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腰斩之刑太残酷,在行刑之前,受刑人一般都要做些什么事情
2022-04-06 07:03:33 来源: 腾讯网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在古代封建社会,百姓的地位很低,一旦犯罪,动辄都是死刑。不过古代统治者为了加强权威,在死刑上又搞出许多花样,比如绞刑、斩首、腰斩、凌迟等。腰斩之刑在所有古代刑罚里,都算是残酷的,一般而言,即将腰斩的人在行刑前都会做一些准备工作,究竟是做什么呢?

现代社会,随着文明的进步,人权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国家已经取消死刑,或者用注射死亡的方式取代枪毙。一方面是由于死刑不太人道,一方面则是枪毙过于血腥,而且很有可能会有一枪没有打死的情况,这样犯人就会在最终死去前承受巨大的痛苦。

死刑的设立,或者说刑罚的设立,本意是用来威慑潜在的犯罪者,当知道犯罪后需要承担受刑的后果时,会让他们有所忌惮。毕竟如果只是单纯的限制人身自由,也就是坐牢,对于一些穷凶极恶、罪大恶极的人来说,并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有时候,只有面对死亡才会让人幡然醒悟。

刑罚的历史十分悠久,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后就有了,不过那个时候的刑罚十分粗糙,而且主要遵循“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原则,更多的时候是复仇行为。在一个原始部落中,一个人伤害了另一个人,那个受到伤害的人就可以复仇,用自己曾遭受过的痛苦报复在那个人身上,如果不想时时刻刻被别人惦记复仇,就要克制自己的行为。

到国家建立后,这种复仇的行为十分不利于社会稳定,同时统治者需要维护自己的权威,让下面的人害怕自己,于是就有了刑罚。当一个人犯了罪,或者冲撞统治者,那么他就要为自己的罪过承受相应的处罚,那个时候的刑罚是很重的,轻则挖眼割鼻,断手断脚,重则腰斩车裂。

挖眼睛、割耳朵鼻子之类的惩罚,很多时候警示作用更大些,因为这些刑罚不会死,但受罚的痕迹会伴随一个人终生。斩首、腰斩、车裂、凌迟这些相对极端的刑罚,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惩戒,一般执行这些刑罚时,都会选在人多的地方,让其他的百姓看着,整个场面相当血腥而又残忍,不过正是通过这个方式,才能让百姓畏惧。

古语有一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句话就很贴切地形容腰斩这个酷刑。最早的腰斩就是将犯人安置在一块砧板上面,然后刽子手用铡刀行刑。当然,早期的刑具是用的斧钺,毕竟西周之前主要还是用的青铜器,青铜器相比铁器要钝一些,为了能够起到一刀两断的效果,就要把刑具做得重一点,斧钺就比较合适。

但青铜器终究还是不够锋利,有时候犯人不是被斩杀的,反而是被活活砸死的,后来铁器流行之后,铡刀自然就取代斧钺,锋利的刀口切下去,就能轻松把犯人斩成两半。不过既然是腰斩,行刑部位肯定在腰部,但我们都知道,腰部这个位置即便受了伤,人一时半会也不容易死去,甚至还能保留下清醒的意识,到血流干后才会断气。

这个过程相当痛苦,犯人的哀嚎会持续很久,这也是对其他百姓的震慑。因此,犯人如果知道自己要被执行腰斩,往往都会在行刑之前贿赂刽子手一番,毕竟刽子手行刑的时候不必完全对着腰部斩下去,如果往上面一点,就能够快速破坏犯人的内脏,这样犯人很快就会死去。

为了减少行刑时的痛苦,犯人肯定都希望能够一刀毙命,所以提前贿赂好刽子手是十分必要的。但一般能够犯腰斩的,都是大逆不道的犯人,甚至有造反未遂的。这个时候,皇帝会要求让犯人死得更痛苦一些,以正视听,刽子手就会选择行刑时靠近下方的部位,避开主要的内脏器官。

这样犯人被斩开后,就会承受一段时间的痛楚,既是让犯人受更多罪,也是让围观者知道反抗皇权的下场。历史上被判处腰斩的名人并不少,汉朝时期的晁错,由于上了《削藩策》,引发“八王之乱”,刘启为了平息众怒将他腰斩;明代的方孝孺则是不愿意向朱棣屈服,最终被株连十族,自己也受了腰斩之刑。

古代社会的刑罚总体来说都是相当残酷的,主要是由于统治阶级不把人当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威,就滥用这些刑罚。现代社会,人权得到了伸张,自然不会有这样的悲剧。

参考资料:

《史记》

责任编辑:zN_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