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深度分析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是怎么打败的?
2022-04-07 15:59:59 来源: 腾讯网

公元1363年元末农民起义军两支最强大的力量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了一场大战,史称鄱阳湖大战。

战前陈友谅占尽优势,水陆两军号称60万人且兵强马壮而朱元璋才20万人,可结果是朱元璋大获全胜陈友谅兵败被杀。这一战直接决定未来天下的归属。

到现在有很多学者也不明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陈友谅到底是怎么失败的,下面我来带你们深度分析一下。

陈友谅的势力比朱元璋大很多,为什么会失败呢?

从双方交战的过程来看,战争的胜负有很大的偶然性,谁输谁赢都是正常的。导致陈友谅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陈友谅地位不正。

虽然元末之际已经礼崩乐坏,瓦釜雷鸣,但是上千年的封建礼数深入人心。礼法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真实存在的。

当你的实力强大的时候自然可以无视礼法,但你的敌人可并不是承认了失败,只是把拳头缩了回去,等待时机,准备更强有力的出击。你一直强盛下去还好说,一旦出现破绽,敌人就会重新扑上来。

陈友谅以诛杀上司起家,他先杀了他的上司倪文俊,然后先囚禁了徐寿辉,最后又杀了徐寿辉。尤其是徐寿辉杀得太早了。

古人最重礼法,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也没把皇帝杀死,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处。

再看看后来的朱元璋对待小明王韩林儿的做法,高下立判。陈友谅早早地就把徐寿辉给杀了,并且还是在大局未定的情况下杀的。

原来天完的大臣是与陈友谅一起侍奉徐寿辉的,现在徐寿辉被陈友谅杀了,大家眼睁睁地看着曾经的同僚当皇帝了心中总会很别扭的。

你想想如果你看新闻有人中了五百万,你顶多说一句这家伙运气真好心里不会有什么波澜的;但是如果听说中五百万的是你的邻居,那你肯定特别不平衡。

还是那句话,千变万变,人性不变。

第二个原因就是他的性格,陈友谅是元末比较早举起义旗的人物之一。

他很早就称王自立了,而且陈友做事非常高调讲排场,在几次与元军作战胜利后开始变得骄傲自满不仅不把元军放在眼里而且还时常威胁其他起义军如不向他称臣就进攻他们。

各地起义军对陈友谅日渐不满,所以在后来甚至出现元军和农民起义军联手去进攻陈友谅。

相比之下相对弱小的朱元璋,做事一向低调很受各路义军欢迎,朱元璋也是趁着这个机会在暗自壮大等到鄱阳湖大战的时候那些各地的义军和中间派几乎一边倒的靠向朱元璋。

而且陈友谅这个人比较多疑喜欢玩权术,比如陈友谅一开始在倪文俊手下受到了倪文俊的重用。

但后面倪文俊和徐寿辉发生战争中,陈友谅忘恩负义帮徐寿辉杀死了陈友谅投到徐寿辉的账下后来又以同样的方式杀死了徐寿辉另立山头。

陈友谅的这个行为导致他手下将领人人自危最终兵败鄱阳湖之时陈友谅也是预料之中的众叛亲离最后惨死在战场。

除了上述的两个原因我认为陈友谅失败的决定性因素是地利和指挥失误,龙湾之战4年之后的1363年,陈友谅理稍微顺内部关系,再度和张士诚达成表面的联合约定同时发动攻势,两边夹击朱元璋。

陈友谅这次吸取了上回轻敌的教训,举全国之力,集结60万大军,准备一举荡平南京。那边张士诚也开始磨刀霍霍,而攻击小明王韩林儿最后的据点的安丰。

南京的屏障安丰如果被拿下,下一步自然就是兵临南京。

即将两面受敌,朱元璋看似形势危急。此时的朱元璋应该怎么做呢?

