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浅析春秋时期国君被俘现象研究
2022-04-07 17:09:17 来源: 腾讯网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53年的春秋时期是东周的前半部分。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从周平王东迁洛阳开始,东周王朝日渐渐衰落,各个诸侯国相继脱离周王朝的控制,各自为政。

在利益的驱使之下,诸侯国之间因相互兼和自身内讧而引发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就达395起之多,可以说春秋是一个充斥战乱的时代。史记记载春秋时中国境内的独立政权就有108个,可是到了春秋末年战国初期时,诸侯国数量锐减至不到二十个。

有兼并,就必然会有战争、有杀伐,除了战争还会有内乱、有平叛,在这些战乱之中难免会有的诸侯要沦为阶下囚,那么他们的状况会是怎样呢,其命运又将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展开本篇论述。

一.春秋时期诸侯国君被俘的方式

1.交战中被俘

春秋时期战乱多如牛毛,而在这些征战讨伐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与春秋之后与众不同的现象,那就是各个诸侯的国君都喜欢亲自带队出征,甚至于周天子也是如此。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召集陈、蔡、卫、虢等国军队,御驾亲征讨伐郑国。

郑国这边也由郑庄公亲自率兵抵抗,两军战于繻葛。此役周王的联军大败。周桓王本人被郑国大将祝聃射中肩膀,负伤逃去。若不是郑庄公担心背上弑君的恶名,恐怕周桓王难逃被俘之命运。

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国君亲征是常态,其目的应该是振奋部队士气,增加君主的荣誉与声望。但胜负乃兵家常事,战败一方的国君无非是三种命运:战死、逃跑或者被俘。因此,春秋时期国君被俘的案例很多。

当年晋献公用良马宝玉贿赂虞国国君,请他借道伐虢。贪婪的虞君不听宫之奇的劝阻,不仅答应借道于晋,而且还出兵助晋。公元前654年,虢都上阳告破,虢国被晋吞灭。就在晋军班师的途中,顺带把虞国也灭了,虞君及一班臣属都被俘到晋国。

再有晋惠公在秦国的帮助之下继承爵位,继位后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秦国无信无义,激恼了秦国。于是秦穆公起兵伐晋,晋惠公亦发兵抵御。两军韩原(今河津)一带激战,结果晋军大败,晋惠公也被秦军生擒。

2.内乱中被擒

除了对外战争,各国的内乱也是此起彼伏。其主要原因集中在王位、诸侯爵位继承权的争夺,或是公卿与国君、公卿与公卿之间的矛盾而引发的仇杀、叛乱以及平叛。

在这些上层建筑的内乱之中,国君的地位首当其冲,安全得不到保障,在冲突斗争成为俘虏也是常见的

《左传》中有石蜡的故事最为经典。卫庄公的公子州吁自幼骄横奢侈且爱好军事,及其兄长桓公即位不久他就因为行为不端而被迫逃亡国外,但心中一直觊觎君主之位。

公元前719年州吁联合逃亡在外的卫国人,袭击并杀害卫桓公,自立为国君,成为春秋第一个使君夺权的君主。

州吁继任卫君之后,对外征战不休,国人对他怨声载道。他想挽回自己的声望,就让他的亲信大臣石厚去请教其父,一位已经退隐但德高望重的老臣石蜡。石蜡早想铲除州吁一伙的叛逆,正好石厚前来相询,便心生一计,

让石厚转达州吁说:“要想得到国人的拥护,最好的方法就得去觐见周天子,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自然就名正言顺了。当然天子不是谁人都能随便接见的,现在陈国的国君(陈桓公)宠信于周王,你们去朝陈,通过陈国转达觐见的请求,一定会达到目的。”。

于是州吁就带了石厚去朝见陈君。与此同时,石蜡暗中派人去陈国说道:“州吁、石厚二人是弑君的逆贼,卫国人都唾弃他们,垦请贵国将他们除去。”石蜡是卫国国老,声望高,说话分量重。陈国答应石蜡的请求,等州吁、石厚一到陈国便将二人拿下。

二.对被俘的国家的处置方式

1.拘押

对于俘虏的处置,拘押最为常见,下一步就是转化为奴。从西周至春秋这一段时期,正值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程。在上层领土分配制度中,就是天子把土地发给诸侯,诸侯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给家臣及子孙。

从这个角度看,封建的印迹更多一点。但是奴隶制依然还保留着,而奴隶的来源主要靠战争中的俘虏。

当然国君当俘虏和普通将士当俘虏的处置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各个诸侯国(尤其是中原地区)的国君大多都是王族或西周贵族的后裔。

为了保存贵族的体面,一般不会轻易处死,而是有得胜一国的宗室或国中的卿大夫代为看管,然后视被俘君主的身后背景和价值再决定其去向。例如前面说的被晋灭国的虞君,没后台,没地位,国亡了,也就没有利用价值。

