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曹操死时,5岁的幼子拉着曹丕叫爹,这是为何?
2022-04-05 14:09:31 来源: 腾讯网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正史上有明确记载。

曹操死的时候66岁,曹丕34岁,最小的儿子曹良才5岁。奇怪的是,本该叫曹丕哥哥的曹良(后改名曹干),却经常叫他“阿翁”,也就是说将哥哥当做了自己的父亲。一向对兄弟十分刻薄的曹丕对此不仅没有生气,反而一遍遍地耐心教导他:“不能叫阿翁,要叫哥哥哟!”

良年小,常呼文帝为阿翁,帝谓良曰:"我,汝兄耳。"——《魏略》

真相到底如何?曹良到底是曹操的亲儿子,还是曹丕和曹操爱妾私通生下的孽种呢?或者还有什么别的原因?

曹良到底是不是曹操的亲儿子?

曹丕向来对兄弟非常刻薄,这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

四弟曹植被曹丕逼迫做《七步诗》,最后被贬,郁郁而终,这个故事想必家喻户晓了。

三弟曹彰勇武有力,掌有兵权,却在黄初四年朝见曹丕后突然暴病身亡,时年三十四岁。一般都认为,是曹丕在御酒中下了毒药。

这两位同父同母尚且如此,何况其他兄弟?

曹冲是曹操最喜欢的儿子,却也在13岁时暴病而亡。很多人认为,曹冲大概率是曹丕毒死的,因为他是曹丕夺嫡路上最大的障碍,曹冲是曹操儿子中最聪明的,自幼有神童之称,而且他为人非常仁厚,具有帝王的潜质,曹操常说要将他立为嗣子,然后他就莫名其妙的病死了。结合曹丕继位后对同父同母兄弟曹植和曹彰的迫害,让人有理由相信,曹冲的死和曹丕绝对脱不了干系。

其他兄弟虽然没有前面几位这么惨,但也好不到哪儿去。因为曹丕在封地上动了手脚,本该分封郡,他却全改为县,刻薄至此,变相地削弱了曹氏诸王的权利。这一举措在当时看来的确有利于保证皇权的稳固,而当司马氏篡权的时候,弊端却显露无疑,因为曹氏后人,没有一个能站出来和司马氏正面对抗的。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感叹到:

魏氏王公,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壅隔,同於囹圄;位号靡定,大小岁易;骨肉之恩乖,常棣之义废。为法之弊,一至于此乎!

换句话说,曹氏一族的败落,曹丕负有很大的责任。

前面说了,曹丕对诸位兄弟非常刻薄,却对这位小弟弟十分优厚,甚至在临死时还特别交代儿子曹叡关照小叔。曹良后来私通宾客,也不过是被曹叡训导了一番,并没有为难。

文帝临崩,有遗诏,是以明帝常加恩意。青龙二年,私通宾客,为有司所奏,赐幹玺书诫诲之。——《魏略》

曹丕对曹良这么好,曹良又叫他“阿翁”,他们会不会才是真正的父子关系呢?毕竟曹丕确实在曹操死后霸占了他的部分妻妾。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卞夫人一次去后宫,发现儿子还在睡觉,而侍寝者正是曹操生前的爱妾,卞夫人破口大骂:“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意思是说,狗和老鼠都不吃你剩下的东西,死了都活该。

曹良会不会是曹丕和曹操爱妾私通生下的呢?这种情况其实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曹操死的时候,曹良已经5岁,曹丕就算再色胆包天,也不敢在曹操活着时染指他的妻妾。

仔细翻看《三国志裴注》,我们会发现《魏略》中有这样一句话:

幹母有宠於太祖。及文帝为嗣,幹母有力。

看到这几句话,你会联想到什么?不懂古文的人,估计会理解偏,“干母有力”的意思其实并没想象的那么污,它的意思是说,曹良(曹干)的母亲曾经出过力。在哪件事上出过力呢?在“曹丕争嗣”这件事上。

曹良出生的时候曹操61岁,相信很多人应该知道,男性生育能力非常强大,七八十岁能生育的大有人在,何况六十多岁的曹操呢?

曹良的生母陈夫人是曹操的爱妾,是曹操生前最后喜欢的女人,大概率是经常黏在一起,基本没有和曹丕偷吃的机会。

综上,曹良是曹操的亲儿子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曹良为什么要喊曹丕爹?

曹良为何把曹丕当成父亲叫他“阿翁”?曹丕又为何唯独对这个弟弟照顾有加呢?

首先,曹良3岁的时候,母亲陈夫人就去世了,曹操就把他过继给王夫人养。或许是曹操本来就不喜欢王夫人,也或许是曹操害怕看到曹良想起陈夫人,所以把曹良送给王夫人后,就很少前去看望。

其次,曹良由于年幼,加上3岁后见曹操的次数较少,所以对父亲的印象十分模糊,隐约只记得曹操的装束。从曹操去世到曹丕称帝的这段时间内,曹丕的爵位仍然是魏王,自然装束和曹操相同,曹良会认错也并不奇怪。

曹丕对这个弟弟照顾有加,一是曹操的临终托孤;二是曹良的亲生母亲陈夫人在“争嗣”时站队曹丕(前面已经提到);三是曹良年龄实在太小,实在威胁不到曹丕的地位;四是曹丕想通过弥补曹良来掩饰自己的罪过和歉疚。

正所谓长兄为父,曹昂死后,曹丕成为曹家的长兄。他本该爱护自己的弟弟,却为了争夺嗣子之位,自相残杀,相继害死几位兄弟,随后当上皇帝后,又把其他的曹氏兄弟以极小的封地给打发了,这些举措都为曹氏灭亡埋下了伏笔。

最后列两段比较完整的文字吧:

幹一名良。良本陈妾子,良生而陈氏死,太祖令王夫人养之。良年五岁而太祖疾困,遗令语太子曰:"此儿三岁亡母,五岁失父,以累汝也。"太子由是亲待,隆於诸弟。良年小,常呼文帝为阿翁,帝谓良曰:"我,汝兄耳。"文帝又愍其如是,每为流涕。——《魏略》

幹母有宠於太祖。及文帝为嗣,幹母有力。文帝临崩,有遗诏,是以明帝常加恩意。——《三国志》

责任编辑:zN_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