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导致“李广难封”的悲剧,根本不是因为他运气差……
2022-04-05 08:52:14 来源: 腾讯网

自从唐代著名诗人王勃在其代表作《滕王阁序》发出千年一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八字名句后,“李广难封”已经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议题,后人大多认为李广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否则封侯对于“飞将军”李广来说,根本不算难事。

但事实上,把一个人的成败与否,都归结在运气二字,未免有些太过牵强附会了,否则人的主观奋斗又有何用。

导致李广终其一生没有被封侯的悲剧,其中最致命的原因其实是李广军功不够,战术落后。

很多人可能不解,为什么分析李广难封,先要研究清楚汉武帝时期的封侯标准,其实答案很简单。

西汉王朝正是从汉武帝时期,对外军事战略开始从被动防御转型为主动进攻,尤其是在西汉针对强敌匈奴的主动作战中表现尤为明显。

汉武帝对外军事战略的转型直接结果就是扩大了对外战争的规模,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才使得西汉武将有了更多建功立业,直至封侯的机会。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李广的主要军事活动时期便是汉武帝时期。因此搞清楚汉武帝时期的封侯标准对研究李广难封尤为重要。

西汉的侯有三种,分别是:王子侯、外戚恩泽侯、功臣侯。

前两种侯一看字眼就能了解,根本无需军功,世袭便可,而只有功臣侯,是需要实打实的军功才能取得的。

汉武帝时期,功臣侯一共封了79人,其中敌国来的投降将酋就占了44人,抓捕造反者有功被封侯9人,因父亲战死立功而封侯2人,可以说,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除了这55人以外的24人才是因为真正的军功被汉武帝封侯的。而这24人中除去卫青、霍去病、李广利这三个外戚外,就只剩下21人。这21人中,捕杀敌国王以上而封侯的有12人,斩杀敌国将军被封侯的有1人,抓捕匈奴阏氏(匈奴王妻)被封侯的1人,斩杀敌军千颗首级以上被封侯的有2人,为击败敌军做出重大贡献的有3人。

综上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推断出汉武帝时期的封侯标准主要有以下这么四条。

1、捕杀敌国王、相、将军、阏氏等。

2、斩敌千级以上。

3、在战争中为本国夺取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4、父亲在战争中做出巨大贡献而死,儿子可以代为封侯。

从上面的综合分析,我们先搞清楚了汉武帝时期封侯的标准,接下来我们再来对号入座,分析李广将军的军功是否达到了封侯的标准。

要想搞清楚李广一生到底立下多少了军功,每次所立下的军功大小如何,就需要对李广从军后的作战指挥生涯有一个清晰而具体的了解。

根据《汉书》、《史记》等史料记载,综合对比整理出来了李广将军生平主要军功年表。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公元前166年(汉文帝14年)李广18岁开始从军,做了郎官12年。

2、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前元三年)李广参与平定七国之乱,因功封为上谷太守,此后先后成为北地、云中、雁门太守共计20年,防御性抗击匈奴小规模侵扰。此时李广的年龄在30—50岁。

3、公元前134年—前129年,李广以陇西太守身份进入京师成为汉武帝身边卫尉,李广的年龄在50—55岁。在此期间,先发生了马邑之围,李广作为骠骑将军,无功而返,其后李广亲率万骑出兵雁门关遭遇匈奴单于,全军覆没,兵败被俘后侥幸逃回,按律当斩,念及旧功,被汉武帝贬为庶人。此后两年,李广以庶人身份在老家陇西闲居。

4、公元前128年(汉武帝元朔元年),汉武帝重新启用李广,接替韩安国作为右北平太守,任职5年,被匈奴称为“飞将军”,匈奴听说李广来了,几年都没敢骚扰右北平,导致李广任右北平太守时期几乎没有任何军功。时年李广年龄在56—61岁。

5、公元前123年,李广由右北平太守升迁为郎中令,并两次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都没有遭遇匈奴,李广无功而返,时年61岁。

6、公元前121年,河西战役中,李广率领4千汉军与匈奴左贤王4万军队相遇,李广亲自射杀匈奴裨将数人,李广统帅的4千汉军几乎全军覆没,而匈奴军队也死伤相当,因此算作功过相抵,李广没有被封赏,也没有被惩罚。

7、公元前119年,龙城会战,李广被汉武帝任命为前将军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围剿匈奴单于,结果迷路失期,匈奴单于逃走,李广自杀身亡,年仅65岁。

