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为何会有人相信战乱之中有盛世?
2022-04-05 17:51:50 来源: 腾讯网

相对于独自读史,写历史最大的乐趣就是可以与尊敬的读者老爷们交流。作为这种交流的一部分,今天,龙马君就回应下往期文章中读者老爷们反复提及的一个问题:战乱中有没有可能出现盛世。

在5月的一篇文章中,龙马君提及了太平天国诸位王爷们大肆兴建王府给老百姓带来的沉重负担,里面也略述了太平天国运动对苏州地区的荼毒。

一位读者老爷提出,忠王李秀成在苏州期间励精图治,把苏州治理得一派盛世气象,还提到了两则史料。

一则是描述当时苏州商业的繁盛,说当时流民聚集,商贩往来极多,商业比平时还要繁荣:

“百货云屯,流民雨集,盛于未乱时倍蓰。”

另一则是描述当时农业的丰收,稻谷堆满了晒谷场,人们都没路可以走了。

“稻堆蔽场,无路可走,一片丰年景象。”

据此,这位老爷说,当时的苏州在李秀成的治理下,不仅没有受到战乱的荼毒,而且还获得了极大发展,比和平时还要繁荣。

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今天龙马君不想过多辨析史料,仅仅从常理去分析,诸位读者老爷,您觉得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吗?

诚然,李秀成是太平天国晚期的杰出人物,曾国藩、李鸿章等对手都对他评价极高,他不仅军事天赋突出,在民政上也颇有能力。

诚然,为了把苏州建成太平天国的后勤基地,李秀成花费了大量精力治理苏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苏州地区的经济秩序,也的确取得了一些效果。

但是,如果考虑到当时的历史条件,就知道,李秀成就算再有本事,也不可能把苏州建成战乱中的人间天堂。

首先,李秀成治理苏州的时间极短,不过三年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是很难取得大的成效的。

其次,苏州明显缺乏稳定的外部环境,当时苏南地区战乱不断,清军与太平军在苏州地区反复拉锯,这样的外部环境,说老百姓能安居乐业都是天方夜谭,怎么可能比和平时还要繁荣。

再次,苏州赋税的负担极重。其实稍看一下地图就知道,在李秀成攻下苏州后的太平天国晚期,整个太平天国也就苏南这一块相对比较富裕的地方了。也就是说,几十万太平军的后勤供给,基本都要仰赖苏州地区的赋税。这么沉重的负担,苏州的发展能好到哪去呢?

最后,这也不符合管理学的常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李秀成根本拉不出一支相对比较成熟的专业化的行政管理队伍,就算他的政策再好,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会产生诸多问题,很难达到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如果管理这么简单,那全世界每年上千万人去学管理干嘛?世界大同早就实现了。

说到底,李秀成的措施只是着眼于稳定苏州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秩序,以便为太平天国提供稳定的后勤补给,实际效果也仅限于此。说他能短时间内把苏州治理成盛世,龙马君是不大信的。

前不久关于诸葛亮北伐的一篇文章也涉及了类似的问题,龙马君的观点大抵是诸葛亮连年北伐,使得蜀国的民众困苦不堪,也有位读者老爷提出相反的观点,说诸葛亮治理蜀国极有成效,蜀国的百姓在三国中生活水平最高,人人安居乐业云云。龙马君就不展开了。

今天谈这个问题,倒并不是为了自我辩白,只是困惑于一个问题:为何有人相信战乱之中存在盛世。这明显是反常识的。

这倒不是否定诸葛亮和李秀成的治理能力,只是战争本身对生产的破坏就极大,何况是连绵的战争。

这也不能怪这些读者老爷,我们的史书里充满着一种“盛世情怀”:只要一个民众拥戴的杰出人物出现,不消几年,天下就大治了,就是某某盛世了。在和平时也就罢了,在战乱时竟然也有这样的描述。稍微思考一下,这怎么可能呢?

《孟子·尽心下》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并不是鼓励大家不读书,只是说读书时需要有自己的判断,有一定的逻辑能力与思辨能力,至少是在自己的思想体系里达到逻辑的自洽:符合我们逻辑的,我们就信,不符合我们逻辑的,那我们就不能随便信了。

我们现在的历史观就缺乏这样一种逻辑的自洽,很多历史认知违背常识,很多历史观点自相矛盾。以这样一种缺乏逻辑的历史观去看待历史是很有问题的,是会造成一些思想上的混乱的,而这种思想上的混乱恐怕也会对读者老爷们的现实认知造成一些影响。

这是读者老爷们需要注意的。

当然,作为一个工科出身又研读法律最后却做了行政管理的没有任何历史专业背景的历史爱好者,以上纯属一家之言,不权威也不专业,欢迎拍砖。

欢迎关注,与龙马君一起,相信思想的力量。

责任编辑:zN_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