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解放战争中,为何号称坚守3个月的上海,才半个月就被我军拿下?
2022-04-07 12:26:43 来源: 腾讯网

在三大战役结束后,经过整编的我军开始百万雄师过长江的渡江战役。而在渡江战役中,我军所到之处并没有遇到多强的抵抗,不到3天就解放可南京。整个宁沪杭除了当时最大的城市上海之外,已经全部被我军解放。而面对势如破竹的3野大军,老蒋则是在上海囤积了20万大军,誓要将其打造成国军反攻的前哨站和“东方的斯大林格勒”。当时上海守备司令汤恩伯甚至还大放厥词:说就算3野大军全上,掌握着海空优势的国军也能坚守三个月以上。

但整个上海战役打下来,粟裕一共才用了半个月(16天)就解放上海全境,如果不是为了避免上海城区被战火侵蚀不能使用重武器攻坚,这个时间课还要提前到10天以内。

那么无论是10天还是16天,为何当时汤恩伯信誓旦旦要守3个月的上海,才半个月左右就被粟裕解放了呢?

硬实力相差悬殊

任何口号和的承诺都是要建立在绝对实力的基础上,而对于汤恩伯而言,他显然没有这个绝对能抵挡的粟裕大军的硬实力。根据战史记载,汤恩伯布置在上海的部队有8个军25个师,加上特种部队将近20万人马。

而我军负责进攻第9和第10兵团,加起来也才30万人,兵力比为1.5:1,按照兵法里面的“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的说法,进攻的我军视乎不占优势,再加上上海本身就是沿海城市,国军可以得到来自海上和空中的支援。

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这里要注明的一点就是——国军上海兵力都是东拼西凑而来。

虽然在上海战役中,国军的海军第一舰队有30多艘战舰,不过只有少数支援月浦战场,剩下的都在港口转移兵员和黄金,基本上对岸上支援很有限。空军在上海还有4个大队的,大约130架左右的飞机,但空军能起飞作战的飞机不足半数,而且机场还处于我军的火炮射程之内。

所以所谓的国军海陆空相互支援上海作战的条件是不成立的。

别看汤恩伯集团虽然兵力有20万,但许多部队都是被我军歼灭后重新组建,或是遭受我军沉重打击后到江南整补的,战斗力不强。在这8个军中,战斗力最强的是号称第六大主力的52军和半美械的中央系54军,不过这两个军一个军在辽沈多次被重创,一个主力还在舟山群岛。其余的37军、21军、12军和75军中,37军是大公子的青年军改编过来,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战斗力还行,21军在渡江战役中被我军重创不足为虑,12军和75军也是刚组建,缺乏战斗经验,剩下的51和123军则完全是鱼腩部队。

因想靠着士气低落的20万部队守住上海无异于痴人说梦。

而反观我军这边,则是2大兵团联手,而且作战还是粟裕大将直接指挥。

我军作战序列中第9兵团和第10兵团,此战我3野则是王牌尽出。其中9兵团(电影《长津湖》的原型)还是3野最强兵团。9兵团下辖(第20-27-31-33军),合计12个师。其中20和27军一直是粟裕手上的攻坚王牌,在华野时期这两个军分别是粟裕兵团和山东兵团的头号主力,都参加过鲁南、孟良崮和淮海等战役。

而第10兵团则是(26-28-29-33军)。在这里面28军是华野出了名能打硬仗的队伍,所谓“排炮不动,必是10纵”说的就是他们,而且在渡江战役后28军一直在不断补充,当时3野自上而下都没把敌人放在眼里,认为不费劲就能拿下上海。28军在淮海战役后发展壮大到7万人,每个团就有五六千人,武器装备是三野最好的。

而且粟裕为了保险起见,还从其他兵团增派和23军(4纵)和26军(8纵),这两个华野中的一等主力。也就是说为了上海战役保险起见,3野里面的5个头等军除了24军全都来了(20、23、26和27)。

而且在三大战役后,3野的装备已经实现了对国军的反超。以整编后的3野一个军为例,按照中央军委决定,三万人左右一个军(炮兵团除外),但目前全国统一困难,暂时可以按一个野战军为单位统一编制。我们每个军编九个步兵团,另一个炮兵团,共35000人左右。这个标准相当于国军美械或精锐主力军水平。

10个齐装满员的精锐军,打编制不全缺乏实战的8个军,优势在我!