从以上李广的军功年表不难看出,李广三十岁以前为郎官,五十岁以前一直在汉朝边郡为太守,五十岁以后进京师任九卿,六十岁左右在右北平获得“飞将军”的美称,在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大规模作战过程中,李广共率兵五次攻打匈奴,三次无功,两次全军覆没。

可以说,李广虽有汉朝名将的美称,却没有像同时期卫青、霍去病等汉朝名将漂亮的战绩。

这是连同时代的记录者,史学大家司马迁都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而李广离封侯最近的一次战役便是河西战役,只可惜汉朝的博望侯张骞率领的援军来晚了,导致李广所部消耗殆尽,最后博望侯张骞按律当死被汉武帝贬为庶人,而李广被判定为功过相抵。

否则以李广河西战役击杀匈奴几千名其中包括左贤王的裨将多名的战绩,完全是可以达到斩杀敌军一千而封侯的标准,也可以了其一生封侯夙愿。

遗憾的是西汉封侯的军功标准是按照单次的战役所获得的成绩计算,否则李广将军生平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累计起来的杀敌数也足够封侯了。

但历史没有假设,其结果便是李广的军功达不到汉武帝时期封侯的军功标准,最后因军功不够,成为造成李广难封悲剧的一个主要原因。

一、李广善于骑射,却往往自负其能,陷于孤军被围的局面

导致李广难封悲剧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便是李广落后的战术战法。其实这和李广军功不够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因果关系。

李广精于骑射这是公认不争的事实,这从李广从军后的第一战“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便可窥见一斑。

可以说善于骑射是李广的独特天赋,而李广也依仗着自己这个特长,做上谷太守时,经常和来犯的小股匈奴部队英勇作战,以至于当时李广的同僚公孙昆邪哭着对汉景帝汇报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汉景帝听从了公孙昆邪的建议,赶紧将李广改派到了上郡当太守。

结果无论李广到了哪个边郡,都是依然如故,以骑射力战匈奴闻名于世。

而作为同朝为官的公孙昆邪当时对李广的评价也可以说是有一语双关之妙,既说出了李广天下无双的骑射技能,又说出了李广自负其能,往往容易产生陷于危机的隐忧。

而事实上李广确实也喜欢自负其能,个人英雄主义逞强好胜,乐于孤军深入。

有一次为了追杀三个匈奴射雕者,李广直接率领一百多个骑兵就出发了,结果三个匈奴射雕者刚被李广的神射术亲自给解决了,就遇到了几千名匈奴骑兵。李广一看形势不妙,赶紧告诉一百多个汉军弟兄下马解鞍,佯装镇定,最终匈奴大军认为李广这支小股骑兵是汉朝的疑兵部队,没敢进攻,因此李广这才带着这一百多个骑兵安然归营。

而李广留在大营的主力部队竟然不知道主将去了哪里,所以根本就没有出兵援助,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举动,尤其是对一个指挥千军万的将军而言。

倘若当时匈奴几千骑兵没被李广忽悠成功,一拥而上,以匈奴士兵精湛的骑射水平,加上几十比一的优势战力,即便李广能有以一敌百的骑射本领,但解决李广率领的一百多个骑兵也只是几个回合的事情。

而更悲催的是,即便是主将面临被围的危机,主力部队竟然不知道主将的具体位置,听起来都让人抓狂。这种低级的指挥战术,显然不是一个作为统御全局的优秀主将该犯的。

二、李广治军松散,警惕性弱,组织纪律性差

李广治军有个习惯,就是喜欢和手下士兵们同甘共苦,打成一片。

李广一有赏赐就先分给部下,因此尽管李广当了几十年的省部级高官,俸禄不少,可是始终没有余财。

本来,这应该算是个大优点,这看起来不就是典型的爱兵如子的好领导么,没有什么不好。

李广的士兵确实也因此很拥戴李广,四处称赞李广将军做人讲究,在他手下当兵,干得舒坦,干得痛快!

