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好官被处腰斩数万人刑场痛哭,有人请愿以命换命,皇帝却不得不杀
2022-04-08 05:32:45 来源: 腾讯网

公元前65年,汉朝发生了一件极为震撼的事:有几万百姓跪在皇宫门前集体请愿,希望汉宣帝能够赦免即将要被处以腰斩的犯人;甚至有不少官吏请求代替受刑,只求能换罪犯一条性命,让他继续为百姓服务。如此景象在漫漫历史上都不多见,想来也十分感人,遗憾的是,这些努力并没能令皇帝回心转意,结果自然也未能改变分毫。

众所周知,腰斩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酷的刑罚之一,始于周代,直至清雍正一朝才正式废除。自古以来,非罪大恶极者一般不会被处以此刑,通常只有那些企图谋反或是其他被认为危及封建统治阶层根本利益的行为才会被判处腰斩以示惩戒。那么问题来了:汉宣帝显然不是暴君,究竟是什么人犯了怎样的错,才会让他毫不犹豫地下此狠手呢?在回答问题之前,咱不妨先来介绍一下罪犯的身份。

犯官名叫赵广汉,时任京兆尹,是京畿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职务相当于如今的北京市长。赵广汉系举孝廉出身,最初在阳翟县(今河南禹州)当县官,因为政绩不错被提拔到京城任都尉,后来又升任代理市长。在任期间,适逢朝廷为汉昭帝兴建陵墓,负责这个项目的包工头杜建以权谋私,企图从中捞取油水。文献记载,这杜建为人豪爽广交朋友,在京城很吃得开。另一方面,此人很“机灵”,自己的捞钱的同时还不忘孝敬那些达官显贵,同那些有权有势的大佬结成利益共同体,因此,他背后的势力可谓相当庞大。不料赵广汉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烧到了杜建头上。

听说要斩杜建,不少大官连忙找赵广汉求情,其中有人不惜豪掷千金送礼。不料赵广汉刚正不阿,软硬不吃,坚持要把杜建斩首示众。有人甚至策划了一场劫狱,赵广汉听闻风声后直接放话:谁敢劫狱杀他全家!权贵们见状这才作罢。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弄权者抽油水,最终还得百姓来承担。再加上他们平时结党营私作威作福,百姓早已是敢怒不敢言。赵广汉此番雷厉风行地为民除去一害,瞬间收割了一大批粉丝。赵广汉借此一举树立了威望,获得了皇帝赏识,不久,朝廷给赵广汉派了个更麻烦的活儿。

众所周知,古代人配婚讲究“门当户对”,穷人跟穷人过日子,大户人家也是彼此联结,久而久之,地方就形成了一个个上层社会的小圈子。这种情况在古代并不少见,但朝廷之所以把他派到颍川郡,是因为那儿的状况已经严重得令人发指——当地望族彼此勾结相互倾轧,欺压百姓无所不为,甚至干脆玩起了单机,根本不顾朝廷脸色,即便地方行政长官想要改变也无从下手。

此番将赵广汉调到此处,朝廷自然有特意检验其成色的目的,但笔者认为后者显然做了更深层次也是更坏的打算。

正所谓“强龙斗不过地头蛇”,封建社会的中央政权最怕的就是地方势力不安分,渐渐发展成手眼通天的门阀,严重的会直接危及当权者的统治根基。按照历史的经验来看,往往当情况严重到颍川郡这种情况时,朝廷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快刀斩乱麻”,派一位手腕足够强硬的官员不计代价地替朝廷解决掉麻烦。但换个角度考虑:正常情况下,想要瓦解这样的地方势力,恐怕难免不会动刀子,必要时甚至会大肆杀伐;这样一来,得罪的人可就多了去了。对朝廷而言,如何解决问题的同时又能把损失降到最低呢?很简单,先来一手“借刀杀人”,大不了事后把“刀”扔了。总而言之,千错万错都是下属的错,朝廷永远是对的。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赵广汉此前拥立汉宣帝有功被封侯,成为当时八位关内侯之一;即便如此,他毕竟是草根出身,政治根基薄弱,相比较那些根红苗正的贵族,对朝廷而言他并非不可抛弃。表面上看,朝廷这道任命是对他能力的信任,实际上却将其置于险境,稍有不慎便万劫不复。然而,赵广汉接下来的操作却令人拍案叫绝。

首先,他找人弄了几个竹筒,设置成“保密邮箱”,任何人都可以写信举报;其次,他派了大量心腹分别安插在颍川郡大户人家府上当下人,实则打探情报。在核实了罪行后,赵广汉立马治罪毫不留情,但同时也会半遮半掩地放话:是某某望族子弟揭发的。这样一来,虽然自己人被杀,但各大势力并不记恨这位新来的太守,而是误以为是对方势力在拆台。没过多久,大伙儿就陷入了相互猜忌之中,各大势力纷纷瓦解。无力再对抗郡守。赵广汉乘胜追击,在深入整肃的同时也出台一系列法令,彻底杜绝死灰复燃。仅两年,颍川郡的状况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前71年,履历满满的他被召回京城担任正式京兆尹,此时的他尚能兢兢业业,嫉恶如仇铁面无私,深得百姓拥护。在任期间,有两歹人劫持了一个名叫苏回的宫廷侍卫,赵广汉亲自跑去搭救。他苦口婆心劝说两人主动放人,自己一定好吃好喝招待,说不定还能换个宽大处理。两人寻思了一下,貌似没有更好的出路了,当真放了人开门投降。谁料赵广汉竟当场跪倒在地,感谢二人没有伤害人质。后来,他兑现承诺,在牢中为两人提供酒肉;虽然两名犯人最终未逃过死刑,赵广汉还自掏腰包,为他们购买棺椁备办后事,这些足见其人品。

