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国民党“徐蚌会战”,最大错误在于没有决战意识
2022-04-04 22:19:32 来源: 腾讯网

从三国时期到抗战,徐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个地方发生的大决战不计其数。徐州位居华东交通的枢纽,也是京沪的屏障。但是这么重要的地方,国民党方面却没有战略决战的准备。更要命的是,也没有撤退出徐州的计划,这就为淮海战役失败埋下了伏笔。提出战略决战这个说法的国民党高级将领黄百韬,在碾庄被围前夜对国防部的视察官李以匡说:“这是国共主力决战,希望各兵团主官精诚一致。”这是国民党率先意识到大决战的将领,但是为时已晚。

显然,国民党方面从上到下都没有准备好大战的准备。在济南战役时,国民济南第2绥靖区96军军长吴化文战场起义,使得济南加速失守,虽然国民党方面加强了对绥靖区的管理,但是力度远远不够。淮海战役中第3绥靖区的何基丰、张克侠起义,还是成为会战失败的重要原因。淮海战役打响后,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20多个纵队同时向徐州地区进攻,而徐州各个兵团司令均报告说自己遭到解放军主力的攻击,各部乱成一锅粥。

而徐州的粮食只够三周所需,而徐州的补给线又很长,一旦切断,无法维持作战,所以国军将领们均认为徐州利于进攻而不利于防守,但上头又没有撤退的意思。国军对后勤不太重视,会战前就放弃了连云港,主动地失去了海上补给线。当解放军抢占了物资集散地宿县,国民党就全面恐慌了,各兵团都是各自携带粮食补给,没有后勤保障,自然不能和解放军长久作战。

而解放军早在10月份就从山东、江苏、河南、安徽、河北五省集中财力,征用200万民夫支援作战,支援力量达到了一兵二民甚至一兵三民,准备相当充足。二边的伤兵待遇完全不同,解放军早就准备好了担架,一有伤员能快速地送出战场,反观国军伤兵只能窝在一边等死,二者士气相差非常大。

国军的战术是四周防御法,其实这个方法只适合守岛战,四周防御法作战太依靠空中补给空投,中心思想是少兵守点,多兵方才机动。优点是善于运用地形布置各种侧向打击火力,杀伤力强。但不利因素是补给没保障,为了接收空投物资,不愿向前突击。害怕断了补给,机动突击力量不强大,战车常常被当成了战防炮来使用。四周防御法就是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做出防御,工事挖得相当好,人也是分散的,要向一个方向突击,则难度相当大,光人员集中就不容易。

所以双堆集防御圈,陈官庄防御圈一围就死,机动野战能力被限制住了。由于几个兵团司令都没有决战意识,只从个人小团体的利益出发,不能着眼全局,因小失大,悔之晚矣。比较典型的是李弥和邱清泉二个兵团司令。黄百韬在撤退到运河桥时,要求李弥驻防曹八集,晚二天撤退。李弥以徐州命令为借口,拒绝停留。并在碾庄附近遭遇解放军过河穿插部队时,不予阻击,放任解放军过河。李弥的13兵团到了徐州以后,黄百韬兵团被困碾庄,李弥又和邱清泉一起参与反攻碾庄。

既如此,何必当初要跑呢?那样7兵团、13兵团就都能平安回到徐州。邱清泉则更是搞笑,救援7兵团时,采取金字塔攻击,部队等于没动。要命的是,他的主力五军开始不肯投入救援,错过时机。等解放军工事、人员、炮火到位了,再派上主力部队也晚了。处心积虑不救援别人,最后连锁反应,搭上自己的性命。说明这些兵团司令都没有大决战的意识,下面的军长、师长更是不用说了。

虽说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结束以后,华东战场上国共双方的军事力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淮海战役国军肯定是输。但如果二位兵团司令不玩小心眼,国民党将4个主力兵团撤退到长江沿线是没问题的。渡江战役的难度将会呈几何数字上升,极有可能出现南北朝割据的局面。所幸的是老蒋在江北拼光了所有的嫡系部队,渡江战役时国军几乎无可战之兵,解放军趁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胡宗南手下三大参谋长是如何逃离大陆的

真实的黄郛,再大的冤也要替义弟背

责任编辑:zN_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