以刘基为首的大臣们主张不顾韩林儿,毕竟张士诚只想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进取不足,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陈友谅这边。

此时前去救援韩林儿,战线拉得太长,到时陈友谅大军前来,首尾难以兼顾。

但朱元璋力排众议,决定主动出击,先击退张士诚,回过头再集中精力对付陈友谅。

从事后来看,刘基一派观点似乎是正确的,但我觉得从战略角度上来看,待在南京周守,同时应对两边夹击,局势过于被动,即便拼消耗勉强守住,也必定元气大伤,势难有日后的作为。

朱元璋的格局,明显在手下这帮文臣之上。

三月,朱元璋救援安丰,战况并没朱元璋预想的顺利,此番战斗更接近于张士诚的主场,双方一时形成了胶着。而在四月,陈友谅大军集结完毕,开始出发。

如果这时候陈友谅直取南京,那朱元璋确实会有大麻烦,南京空虚,又没办法短时间内击败张士诚,一旦主力撤退,必将遭受张士诚的追击,局势比一开始就固守南京还不利。

但此时有趣也精彩的就是,参战的势力多干两派,自然各方就有各方的打算,存在着非常多变数,不像两军对垒那样直来直去。

此时的陈友谅并没像大家想的应该做的那样直奔南京,而是出人意料的节外生枝,拐入鄱阳湖前去攻打洪都,这也直接导致了他最终的惨败,甚至直接死在了战场。

是不是很难理解陈友谅的这一选择呢?

其实并不奇怪,因为陈友谅打起了小九九,看着朱元璋和张士诚在那火拼,决定坐山观虎斗,先让你们拼得两败俱伤再说。

至于这边闲着也是闲着那就顺便搂草打兔子,先把洪都打下来。

要说打洪都,那也不是毫无根据,这里之前可是陈友谅的地盘,当年定都的时候,还是备选地点之一,龙湾之战后陈友谅损兵折将,内部关系又不顺,朱元璋趁机扩大地盘,洪都后来就投降了朱元璋。

陈友谅这边小算盘打得响,那边张士诚也不傻,这套伎俩不就是当年龙湾之战张士诚用过的么。张看穿当即主动撤退,朱元璋自然也心领神会,回师应对陈友谅这边。

此时守卫洪都的,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城里守军大约4万,跟陈友谅的60万相比,差距太过悬殊。

胜负似乎没有多大悬念,唯一的悬念,就是洪都能支撑多久而已。

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朱文正发挥了自己卓越的指挥才能,加上不要命的气势,硬是支撑了85天,直到等来了朱元璋的援兵。

4万部队为什么能抵抗住60万大军的围攻?

为此朱文正并不是一味地被动挨打,而是发挥部队精锐的特点,趁夜主动发起突袭,甚至在对方进攻的间隙都主动出击,双方并没太多的攻防战,只要陈友谅军一接近,就是短兵相接的遭遇战。

正是朱文正这种不要命的打法,从气势上压过了陈友谅军,因为陈友谅本次来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打洪都的,不过是陈友谅的小聪明临时起意,本身准备就不充分,也没想到对方这么不要命,以致有时城墙都出现缺口,都不敢上前。

洪都就是这样,靠着无数战士的生命和尸体一次次堵上城墙的缺口。

事实上,洪都远离双方的主战场,即便打不下洪都,对双方战局也不会有根本性影响。

然而此时,陈友谅的情报工作落后,再次将他推向深渊,这次还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得再来说说跟地利有关的事。

正常来说,陈友谅相对朱元璋处于长江上游所以只要双方在水上作战,一般来说,陈友谅都会占据顺水而下,船只操作方便的优势。

但此时陈友谅身处何地?鄱阴湖。

鄱阴湖,作为和长江连接的大湖,起着长江天然水库的作用,即丰水期时,湖泊可以起到蓄水的作用削低洪峰,而在枯水期,湖泊水又能回流长江,缓解旱情。

为什么之前我说陈友谅的情报工作又一次蠢到家了呢?

