由于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都以接近汉语的客家方言为交际工具,各地畲族皆通晓当地的汉语方言。
1961年语言学者黄家教等对广东潮安畲语调查研究结果,认为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古代的畲语也许和现代的畲语不一样。现代畲语很接近汉族的潮州话(其中有一些地方接近客家方言)。从现代畲语的整个系统来看,它既接近潮州方言,而又保存了相当多的中古汉语的语音特点,这说明畲族语言可能在很早的年代(至少在宋元时代)便开始向汉语靠拢,近几十年来,它吸收了为数甚多的汉语词,进一步“消磨掉”其原有的特点。现在畲语与汉语十分接近,这是畲语长期“汉化”的结果,但它还保存一些自身的特点,仍然不与汉语完全合一。
“畲民和“輋民”二词都出现在13世纪,所指的并非两个民族,也不是同一民族的两个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因为当时福建与广东的畲族,其生产技术和经济生活特点基本一致,只是由于汉族文人对闽、粤两地畲族经济生活观察、记载的着眼点不同,才出现上述异称。
“畲”与“輋”,其字义都有开荒辟地、刀耕火种的意思。刘克庄提出“畲民”一词应是以此为据的:“西畲隶龙溪,犹是龙溪人也。南畲隶漳浦,……二畲皆刀耕火耘,崖栖谷汲。”由此观之,“畲”字作为民族名称的原因,大概是由于当时畲族到处开荒,使用刀耕火种的方法,是以这一民族经济生活的特点而被命名的。这同畲族保存的族谱所反映的祖先“只望青山,刀耕火种,自给自足”是相一致的。《龙泉县志》指出:“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以“畲”字作为民族名称,虽然不是本民族自称,而是被称,但这个称呼无论其来源或含义都体现了畲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劳动本色。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便根据史书的记载,中央人民政府于1956年正式式把“畲族“”确定为这一民族的名称。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人,这个名称不见史书记载,但在畲族民间却普遍流传。闽东、浙南的畲族人历经迁徙而逐渐定居下来,当地汉人视他们为从外地迁来的陌生人,所以称呼他们为“畲客”。贵州省畲族在1996年认定前,称之为“东家”。这是当地汉人对贵州畲族的称呼,认为畲族是从“东边”来的客人,故以“东家”名称之。相邻民族中,瑶族称畲族为“哈朵”,苗族称之为“嘎斗”,仏佬族称之为“喏哈”,布依族称之为“迥哈”。在汉文史籍上,明清时期的一些贵州地方史志称之为“东苗”“佟苗”。
隋唐之际,畲族人民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汉文文献往往把唐宋时期这一带的畲族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 “峒僚”。如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二记载的“輋”,是文献上以“輋”作为畲族族称最早的记载。南宋末年,刘克庄《漳州谕畲》一文曰:“畲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文天祥《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亦载:“潮与漳、汀接壤,盐寇、輋民群聚……”这些史籍上说的“畲民”“輋民”,指的是同一民个民族,前者指住在福建漳州一带的畲族,后者为广东潮州一带的畲族。
4
——歌言——
畲族对歌谣独特的族内称谓,是畲族独创的以歌代言的艺术表达方式。唱歌言是畲族最喜爱的,也是最普遍、群众最广泛参与的音乐活动。畲族歌言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各民族文化宝库中弥足珍贵的组成部分。