另一方面,他对属下极好,经常将功劳推给手下人,因此在官场中口碑极佳。赵广汉也不贪财,拒绝同黑恶势力同流合污,简直是百姓心目中理想的好官。但问题来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封建社会,这样纤尘不染的存在就像镜子,能最大程度放大同僚的污点;再加上赵广汉此前着实得罪过不少人,以历史的经验看,这种人往往根本就走不远。那么,凭啥赵广汉能够毫发无损,还能加官进爵连连升迁呢?

事实上,赵广汉非但不是我们印象中的“憨憨”,相反,他的政治嗅觉比一般人敏锐得多。

正如刚刚所说,在霍光拥立汉宣帝的过程中,赵广汉态度积极出工出力,这为他赢得了丰厚的政治回报。然而在汉宣帝眼里,赵广汉就是“霍党”。新皇帝想有一番大作为,就必须铲除权力道路上的绊脚石。对皇帝而言,纵使霍光忠心耿耿绝无二心,霍家势力集团也是悬在他脑袋顶上的一把剑,说不准哪天就插下来。霍光死后,汉宣帝就一直在寻找机会,一劳永逸地处理掉这个心头之患。

此时,我们的赵广汉同志在干什么?他一早嗅出了其中的危险,很识时务地作出了反应:某天,赵广汉借口接到群众举报,称霍家人才从事私下酿酒、屠宰等非法勾当。他亲自带人突击检查了霍光儿子博陵侯霍禹的宅邸,不但砸碎了大量酿酒器具,甚至还拿斧子在霍家大门上砍了两下。单纯从奉公办事的角度来看,这次执法的风格未免有些太浮夸了。其实,这恰恰就是赵广汉想要的效果。

果然,虽然霍家人立马做出了还击,贵为皇后的霍成君要求严惩赵广汉,汉昭帝最后也只是装模作样地批评了一顿,连自罚三杯都免了。《汉书》中还专门描写了汉宣帝内心的想法,即“帝心善之”,甭提多高兴了。本来这一手操作已经令赵广汉的处境转危为安,但他接下来却做了件大失水准的事情。

彼时的霍家还未失势,依旧权势熏天。被这样折腾了一下,赵广汉竟然毫发无损,霍家人能咽下这口气?明着伤不了他,对方就只好玩阴的。恰巧赵广汉手下有人偷偷摸摸卖酒,被丞相魏相手下一名小官训斥了一顿并赶走。前者感觉很没面子,便跑到赵广汉面前告恶状,声称魏相那边有猫腻。赵广汉平时很信任自己的手下,根本没多想,立马派人多方查探,结果还真查出了一些事:不久前,丞相府上有个婢女上吊自杀了,此事却被捂了个严严实实。赵广汉琢磨了一下,觉得很可能是丞相夫人杀了这名婢女,便私下暗示魏相,想要拿这“把柄”当筹码换取和解。

赵广汉怎么也没想到,这婢女之死还真跟丞相夫人没关系。魏相心中无愧,非但不接赵广汉递来的橄榄枝,反而故意把事情给捅破。此事最终惊动了皇帝,正是在汉宣帝注视下,赵广汉一下子成了“诽谤丞相排挤同僚玩弄权术”的奸臣,遂开始讨厌起来。眼看皇帝的态度发生了180°大转弯,此前被招惹过的阿猫阿狗一时间全都冒出了出来;墙倒众人推,在各路言官以各种刁钻角度的弹劾之下,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罪名扣在了赵广汉头上,最终,一件小事愣是给搞成了死罪。

《汉书·赵广汉传》记载:“吏民守阙号泣者数万人,或言:‘臣生无益县官,愿代赵京兆死,使得牧养小民。’”几万人跑到刑场痛哭,甚至有官吏请求以命换命,此足见赵广汉为官之清正。表面上看,赵广汉输在太过刚正,结怨太多以至四面楚歌,肮脏的环境似乎当真容不下这样高洁的人。赵广汉业务水平毋庸置疑,但他也绝非不通人情世故;作为士大夫阶层的一员,他也一直在积极地揣测皇帝的意愿并及时作出表示。

在得罪丞相一事上,赵广汉用力过猛,把事情搞砸了。笔者倒是认为,这事儿本身压根就无足轻重,甚至连政治斗争都算不上。之所以令汉宣帝痛下杀心的并非“厌恶”,而是赵广汉本身价值的变化——他擦枪走火惹了众怒,成了皇权的敌对势力共同的靶子;反过来看,正是处于皇权的庇护下,赵广汉才能在长久以来毫发无损。此番勋贵对赵广汉的口诛笔伐,实际上也是对皇权的一种示威。事情闹到这一步,汉宣帝心里清楚,这枚棋子是保不住了——一旦棋子的价值得到了充分兑现,那么他离从历史舞台上退场也就不远了。

责任编辑:zN_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