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江表虎臣:论程普、黄盖、韩当追随孙坚的时间问题
2022-04-06 14:50:31 来源: 腾讯网

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

《吴书卷十》即东吴国史中的“开国武将传”,卷中的诸多传主被陈寿统称作“江表虎臣”。

不过对他们的早年履历,陈《志》则语焉不详。

其中程普、黄盖、韩当三人,其资历可以上溯至孙坚时代,同时三人的籍贯又颇为特殊,程、韩是幽州人,黄盖是荆州人。因此有必要探讨三人追随孙坚的始末因由。

本文想按程普、黄盖、韩当三人的传记线索,探讨诸人加入孙氏集团的时间,并论述孙坚的发迹史。

本文共5100字,阅读需10分钟

绪论:《吴书卷十》的叙事方式

程普等人所在的《吴书卷十》,写作方式比较特殊。它没有按照传主的“职官位阶”来进行人物排列,而是按照将领的“资望履历”来进行人物排列。

该卷的前三位人物,程普、黄盖、韩当都是孙坚旧将;位次居中的周泰、陈武、董袭是孙策统事后的心腹;之后的甘宁、凌统、徐盛、潘璋是孙权擢拔的将领;卷末的丁奉则长期担任上述诸将的副官,在孙权死后始发迹。

如果从官阶地位上看,丁奉官拜大将军,在孙皓时又迁右大司马、左军师,无疑力压同卷人物,但他的列传却被放在最末。可知该卷的传主顺序与地位无关。

(丁奉)迁大将军,加左、右都护……共迎立孙皓,迁右大司马、左军师。--《吴书丁奉传》

换言之,《吴书卷十》中的人物,严格遵循先来后到的原则。卷首的程普资望最深,卷尾的丁奉资望最浅。

照此看来,程普无疑是最先加入孙氏集团的人物。黄盖次之、韩当再次之。这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即程普与韩当虽然同是幽州人,但追随孙坚的时间却并不相同。

程普的早年履历

程普籍贯幽州右北平土垠县,孙坚籍贯扬州吴郡富春县,一在河北,一在江南,本是两不相涉的人物。因此,程普追随孙坚的历史背景,便尤其值得注意。

《程普传》记载他“初为州郡吏”。按两汉传统,地方官僚由中央任免,地方佐吏则由长官自行征辟,一般就近选拔。

程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人也。初为州郡吏。--《吴书程普传》

佐吏的身份地位有高低之分,上可以尊贵到“功曹”或“五官掾”,与地方守、令分庭抗礼(见《后汉书党锢列传》);下可以卑贱至“厕中秉烛”的苍头小吏。

(刘卞)少为县小吏,功曹夜醉如厕,使卞执烛,不从,功曹衔之(即怀恨在心),以他事补亭子。--《晋书刘卞传》

按程普能够做到“州吏”一级,可以完全确定他出身右北平豪族。

程普在东吴开国史中的最早记录,是追随孙坚讨伐黄巾,“战于宛、邓”。

(程普)从孙坚征伐,讨黄巾于宛、邓。--《吴书程普传》

由此线索,可以明确推断出程普追随孙坚的时间,即灵帝中平元年(184)。

《孙破虏传》记载,孙坚当时(184)跟随中郎将朱儁镇压黄巾,在宛县一带作战,与《程普传》记载相符。

(孙坚)与(朱)儁并力奋击,所向无前。汝、颍贼困迫,走保宛城。--《吴书孙破虏传》

按朱儁在中平二年(185)春季班师洛阳,可知程普投靠孙坚就在中平元年(184)。

(黄巾)还屯宛中。(朱)儁急攻之……贼遂解散。明年春,遣使者持节拜(朱)儁右车骑将军,振旅还京师。--《后汉书朱儁传》

这里要简单解释两个问题。其一是孙坚为什么加入朱儁的军队,其二是程普为什么加入孙坚的军队。

黄巾之乱以前(184),孙坚长期在淮泗地区活动,出任徐州下辖诸县(盐渎、盱眙、下邳)的县丞(见《孙破虏传》)。他之所以受到朱儁提拔,引兵北上,是因为二人有“州里之亲”。

