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为啥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就住手?知道这13个字,换你也不敢下刀
2022-04-05 19:30:42 来源: 腾讯网

富贵拘法律,贫贱畏笞榜。生既若此苦,死当一切平。《长歌行》宋-梅尧臣

大家看古代电视剧,通常会看到这样的戏码。女主角因为被误会犯错,皇帝这时便会说:“拖下去 ,午门问斩”。最后女主被装在囚车里晃晃悠悠的推到了午门菜市口,然后刽子手会朝大刀上喷上一口酒,然而就在刽子手即将落刀的那一刻,男主角总是匆忙的赶来,并大喊一声:“刀下留人”。然后女主角就不用被砍头了。

这是艺术对于砍头的描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却与这种描述是大相径庭的,当然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若是喊“刀下留人”,刽子手就真的不会再继续砍下去。但为何刽子手在听到这样一句话时,就不会再下刀了呢?

这句话难道是什么通关秘诀不成?那岂不是所有的死刑犯都可以在临死之前喊一句“刀下留人”就不用死了?当然不是,是因为在宋朝的律法中,有13个字的规定,让刽子手不敢再下刀,那么就是13个字,是什么呢?原来是宋朝法律规定:“凡死囚临刑叫冤者,再勘问陈奏。”原来如此啊!

非常重要的13个字

公元960年,宋朝成立。宋朝成立之初就发生了“杯酒释兵权”的事情,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宋朝的武将比文臣多。众所周知的是,皇帝一方面为了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也为了打击武将,便开始重视文人。不负众望的是宋朝也出现了许多的大文豪,如李清照、王安石、欧阳修等。

也就是随着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文人的知识储备能力的提升,宋朝的法律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宋刑统》便是我国古代上的有名的完善法典之一。当然,在该法典的依据之下,出现了类似于包青天这样的有名的刚正不阿的官员。这些官员的存在为《宋刑统》的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在送行桶中这13个字之所以被尤其的看中,这是因为有人曾在这13个字上吃了大亏。

这事讲的是一个姓王的书生,被继母状告谋财害命,当时的开封府尹在听完老人的壮词之后,当机立断,现在没有经过审理的情况下就将姓王的书生收监了。而且牢狱里的玉足居然动用私刑,将这书生屈打成招了。后来,书生的继母这时正好死了。后来根据案件的发展,大家才知道这书生并没有要谋害他继母性命的意思,而只是因为老人与孩子之间有所误会,这老人便添油加醋的状告了孩子。

宋太宗在知道这件事的隐情之后,这才放了这个书生,险些就铸成大祸害了他人无辜的性命。

法律有所完善

而正是因为这些冤假错案的存在,还在《宋刑统》中,着重指出了这13个字,为的就是给这有冤屈的人一次申辩的机会。而若是有冤屈的人一旦在新兴之前告知了刽子手自己是有冤屈的,但是刽子手并没有停止行刑的,那么这个刽子手就会被处以死刑。

所以才会出现吟诗句中的经典桥段,当出现“刀下留人”这四个字时,刽子手也就真的不会再砍下去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犯人在经过监狱里的生活之后,大多数都已经心如死灰,也就不会在行刑说出“刀下留人”了。后来大家都觉得斩首这样的刑罚太过于残忍,便于1905年被废除了。

极刑被废

古代的刑法据说是多种多样,让人生不如死的。据实料记载,在明朝有详细的关于各类型发的介绍,其中最残忍的莫过于像株连九族、千刀万剐、梳刑、以及凌迟处死等等这些了。该这样的刑罚中最让人恐惧的,那就是株连九族了。

说秦朝秦始皇为了统治,还有“连坐”这样的刑罚。各种五花八门的刑法,真是听起来就让人不寒而栗。好在,像这样没有人权的极刑最终还是被废除了。

我国古代中像这样可怕的刑罚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了这是统治者为了社会的有效的统治而采取的高压政策,一方面也说明了当时的人是没有人权的。

好在,在人民当家做主下的中国,人民群众的社会地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而在我国依法治国的号召之下,我国的冤假错案率也逐年降低。这是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说明了我国的文明程度之高。

在依法治国的不断发展之下,我们更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切实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响应党和人民的号召,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建设更加文明的社会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宋刑统》

责任编辑:zN_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