交战双方状态对比

当然硬实力是一方面,在作战中双方的状态也是决定胜负的关键点,但在这一点上,国军的差距更明显。

首先是在老蒋阵营里面几乎没人认为——他们还可能守得住上海。

虽然蒋在给前线的作战汤恩伯打气的时候,说国际社会会介入到战局里面,但实际上美军早已对老蒋失望透顶,司徒雷登失望的回国,就连一直以来支持老蒋的巴大维也在渡江战役前悲观的说道:

“自从我到职以来,没有一次战役是因为缺乏弹药或装备而失败的。据我看来,他们的军事崩溃,完全可以归因于世界上最拙劣的领导,以及其他许多足以破坏士气的因素,这些因素引起了战斗意志的完全丧失……蒋已经丧失了他在政治上和他的群众的支持”

而国际社会不看好老蒋,他下面的亲信们更不看好自己能守住上海:

在给上海守将们的动员会上,老蒋信誓旦旦的说“上海战略和经济地位重要,守备上海的兵力是雄厚的,军用物资是充足的,阵地也是坚固的。只要守上三个月到半年,形势一定会朝有利的方向转化。”在那段时间,他又说整天找这些将领谈心,做思想工作,但除了汤恩伯在哪里假装听懂的,其他人都是忧心忡忡。

时任国防部三厅厅长蔡文治认为几十万大军守上海是死路一条,前无出路,后有大海,守不住大家只好跳海甚至因为守上海的问题怼的汤恩伯都反驳不了,最后只能搬出老蒋的手谕说:“总裁无意久守上海牺牲实力,只要金银运完就了事,这责任由我来负。你们这些长官、同事们请到广东去吧”。气得这些军官说老蒋人前人后一套,说什么同上海共存亡,其实还不是为了转移财宝让他们当炮灰……

其次,民心所向,上海人民早受够了国军

都知道老蒋是靠着上海发家的,但实际上在进入解放战争之后,老蒋在上海民众中的声望早已下滑到了谷底,在1946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国军高层们的不作为,让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且老蒋还支持那些大家族垄断上海经济,民众早已怨声载道。

在上海战役中,国军为了修碉堡,发现许多碉堡和居民的房屋建在一起或距离很近,严重影响射击和视线,这在当时的上海地区人口稠密,这是难免的事。但汤恩伯还是将这些民房和建筑物全部拆掉,造成大量的百姓无家可归,但凡是敢阻止的,一律抓起来。而且在作战中汤恩伯还强制征用民房做军营、指挥部等借机敛财,造成上海80万人无家可归。

民众受够了汤恩伯,底下士兵们也是。

这些被强征过来的壮丁,除了少数人负隅顽抗之外,大多数还是不愿意和我军作战,为了强迫他们作战,汤恩伯还颁布了“10杀令”,投降连坐,不得擅自撤退,让这些官兵对于前途更加迷茫。因此这也有了我军进攻上海的时候,当汤恩伯走后大批士兵起义,百姓们夹道欢迎解放军入城的场面。所谓“民心所向,就是如此。

最后,是我军在上海的布局。

上海是老蒋的钱根子不假,但也是我军和我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在大革命时期的工人纠察队,再到红色政权活动,上海这座包容开放的城市,还是保留着很多的革命的火种。虽然汤恩伯在上海战役前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多场惨案,但仍有大量的地下党员和前进群众,在为我军解放上海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他们有的提供地图,有的加入我军,有的当向导带领我军穿越街巷作战。

根据《上海地方志》记载:

上海解放前夕,9000余名地下党员和近10万人党的外围团体、人民保安队、人民宣传队的积极分子形成了一支阵容强大的力量,为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和接管上海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雨田君说

在上海战役前,汤恩伯和老蒋扬言要将上海打造成“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企图通过上海战役作为吹响他们反攻的前哨。但号称能守半年的上海,却在仅仅半个月的时间里就被我军攻克,将其黄粱美梦彻底击碎。

而我军之所以能兵不血刃地拿下上海,除了绝对的硬实力支撑之外,还有就是我党和我军的政策,皆是民心所向,腐朽不堪的国军早已被时代和人民所抛弃……

—Theend—

责任编辑:zN_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