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王通:一个英年早逝的大儒,门人弟子都是大唐开国的顶尖人物
2022-04-06 09:50:05 来源: 腾讯网

王通(584年—618年),字仲淹,隋朝河东郡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县通化镇)人,隋朝思想家、教育家,“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祖父。

王通家学渊源深厚,精通儒学,他不愿做官,一生以弘扬儒学为己任,并明确提出“三教可一”的主张,以积极的态度吸收佛、道思想及方法之长,来丰富和充实儒学。

王通曾在河汾设帐授学,远近闻名,求学者自远而至,盛况空前,门人弟子多达一千余人,有“河汾门下”之称,时人称他为“王孔子”

隋炀帝大业十四年(618年),“江都之变”后,王通病重,寝疾七日而终,他的数百门人弟子经过讨论后,私定其谥号为“文中子”

王通死后,众弟子为了纪念他,弘扬他在儒学发展中所做的贡献,仿孔子门徒作《论语》而编《中说》(又称《文中子中说》或《文中子》)一书,用问答笔记的形式记录了王通讲课时的主要内容。

当时,王通也以“圣人”自居,他也模仿孔子作了“六经”,即《续六经》,分别是:《续书》《续诗》《元经》《礼经》《乐论》《易赞》。可惜的是,其著作今仅存《元经》和门人编辑的那部《中说》。

王通虽然英年早逝,在三十几岁就病逝了,但他教出的门人弟子,却有好多牛人,他的弟子杜淹(杜如晦的叔父、唐太宗贞观初年的宰相)在撰写的《文中子世家》一文中,描述出王通河汾授课时的壮观场景:

“门人自远而至,河南董常、太山姚义、京兆杜淹、赵郡李靖、南阳程元、扶风窦威、河东薛收、中山贾琼、清河房玄龄、巨鹿魏征、太原温大雅、颍川陈叔达等,咸称师北面,受王佐之道焉。如往来受业者,不可胜数,盖千余人、隋季,文中子之教兴于河汾,雍雍如也。”

在《中说·关朗篇》中,也描述了王通门人受学的情况:

“门人窦威、贾琼。姚义受《礼》,温彦博、杜如晦、陈叔达 受《乐》,杜淹、房乔、魏征受《书》,李靖、薛方士、王珪受《诗》,董常、薛收、程元,备闻《六经之义》。”

王通的这些门徒,可谓是初唐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可以说是建立大唐王朝的功臣以及辅佐唐太宗李世民缔造“贞观之治”的贤臣。

窦威,不仅是唐高宗李渊妻子窦氏的堂叔,还是唐朝建国后的第一任宰相;

温大雅,跟随李渊太原起兵,深得李渊信任,长期职掌机要;

温彦博,温大雅弟弟,贞观初年做到宰相,李渊曾感激他说:“我起晋阳,为卿一门耳。”

王珪,唐初时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贞观四年时,又做了唐太宗的宰相,曾有“智谏太宗退美人”的佳话;

房玄龄、杜如晦,长期辅佐唐太宗的名相,有“房谋杜断”之美誉;

魏征,更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的一代名相;

薛收,“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武德四年(621年),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进攻洛阳的王世充,河北的窦建德前来救援,其他部将都劝李世民退兵,只有薛收力排众议,力谏李世民一鼓作气,消灭王、窦两军;

李靖,大唐第一名将,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八名,南平萧铣、辅公祏之乱,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一生为大唐王朝开疆扩土,立下无数功劳,后来更是化身成为“托塔天王”

怎么样,看到上面这些人物,是不是个个都是大唐王朝开国时期的顶尖人物?

王通主要的思想是“王道思想”“三教可一”,“王道思想”让他备受后人的推崇,而“三教可一”的思想,也成为后来“三教合一”的思想起源,这个学说也为宋代理学的产生、发展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

唐末文学家皮日休,甚至都把儒家道统的传承归纳为:孔子——孟子——荀子——王通——韩愈。

看看,在皮日休的眼里,王通在儒家的地位里,仅次于孔子、孟子、荀子而已,这种道统传承的思想,为宋代理学的道统说奠定了基础,从而诞生了一种说法,即王通开创了“河汾道统”

北宋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甚至认为:王通的地位应在荀子之上。

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王通虽然不可与孔、孟同日而语,但却高于荀子、韩愈。

南宋著名的哲学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也把王通与孟子、荀子、韩愈相提并论。

金代著名学者赵秉文也是认为王通是圣人一类的人,“文中子,圣人之徒欤!孔孟而后,得其正传,非诸子流也。”

明代著名心学家王阳明也认为王通高于韩愈,仅次于孔、孟、荀。

王通之所以能得到后世宋明理学家们如此之高的评价,主要是因为他热衷于振兴“周孔之道(即王道)”,并为之大费苦心,做出理论建设,开馆授徒,宣传自己的思想,这些成就,确立了他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他的学说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责任编辑:zN_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