朱儁字公伟,会稽上虞人也。--《后汉书朱儁传》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吴书孙破虏传》

孙坚是吴郡人,朱儁是会稽人,不仅同是扬州人,而且同样出身江南地区(九江、庐江在扬州江北,属淮泗地区)。

两汉时代乡党风气盛行,因为“州里”缘故而相互提携的案例多不胜数,《吕布传》、《张杨传》、《英雄记》对此均有记载,兹不赘述。

(韩)遂语(樊)稠曰:“天地反覆,未可知也。本所争者非私怨,王家事耳。与足下州里人(指凉州),今虽小违,要当大同,欲相与善语以别。”--《九州春秋》

司徒王允以(吕)布州里(指并州)壮健,厚接纳之。--《魏书吕布传》

至于程普加入孙坚军队的原因,也不难解释。黄巾之乱爆发于冀州,巨鹿、甘陵、安平三郡同时俱反(张角是巨鹿人),因此汉廷征调各路兵马联合镇压。连远在幽州涿郡的刘备,也参与了对黄巾支党的讨伐。

中平元年,(刘备)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华阳国志刘先主志》

彼时(184)的幽州刺史郭勋前往镇压黄巾,战殁。陶谦继任。

(中平元年)夏四月……广阳黄巾杀幽州刺史郭勋、及太守刘卫。--《后汉书灵帝纪》

陶谦在幽州刺史任上时间有限,翌年(185)便离任赴凉州参与镇压边章、韩遂。从他在后来的徐州刺史任上“击黄巾”的行径推断,他在幽州任上应该也奉行类似政策。

陶谦字恭祖……迁幽州剌史,征拜议郎,参车骑将军张温军事,西讨韩遂。会徐州黄巾起,以谦为徐州剌史,击黄巾,破走之。--《魏书陶谦传》

因此右北平出身的幽州吏员程普,也便顺理成章地参与对黄巾的围剿活动。他在同年(184)与朱儁部队会师,并投入孙坚麾下。

黄盖的早年履历

黄盖追随孙坚的时间晚于程普,事在中平四年至五年(187-188)。

这里先简要梳理孙坚在中平四年(187)以前的事迹。

孙坚在中平元年(184)参与镇压黄巾,因功升任别部司马;中平二年(185)又与陶谦等人跟随车骑将军张温赴凉州镇压羌乱(见《孙破虏传》、《陶谦传》),之后被征拜为议郎。

中平四年(187)长沙人区星聚众谋反,汉廷任免孙坚为长沙太守,南下平乱。黄盖便是此时加入孙坚集团。

拜(孙)坚议郎。时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众万馀人,攻围城邑,乃以坚为长沙太守。--《吴书孙破虏传》

黄盖籍贯零陵。在匪首区星围攻长沙的时候,周朝、苏马、郭石等强贼也在零陵、桂阳一带作乱。可知黄盖的老家当时也不太平。

周朝、郭石亦帅徒众起于零、桂,与(区)星相应。--《吴书孙破虏传》

身为零陵郡吏,黄盖自然有义务参与对地方叛军的讨伐。因此孙坚到任后,黄盖便追随孙坚“南破山贼”。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初为郡吏……孙坚举义兵,盖从之。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吴书黄盖传》

此处的山贼,无疑指区星、周朝、苏马、郭石等人。按《朱治传》记载,此次平叛战役一直持续至中平五年(188)。可知黄盖追随孙坚,当在中平四年至五年之间(187-188)。

中平五年,(朱治)拜司马,从讨长沙、零、桂等三郡贼周朝、苏马等。--《吴书朱治传》

这里要谈一谈,为什么零陵郡吏黄盖,会跨区域调动,跟随长沙太守孙坚。

孙坚虽然名为长沙太守,但他屡次违抗朝廷节度,“越界攻讨”。按两汉制度,郡守的军事活动范围不能超出本郡辖区,《后汉书李章传》便记载“二千石(指太守)行不得出界,兵不得擅发”。