畲族歌言文化,在畲族发展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具有基石和灵魂的作用。它不仅是现实生活的表露,也是社会历史和事件的特殊记载,更是本民族精神弘扬、情感沟通的重要工具,从古到今“歌是畲族传家宝”。
畲族歌言是畲族采用本民族固有手法创造的,具有本民族特征的传统民间音乐和歌谣的结合。畲族歌言特点:一是歌言言礼,歌言是畲族始祖所造并代代相传的一种礼礼仪,如《高皇歌》《盘王歌》等。二是歌言言史,畲族歌言唱本所流传的歌言,不仅以传唱形式记载本族历史事件,还可以成为辨认本族同胞的隐语,并将大量的中华民族历史传说、故事编成小说歌,在本族同胞中传唱。三是歌言言才,“盘唱歌言”在畲族歌手中又叫作“比肚才”,好歌手都是“有肚オ”的人。四是歌言言情,畲族歌言中有相当部分是情歌。生活之情、自然之情、爱恋之情,无不以歌言表达,最令人心动的男女青年彼此以歌传达的爱慕之情,也包含其中。五是歌言言俗,畲族有“歌不离俗”之说。在畲族居住的村落,不论是采茶耕作的劳动场景,男女偶遇相识,还是走亲访友落寮相聚的待客仪式,到处都可以听到婉转悠扬的畲族歌言,畲族的婚嫁、丧葬仪式中都离不开歌言。
潮州畲族人民能歌善舞,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更深深地影响着潮州文化,其中尤以畲歌最有特色,它是与语言同生的一门艺术。汉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在《潮州风俗志》中指出:“今日的潮州民谣犹有概称作畲歌的。"畲歌是不可多得的原生态音乐,更是畲族人民的智慧结晶。
5
——美食——
日常美食
日常主食以米为主,除米饭外,还有以稻米制作成的各种糕点,畲家常食的
米饭有籼、粳、糯三种。番薯也是畲族农家主食之一。粉丝是畲家招待客人制作点心和菜肴的重要原料。畲族大都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除常见蔬菜外,豆腐也经常食用,农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酿”。肉食最多的是猪肉,一般多用来炒菜。竹笋差不多是畲家四季不断的蔬菜。饮茶是畲家日常必不可少的,大部分以自产的烘青茶为主。畲族的酒多以白酒和自家酿制的糯米酒为主。典型食品有:卤姜;咸菜,畲族风味菜,常用辣椒、姜、萝ト等腌制而成,称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畲语称牯角。
包馅,潮州畲族先民在生活的过程中,总结、发明了很多食品的加工方式,获得口味极佳的食品,包馅就也们最先利用糯米棵皮包裹不同的食材,然后整个进行蒸、煎、炸做出来的。
四点金盘,为了表示对尊贵客人的尊重和友好,畲族先民除了做出各种美味佳肴外,还对食品的摆放极其讲究,白切鸡的四点金法就可见其对细节的把握:切下来的鸡头向着客人,两个翅膀分开放在两侧,切来的鸡肉非常整齐的摆在两个翅膀的中间,鸡尾巴翘起放在最后。
食生,即刺生(鱼虾,海鲜,生牛肉),蔬果,谷类,不经过烹饪直接生吃。生的食物保留食材本身的原汁原味和营养,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正常化,除去各种废弃物,帮助预防糖尿病、癌症、肥胖、便秘等疾病,恢复并能维持健康。因此生食是最天然健康的饮食方式。
畲鹅粉,也称鸡肠粉。作为潮安区凤凰镇土特产的畲鹅粉生产历来是该镇的传统行业,尽管曾一度受到冷落,但随着人们越来越喜欢天然食品,近年来畲鹅粉市场销路很好,如今看似不起眼的畲鹅粉却成为都市人餐的“佳肴”。
特色节日饮食
畲族传统节日的特色食品主要有乌米饭、菅叶粽和糍粑等。
乌米饭
