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乱世下的一道风景线:“魏晋风度”是怎样形成的?
2022-04-05 21:47:12 来源: 腾讯网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时代,就是魏晋时代,这一时期处于国家权力的变革时期,统治者在此时由曹魏变为司马氏。国家权力的变化加上政治的动荡对人民的生活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司马氏赢得权力的争斗,正式掌握国家权力,建立西晋王朝之后,对人民采取了的是“高压”政策,很多才子文人在这场政治中被迫牺牲,其他的文人为了保住生命,纷纷采取“入世”态度来反抗黑暗的现实生活。这种态度在后世被称为“魏晋风度”。

这些文人墨客特立独行,放荡不羁,他们畅饮烈酒,对天长啸,赤身裸体,用自己的态度把那个残酷惨烈的魏晋时代渲染成专属于文人墨客的华丽时代。

那么这种“魏晋风度”是如何形成的,又包含哪些内容呢?

“魏晋风度”形成: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因素所致:

(1)传统价值观念的崩塌:

“魏晋风度”是曹魏与司马氏统治时期的特定产物,此时汉朝末期的传统价值体系完全崩溃,在社会动乱战争不断的情况下,民生凋零,加上整个政治环境的压迫,导致当时的文人墨客急需一个出口来抒发自己内心的不满,因此我们如今所了解到的魏晋时期的名士们往往狂放不羁,个性张扬。可以说“魏晋风度”的流行是政治压迫下所导致的思想解放的结果。

同时,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催生了这场思想运动,群雄之间纷争不断,地方势力渐渐崛起,传统的礼乐制度早已礼崩乐坏,君臣关系也不像过去那样牢固。

在群雄割据灾害频发的情况下,人们不再相信所谓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对于社会上层来说,这是他们被统治的根本。同样是社会贵族,凭什么君主就可以拥有是至高无上的权利呢?这一问题只要被怀疑,那么造反自然就是符合情理的。

从董卓到曹操那些英雄豪杰哪个不是礼乐制度的破坏者呢?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诸侯纷纷养兵自卫,争夺天下。朝堂之上,天子的颜面早已荡然无存。过去,文臣武将皆将“忠、孝”二字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可如今,凡事可以拥兵自重者,皆背信弃义,凡事善于筹谋划算者,皆投靠强者。

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与汉朝时期传统的儒学经典相对,脱离于政治之外,超脱于社会现实。在他们的思想中淡化了过去的“忠”,模糊了“义”。在这种生存环境中,这些人不再只忠于一人,表面追求国家大义,实则追求个人利益。社会动乱的同时,人们的思想也在此时陷入了一片混乱。

在这种现实思想双重混乱的时期,对于当时的读书人来说,他们既不甘心归附于当时的豪强霸主,又无法恢复过去的传统制度,于是都在追求一种超越世事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在后世,便被称为“魏晋风度”。

(2)特殊的阶级环境:

除此之外,“魏晋风度”的形成还与当时独特的阶级环境有关。

细数当时的名士,阮籍、嵇康、王导、谢安,这些人大多出身于贵族,祖辈声名显赫。他们所流芳百世的言谈举止,其实是当时贵族化生活状态的一个反应。贵族的出身让他们不必担忧物质生活,可以着重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对于这些人来说,普通人为之奋斗一生的高官厚禄唾手可得。

在文献记载中这些人大多,英俊潇洒,玉树临风,才貌双全,可以说如果想成为魏晋时代的君子,那么在外表上必然要符合“风度”这一时代审美特点。所谓“风度”主要指的是一种气质,潇洒飘逸,是一种既可上阵杀敌安定一方,又可抚琴弄箫陶冶情操的人格魅力。

这也导致“魏晋风度”只专属于这一时代,在后世难以寻找汉朝末年,魏晋时期,“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这两种传统的官员制度已经逐渐演变成门阀体制。

在《抱朴子》中曾有记载,当时“黄老学说”日渐复辟,在各种原因的影响之下,世家大族培养出一批纨绔子弟,同时也诞生出一批性格天然,潇洒不羁的贵族青年。

这得益于他们自幼就受传统贵族的熏陶。他们的知识涉猎广泛,但大多与自己的兴趣相关,所学随心。相比来说这种学习方法和目标是后世饱受科举制影响的读书人所无法想象的。

(3)“玄学”的精神寄托:

另外,“玄学”也在这一时期发展兴盛,“玄学”是当时文人追求精神寄托的一个载体,这一学说以“老庄学说”为基础进行发展,秉除了过去集体主义思想而转向个人理想主义,文人墨客大多追求个人精神上的独立自由。这种思想,超脱世俗功利,但又蕴含着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

(4)“酒”与“药”的盛行成为物质载体:

最后,酒和药的产生发展也推进了“魏晋风度”的流行,当时上流社会流行服用“五石散”,这种药会让人意识麻痹,产生幻觉。

为了更好的散去服用“五石散”所产生的毒性,服用者常常会宽衣解带,袒露身体。

魏晋时期,饮酒一直是社会上盛行的一项活动,这个时代赋予了酒洒脱不羁的含义,对于当时的社会名士来说,酒也是这个世界仅存的安慰。

“魏晋风度”的主要内涵:

其实总的来说魏晋风度是一种潇洒的人生态度,是对自由的向往,从当时流传至今的很多故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态度,比如说王羲之的“东床快婿”,比如说刘伶的“天地为衣”,简单来说就是“真性情”在生活中的体现。

对于很多人来说,一提起“魏晋风度”就想起三个词“饮药、纵酒、长啸”其实这三种行为是“魏晋风度”精神上反道德、反伦理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麻醉式的狂欢”。

他们通过服用“五石散”来达到身体和精神上的放纵欢快。在损害身体的同时,达到精神上的高度愉悦。

另外就是行为上的放荡不羁,在当时的社会上,饮酒不是一种少数人的行为,而是一种社会现象,比如“竹林七贤”中的刘伶喝完酒之后常常会赤身裸体,按他自己来说,“以天地为栋宇”。还有不可思议的,“长啸”其实就是学驴叫。相传曹丕曾有一故友死去,这个好朋友生前最喜欢学驴叫,于是曹丕便找了一群人在朋友的灵堂前驴叫。

当然“魏晋风度”,不只拘泥在行动中,核心在于思想的自然、自在,不像儒家经典那般恢宏磅礴,每个人对于“风度”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其实只要乐于做自己,不千篇一律的生活,那便是“风度”。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是“魏晋风度”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之一。

“魏晋风度”总的来说是一种被死亡所逼出来的气度,

这个时代是一个人人都有可能随时死去的时代,从永初元年到汉献帝时期,各种灾害纷拥而至,年年的瘟疫、洪涝让人民随时都处于亲人离世的痛苦之中。战争的聚集,统治者的无情,更是让大批爱国读书人成为了刀下亡魂。所以这种看似潇洒的魏晋风度的背后蕴含的是对于死亡的恐惧和麻木。

总结:

”魏晋风度”是当时动荡的社会形态以及政治环境融合下的产物,魏晋之后儒学复兴,法制逐渐完善,从此再也没有哪个时代如魏晋时期一般潇洒不羁,自由解放。但是魏晋名士放荡不羁,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一直流传至今。

责任编辑:zN_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