\因此被俘不久,晋献公刚好嫁女到秦国,就把虞国君臣充做媵臣,一同陪嫁到秦国。虽然虞君地位大大下降,但依然生活在贵族圈子里,成为征服阶级的私产,替贵族服务。

2.处死

也有的诸侯国君做了俘虏之后被处死。卫国的州吁被俘于陈国之后,陈国向卫国邀请监斩官。卫国派右宰丑到陈国,以弑君之名斩了州吁。石蜡也派了他的家宰(即管家)到陈国监斩了州吁的帮凶,也是自己的儿子石厚。

在郑昭公的时候,有个卿大夫叫高渠弥。昭公还是太子时就很讨厌这个人,曾劝其父庄公不要用他。及昭公继位,高渠弥怕对自己不利,于是先下手为强把昭公杀了,拥立昭公的弟弟公子亹为君。

远在东方的齐襄公听闻此事,欲替郑国讨贼来彰显大国架势;于是他屯兵于首都,约郑君来相会。在信息闭塞的时代,公子光不知就里,带上高渠弥去赴会。

结果一到首止,就被齐襄公抓了起来,成了俘虏。最后,齐襄公杀了公子亹,车裂了高渠弥,为郑国主持公道。

上两例中,被处死的国君俘虏都是因为犯上作乱的弑君大罪。童书业老师曾研究周人传统的政治和道德观念,总结为:敬事上天,遵法先祖,尊重君上,慈爱臣民,修明道德,勤修政事,以礼教治国等等。这些观念为后来的儒家思想开启了先河。

3.释放

前面谈到那些没后台,没地位,没利用价值的被俘国君会被拘押而后转为奴,但是反之如果被俘的国君有一定的背景或有强大的力量在支持他,就极有可能会被当做交换的筹码而获得自由。

韩原之战中晋惠公被秦兵俘虏,晋惠公的妹妹是秦穆公的夫人,正是她带着儿女以寻死的方式向穆公求情,使穆公心软;另一方面,晋国虽败,但国力尚在,晋人愿意割让晋河东之地与秦国讲和,请求换回晋惠公。

最后秦穆公答应和谈,收取晋河东之地,让大舅子回国,并附加了让晋太子到秦国为质的要求。由此看出,被俘的国君的命运如何,取决于他身后的实力。总之在战乱纷呈的春秋时代,一切政治决策的出发点都是利益。

三.被俘国君的命运反转

1.春秋第一虔诚者鲁隐公

下过象棋的人都知道,一方的将帅被灭,就意味着该方输了棋局。实际战事中,一方的国君被俘,该国也宣告失败。但是这个失败却不一定是最终结局,事事常变,天道轮转,春秋时期就有被俘的国君重返君位甚至反败为胜的事例。

首先要说的是鲁隐公。当鲁隐公还是鲁国公子时曾带兵与郑国在狐壤地方开战,结果兵败被俘虏。郑人将他拘押在大夫尹氏家里。鲁公子一心想回国,于是向尹氏厚纳贿赂,又在尹氏所奉祭的钟巫之神面前祷告,最后取得尹氏的信任,在其帮助下一同逃归鲁国。

后来鲁隐公继位,为感激尹氏当年解困之恩,在鲁国建立钟巫的神祠,并时常去祭祀。在周人的精神世界里头有着许多各式各样的神祗,祭祀是向神鬼祈求消灾降福的活动。

鲁隐公利用祭祀钟巫之神的契机,令自己成功脱困,并成为诸侯国的国君。难不成是他的虔诚感动了上苍?

2.春秋第一忍者越王勾践

接下来再说说越王勾践。吴越两国地处东南一隅,从地缘角度来讲,吴国要争霸中原,首先要征服越国方无后顾之忧;而越国要向外发展,就必须跨过吴国。有鉴于此,两国历史上兵锋不断,都企图灭了对方而后快。

吴国得到了齐人孙武、楚人伍员的加入,国力大盛,军威益隆,于是西破强楚,北摄中原,吞并越国也指日可待。公元前496年吴王夫差攻陷越都会稽。越王勾践请降,作为战俘被带回吴宫。

勾践夫妇放低身份,为夫差驾车养马,牧牛放羊长达三年之久,尽职尽责。还在夫差生病期间亲尝粪汁来推断病情。种种行动让夫差相信他的“忠诚”,最后把他放回越国。

归国后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重用文种、范蠡等人才治国,使国人安定,国力复苏,军备增强;又采用美人计,通过向夫差进献美女使其沉溺酒色;再用财物收买夫差身边小人,使其离间吴国君臣。

上述策略使得吴越两国的国势渐渐倒转,勾践抓住机会向吴国进攻,最终于公元前472年攻破吴都,夫差自尽。勾践能够隐忍常人所不能忍受之耻辱与磨难,终究创造出不可能完成的历史翻盘奇迹,成为了春秋末年的一代霸主。

结语

从春秋时期诸侯国国君被俘的现象研究可以看到在中国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的一些社会状况发展。

道德观念、利益、人脉、迷信等等诸多因素充斥其中。在没有一路诸侯拥有压倒式的优势之前,道德与礼法构成了诸侯国的政治基本架构。但这个架构是脆弱的,常常因为利益冲突而遭到破坏。最后,武力是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春秋史》

《吴越春秋》

责任编辑:zN_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