因为此时张士诚和朱元璋已经心照不宣地停战,朱元璋正开着上次龙湾之战缴获的战利品,陈友谅遗留下来的大船以及自己的小船,率军20万前来救援洪都。

又或者说从事后来看,虽说是救援,但主要是堵截陈友谅时,陈友谅并没对此做出任何的反应,以致被朱元璋的援军封锁了鄱阳湖进入长江的入江口,截住归路,陷入缺粮的被动局面。

按正常逻辑,陈友谅靠着水军起家,打水战应该是他的强项,就算被堵住,有着这么多部队,应该完全可以突围而出。

可这时候,地理因素,又一次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要知道,陈友谅水军进入鄱阳湖时是四月,而此时朱元璋率先赶到湖口,已经是七月了。

长江已从枯水期进入汛期,水是从长江流向鄱阳湖的,也就是说陈友谅原先顺流而下的优势现在直接变成了致命的劣势。

如果陈友谅的情报侦察系统哪怕能正常发挥点作用,也不至于这么多部队全部堆积在洪都城下,而不分出点去抢先占住入江口。

当陈友谅发觉事态的严重性,回师和朱元璋对抗的时候,战场的主动权,已完全易失,落入朱元璋之手。

陈友谅也曾试图引诱朱元璋的水军进入鄱阳湖决战,但朱元璋不为所动,就是牢牢守住湖口,捏住陈友谅的七寸。至于洪都那边,有本事你就打下来,我认了。

所以你真不得不服朱文正,正是他在此拖住了陈友谅大军三个月,才给朱元璋创造了一举歼灭陈友谅的机会,战后鄱阳湖之战论功行赏,朱文正居功至伟。

粮食开始出现问题的陈友谅不得不正面寻求突围,之前龙湾之战遗留给朱元璋的大船此时发挥的重要作用,成为封锁防线的重要屏障。

而朱元璋的小船们则充分发挥了灵活的作用,通过群狼战术围殴陈友谅的大船。

陈友谅的水军看似强大,但平时只重视建造大船,没有小船配合,火器射程覆盖面单一,存在死角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朱元璋的小船依靠水流的优势和灵活的特点逐渐靠近大船,进入大船的射击盲区,因为大船的攻击覆盖面是有最短距离的。

朱元璋的小船门就这么围着大船寻找弱点,不断攻击,而难有还手之力的大船不仅要挨打,船上存放的火药也成了定时炸弹,随时都会引爆。

此时的陈友谅,面临的情况已经是非常糟糕了,朱元璋发动火攻可是顺流而下,火船要靠近陈友谅的连船就容易多了。

最终陈友谅的大船被引燃,陈友谅也在战斗中被箭射中死亡。

就这样,陈友谅的军队溃败。朱元璋取得了争夺天下过程中最重要一战的胜利。

这场战斗,从七月二十打到八月二十六,历时三十七天,其规模之宏大、战况之激烈在水战史上是空前的。战斗的过程也远非我之前这两三千字能描述清楚的。

朱元璋的胜利也远非我所描述的那么轻松,期间他的指挥主舰就被陈友谅手下大将张定边发现,遭遇猛攻。

朱元璋靠着手下跟他长相酷似的牙将韩成换过他的衣服后乘小船逃跑,骗过张定边率领部队前去追击,朱元璋才得以脱围,韩成最终战死。

单是这事,就说明朱元璋打赢这场决定天下的大战是多么的不容易与艰险。

在这里,我只是突出介绍了地利对此战的关键性影响,也简单提到了信息情报工作的胜负的影响。

当然陈友谅失败的原因远不止这些,但不可否认的是陈友谅有多次机会击败朱元璋但他一次都没有把握住。

可惜历史没有假如,就这样朱元璋以胜利者的姿态走出鄱阳湖随后一举歼灭元朝和其他义军建立了大明王朝,而陈友谅呢在历史的长河中只能成为朱元璋一统天下的垫脚石。

责任编辑:zN_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