制作方法是采畲山一种野生植物乌稔树(乌饭树,杜鹃科)的叶子,置于石臼中捣烂,烂叶贮于布袋中。烂叶连袋放入铁镬里,加水熬汤,释出紫黑色的汤汁。而后去袋与叶渣,将精选的糯米泡进汤汁里,数时后捞起,放到木甑里蒸熟即成。乌米饭色泽乌黑发蓝,并带有油光,香软可口。乌米饭置于通风或阴凉处,数日不腐。食用时,以猪油炒热,味道更美。吃后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乌米饭在农历三月初三食用。食用乌米饭有准备春耕,迎接丰收的象征意义。
菅叶粽
在裏粽的前数日,需往畲山砍回一种野生灌木,俗称“黄碱柴”(山矾,山矾科),将其烧灰淋水,过滤成黄色碱水。在裹粽的前一天,再往畲山砍回野生或人工种植的“菅草叶”(五节芒,禾本科),放到铁镇经过沸汤烫软以防脆裂。裏粽时,先把精选的糯米泡进黄碱水内,浸数时。取两片又长又宽的菅草叶对折槽状,再取一片菅叶披于槽底,而后舀浸碱糯米数两于叶槽中。装满一捏拳粗,20厘米长时,把披底的菅叶折过来,再把折槽的菅叶折过去,裹包好糯米,用棕叶丝缚成五节,即成一条玉米棒子似的菅叶粽,放至铁镬里以猛火蒸煮数时遂成。
煮熟的菅叶粽为浅黄色,既黏又不糊口。在糯米中掺少许的花生、玉豆(金甲豆,豆科)、豌豆或嘴须豆包裏,更芳香不腻。菅叶粽在端阳节和分龙节食用。
糍粑
制作时取山泉水浸泡糯米,历时一天,滤干水,糯米放在木甑里蒸熟,趁热倒入石臼,春成团状,搓成碗面宽的饼状糍粑,即可食用。沾上红糖拌芝麻粉,更香甜可口。素有“冷粽热糍”之誉称。相传在古时,只有在很尊贵的客人到访的时候才会做糍粑款待客人。
6
建筑世家 榜样典范 —— “样式雷”
样式雷祖籍江西永修,畲族,从第一代样式雷雷发达于康熙年间由江宁(现江苏南京)来到北京,到第七代样式雷雷廷昌在光绪末年逝世,雷家有七代为皇家进行宫殿、园囿、陵寝以及衙署、庙宇等设计和修建工程。
“样式雷”,是对清代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中国清代宫廷建筑匠师家族:雷发达,雷金玉,雷家玺,雷家玮,雷家瑞,雷思起,雷廷昌等。
宫殿、皇陵、御苑等清代重要宫廷建筑和皇家工程,几乎都出自雷式家族。样式雷可以说是赣派建筑中的瑰宝级人物,在江右大地的山水毓秀,文化浸润中,兴盛五十余雷式世家族,为中国古建筑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资料来源:碗窑村畲族文化馆
转载自:持恒书屋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
移风易俗带来全新而别样的年味儿新年伊始,万象更新。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移风易俗带来全新而别样的年味儿:市民低碳出行,节俭之风盛行;越来越多...
-
长春农博园大胆创新 开辟蔬菜采摘新模式近日,冬季农博会一早就吸引了很多市民的到来。市民郭女士拿着自己采摘的韭菜和芹菜高兴地让工作人员称重,她说,参观了农博...
-
永吉县金家乡伊勒门村的文艺大年这个春节,永吉县金家乡伊勒门村格外热闹。这两年,随着乡村振兴步伐加快。这个满族村变戏法似的变了样,村民们生活有了新的...
-
老百姓家的灯亮了,他的心就暖了东港獐岛被称为祖国万里海疆东端第一岛。在这座陆地面积只有1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岛上,国网丹东供电公司椅圈镇供电所獐岛村电工...
-
共燃冰雪梦,一起向未来精彩、非凡、卓越的北京冬奥会大幕开启,世界奥运激情被冰雪点燃。竞技场上,冬奥运动员斗志昂扬、奋力拼搏,用行动诠释更快...
-
移风易俗带来全新而别样的年味儿
2022-02-07 09:48:02
-
长春农博园大胆创新 开辟蔬菜采摘新模式
2022-02-07 09:44:49
-
永吉县金家乡伊勒门村的文艺大年
2022-02-07 09:37:50
-
老百姓家的灯亮了,他的心就暖了
2022-02-07 09:33:12
-
共燃冰雪梦,一起向未来
2022-02-07 09: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