是不是有种水泊梁山,大家一起吃肉,一起痛饮的赶脚。

但是,相比义气,一支军队更重要的品质应该是组织纪律。而义气盛行的部队,往往就缺少组织纪律性。

因此,讲究义气的李广部队的排兵布阵就非常简单,每次李广部队驻扎的时候往往选择逐水草而居,等到搭好营房以后,就人人自便了,部队的文书籍事能省则省,就在距离营房很远的地方安排几个侦察兵站岗。

试想一下,如果李广安排的这几个距离营房很远的侦察兵被匈奴的斥候悄无声息地射倒了呢,那么,李广人人自便主力部队就像一盘散沙,无法马上有效组织起来,反击匈奴大军,其结果也必将惨败。

因为摄于李广“飞将军”的威名,这种可能性没有发生在李广身上,可以说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但是由此可以窥见李广治军松散,警惕性弱,组织纪律性差的短板。

三、李广沿用旧法,防守有余而进攻不足

其实以上两点的缺陷还不够致命,最要命的一点就是李广做了几十年的边郡太守,打惯了城防战,喜欢和匈奴兵对射。

当太守的时候,李广就喜欢亲自拉弓射箭,带领手下汉军一起用这种硬碰硬的男人方式来对付匈奴兵,经常能够依仗城池之利势,居高临下击败匈奴来犯之敌。

因为李广作为一个专业神射手,确实水平超一流,经常能一箭秒杀匈奴兵的小头目,打的匈奴兵撒腿就跑。

但这还不算完,李广还经常带着手下骑兵英勇豪迈地追出城去接着和溃逃的匈奴兵对射。

因此在边郡做太守的20年,应该是李广最为舒坦而高光的日子,无论到汉朝哪个边郡做太守,匈奴兵只要一听李广的名字就心慌,可以说在李广亲自作为先锋的英勇表率下,李广对射的战术用来对抗小股匈奴军队,绰绰有余。

在汉武帝调整了对匈奴的军事作战策略后,由原来对匈的被动防御变成主动出击,每次对匈作战,汉武帝都没忘了把抗匈名将老将李广叫上,给他一支精锐骑兵,让他独挡一方,建功立业。

但是李广每次作战结果都差强人意,不是没有遭遇匈奴,就是全军覆没,以至于汉武帝都对李广有些灰心丧气,认为是李广老了,技不如前了。

在元狩四年李广人生的最后一战,更是李广多次恳请后汉武帝才勉强答应的,而这一战李广终因迷路失期,以羞愤自杀惨淡收场。

话说回来,为什么赫赫有名的飞将军李广防守有余,但进攻不足呢。

并不是说李广将军带兵作战不够勇猛,而是因为其缺乏出奇制胜的策略。

不用以一换一,减少己方人员伤亡却能取得更大的战果,才是上策!

我们把目光放在和李广同时期的抗匈名将卫青、霍去病身上,就会发现,相比喜欢和匈奴对射的李广,这两位后起之秀,更喜欢的战术是召集所部精锐骑兵,以骑兵突袭冲锋的优势,对猝不及防的匈奴发起近身白刃战。

要知道,汉兵中善于骑射的李广只是个例,和匈奴士兵相比,汉兵的劣势在于箭法和骑术,优势在于,大多数的汉兵严格服从主将号令的组织纪律性,也就是军队的良好韧性。

而反观匈奴士兵的优势则在于从小练习骑射,可以说骑马射箭是匈奴人从小到大的必修课,因此匈奴兵的骑射水平很高。

但是由于匈奴是一个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居无定所,匈奴各个部落之间的酋长也往往为了保存自己部落实力,缺乏死磕到底的精神,对汉朝的作战,也经常呈现出“利则进,不利则退”的状况。

可以说,如果将汉朝骑兵精锐组织好了,汉军就可以像一把柔韧而锋利的长剑,出其不意,直插匈奴的心脏,一击致命。这也是卫青和霍去病对匈作战中能屡屡获胜的战术法宝所在。

而李广在对匈作战中依然没有更新战术,还在沿用他早年当太守时和匈奴小股部队对射的蛮牛打法,结果面临匈奴大部队的时候就吃了大亏!

不可否认,李广是一名让国人心生怜爱的将军,他对汉朝的忠贞不渝,和对封侯飞蛾扑火般的渴求,都让后人敬仰痛惜。

但战争其实是一门艺术,没有一成不变的战术战法,正所谓山无常势,水无常形,只有学会不断变通做出更适应时代的战术战法来,才能使得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用孙子的话讲就是:“兵者,诡道也。”可惜的是汉代名将李广却始终没有对自己在战场上的失败做出深刻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战术做出合理的创新,依然放任自流、循规蹈矩,导致军功不够,酿成“李广难封”千古悲剧的发生,这种例子,同样值得我们后人深思并引以为鉴。

责任编辑:zN_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