(长沙)主簿进谏,(孙)坚答曰:“太守无文德,以征伐为功,越界攻讨,以全异国。以此获罪,何愧海内乎?”--《吴录》

掾史止(李)章曰:“二千石行不得出界,兵不得擅发。”--《后汉书李章传》

然而按《吴书》与《后汉书》记载,孙坚不仅参与镇压长沙叛军,还明目张胆地跑到零陵、桂阳郡界进行武装活动。

(四年)冬十月,零陵人观鹄自称“平天将军”,寇桂阳,长沙太守孙坚击斩之。--《后汉书灵帝纪》

彼时的孙坚肆意妄为,不仅染指零陵、桂阳,还勾结武陵太守曹寅,又与当时驻扎在武陵汉寿县的荆州刺史王叡发生了诸多摩擦。

(曹)寅惧,诈作案行使者光禄大夫温毅檄,移(孙)坚,说(王)叡罪过。--《吴录》

(王)叡先与(孙)坚共击零、桂贼,以坚武官,言颇轻之。--《吴录》

照此来看,长沙、零陵、武陵、桂阳四郡,其实都被孙坚的势力所波及。因此“南破山贼”的零陵郡吏黄盖,也便顺理成章被孙坚收入麾下。

从《黄盖传》的记载看,他的行事作派,颇有孙坚之风。

孙坚被称作“轻狡”(见《吴书妃嫔传》),即凶悍无赖。他不仅多次无视长沙郡吏的谏阻,后来甚至使用流氓手段,矫诏杀了荆州刺史王叡。

王叡死前曾向孙坚质问自己的罪名,孙坚竟然开玩笑般回答“坐无所知”,即“无能之罪”,其蛮横习气足见一斑。

坚曰:“被使者檄诛君。”叡曰:“我何罪?”坚曰:“坐无所知。”--《吴录》

黄盖的行事风格,深得孙坚真传。他治理郡县时,曾与县吏约法三章,表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结果县吏犯法时,黄盖便将“不加以鞭杖”解释为“将施以死刑”,其结果是“县中震栗”。与孙坚杀王叡、张咨的记载(郡中震栗)如出一辙。

(黄)盖乃署两掾,分主诸曹。教曰:“……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盖曰:“前已相敕,终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遂杀之。县中震栗。--《吴书黄盖传》

(孙坚)便牵(张)咨于军门斩之。郡中震栗,无求不获。--《吴书孙破虏传》

韩当的早年履历

韩当是幽州辽西人,与公孙瓒同乡,与程普同州。

韩当字义公,辽西令支人也。--《吴书韩当传》

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人也。--《魏书公孙瓒传》

不过韩当在《吴书卷十》中的列传顺序,却排在黄盖之后。换言之,韩当与程普虽然同为幽州人,但他们加入孙坚集团的时间却不同。

程普在中平元年(184)追随孙坚。韩当追随孙坚,应该晚于中平四年(187),大约在初平元年(190)前后。

按照孙坚的个人履历看,他在初平元年(190)以讨董为借口北上,沿途杀了刺史王叡与南阳太守张咨,并在南阳与袁术结盟。

翌年(191)孙坚进逼洛阳,董卓西迁。之后孙坚替袁术征战豫州,败于袁绍-曹操联军(见《公孙瓒传》),被迫南下,在与刘表的作战中阵亡。

照此论之,韩当参与的战争,应该是孙坚北上之后在豫州与司隶地区进行的军事活动。

虽然孙坚北上之后的活跃时间不长(190-191),但此期间的战争密度空前,既有与董卓集团作战的记载,也有与袁绍集团作战的记载。

在此期间,孙坚曾一度作战失利,几乎丧命。符合《韩当传》中“数犯危难”的叙事方式。

(孙坚)大为(董)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卓骑争逐(祖)茂,故坚从间道得免。--《吴书孙破虏传》

(韩当)从征伐周旋,数犯危难,陷敌擒虏,为别部司马。--《吴书韩当传》

不同于《程普传》与《黄盖传》,《韩当传》没有记载传主在本郡的仕宦履历。按照“专美传主”的修史惯例来看,韩当在辽西郡应该是白身,可能出自单家小族。

黄河以北有尚武传统,《后汉书铫期传》称河北“人习兵战,号为精勇”。韩当以“便弓马,有膂力”被孙坚相中,其发迹方式与后来的丁奉如出一辙。

(韩当)以便弓马,有膂力,幸于孙坚。--《吴书韩当传》

(丁奉)少以骁勇为小将,属甘宁、陆逊、潘璋等。--《吴书丁奉传》

《韩当传》及注引材料对传主的早年事迹语焉不详,没有类似《程普传》或《黄盖传》的标志性线索,只是简略概述为“以军旅陪隶,分于英豪”。

(韩)当勤苦有功,以军旅陪隶,分于英豪,故爵位不加。终于(孙)坚世,为别部司马。--韦曜《吴书》

实际此处的叙事逻辑有问题。韩当既然是“军旅陪隶”,又如何能够将功勋爵位“分于英豪”?

按《三国志考证》的意见,“分于英豪”当作“介于英豪”,即韩当早年以陪隶身份从属于东吴诸将麾下。

推而论之,韩当应该是以基层士卒起家,在黄巾之乱后(184)辗转于各路诸侯(有可能是跟随同乡公孙瓒),之后自幽州流徙南下,借讨董会盟的契机(190),意外投靠孙坚。

这便可以解释,为什么程普可以在赤壁之战时(208)与周瑜并为左右督;但同为幽州出身的韩当,却在孙权改元翌年(223)才“加都督之号”。

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吴书孙皎传》

黄武二年,(韩当)封石城侯,迁昭武将军,领冠军太守,后又加都督之号。--《吴书韩当传》

种种线索表明,韩当与程普虽然同是幽州出身,但他们追随孙坚的具体时间却绝不相同。

《程普传》记载传主在“先出诸将”中“最年长”,也是在隐喻这一问题。

先出诸将,(程)普最年长,时人皆呼程公。--《吴书程普传》

由此可知,韩当的宦途之所以不及程普顺利,不仅是由于出身与能力的差异,年资的限制也是重要因素。

小结

程普、黄盖、韩当属于孙坚创业的佐命元勋,在《吴书卷十》中占据了前三甲的位置。

有趣的是,这三位将领,无一扬州出身,甚至无一淮泗出身。因此考查梳理诸人的早年事迹,也便可以丰满完善孙坚的人物形象。

其实陈寿在《吴书卷十》中的人物安排,极富深意。因为程、黄、韩三人,分别代表孙坚发迹史中的不同阶段。

程普是孙坚征伐黄巾的参与者;黄盖是孙坚镇压荆南民乱的参与者;韩当则是孙坚讨伐董卓、逐鹿中原的参与者;他们三人又同时是孙坚战死荆州的见证者。

换言之,孙坚自中平元年(184)离开淮泗、北上中原以后,其人生的三次发迹契机,被陈寿巧妙地杂糅进了程、黄、韩三人的列传中。

这也能侧面解释《吴书卷十》为什么要严格按照时间顺序书写人物,因为唯有如此,才能在叙述“江表虎臣”的事迹时,将孙坚父子的兴废盛衰,完美地展现给读者。

孙氏父子厚待从龙勋臣,这些勋臣也用实际行动回馈孙氏父子。程普“攻城野战,身被创夷”,黄盖“擐甲周旋,蹈刃屠城”,韩当“数犯危难,陷敌擒虏”。

透过字里行间,依然能够隐隐看到诸将昔日的风采荣光。借用陈寿的赞语,孙氏“拔萃出类”,诸将“保据东南”,不亦美乎!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forreading.

责任编辑:zN_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