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从与中原诸侯国战争角度,分析中山国为何地位高?特殊地理位置
2022-04-04 16:59:53 来源: 腾讯网

导语:中山国为何被中原诸侯国所重视?从与中原诸侯国战争角度,分析中山国为何地位高?特殊地理位置,牵一发而动全身

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微,诸侯争霸,先后出现春秋三小霸,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除了这几个大国、强国外,中原诸侯国中还有五个仅次于战国七强的“千乘之国”,分别是中山国、鲁国、卫国、宋国、郑国等,而中山国还有“战国第八雄”的称号,晚清王先谦说,“

战国之所以盛衰,中山为枢辖

”,由此可见中山国的重要性,那么中山国的地位为何有如此之高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历史上的中山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历经戎狄、鲜虞、中山三个发展阶段,建立者是中山武公,这是一个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白狄族所建的国家,而

于白狄的鲜虞建立中山国,在战国时期被魏国所灭,后来中山国复国后,又被赵国所灭;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山国与中原诸国的相爱相杀的历史。

中山国与中原诸国战争简史

晋国征伐鲜虞中山国

春秋后期,晋国位于黄河汾水以东,远离周朝王室,四周处于戎狄包围之中,晋国为了生存就对周边的戎狄进行多次征伐,其中就包括鲜虞中山国;此时的鲜虞中山国与战国时期中山国实力相差甚远,与春秋霸主晋国更不能相提并论,因此常常受到晋国的征伐。

其实影响晋国与鲜虞关系的因素,不是晋国的启土扩疆政策,而是晋国内部矛盾引起的,例如卿族势力的发展和沉浮;春秋中后期,晋国国君失势,卿族势力迅速增长;晋国卿族为了争权夺利,相互倾轧,争夺领土,鲜虞也被迫卷入其中。

例如,荀吴避开晋国国内争夺的锋芒,向周边戎狄开刀,领导对鲜虞的攻伐战争;此后还以范献子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发动对鲜虞战争;鲜虞出兵帮助齐国、卫国牵制和打击赵鞅;赵氏家族在晋国卿族混战中获胜,重新掌权后,发动了对周边国家的报复战争,其中最主要的被讨伐对象就是鲜虞。

魏国灭中山国

三家分晋后,晋国时期的魏氏在卿族之间的角逐中获利颇丰,领土最广,实力强劲,在魏文侯时期经过李悝、吴起变法后,魏国凭着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一跃成为战国初期第一霸主;而此时的中山国,中山武公即位,中山国得到一定发展,引起魏国的不安,加上卿族竞争时结下的新仇旧怨,使得魏国一度想灭亡中山国。

魏国实力虽然强大,但吞灭中山国也并非一帆风顺,当赵国听过魏国要进攻中山国时,意识到“唇亡齿安”的道理,赵国君主采用常庄谈计策,在赵国的斡旋下,中山国转危为安;魏国灭中山,不仅影响中山国,也直接影响赵国等其它诸侯国利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关系,错综复杂,中山国特殊的地理位置牵动整个中原局势。

然而,魏国从未放弃过攻打中山国,魏文侯趁着赵烈侯刚继位,无暇东顾之机,借道赵国攻打中山国,起初赵国并不同意,无奈赵国刚才战争中恢复过来,急需休养生息,而强大的魏国对赵国也是威胁,赵国认为,魏国与中山国的战争可以消耗魏国的国力,魏国即使占领中山国后,越过赵国也不好治理中山国,同时赵国可以根据战争局势,静观其变,坐收渔翁之利,就这样,魏文侯派大将乐羊越过赵国,长途北上攻打中山国,最终在赵国推动下,中山国被魏国灭亡。

魏国占领中山国后,统治二十年,将中原先进的文化风俗,生产技术传播到中山国,还将中原诸侯国家的政治制度输入中山国,这对中山国的政治体制有着深远影响,在之后中山国摆脱魏国统治后,也一直保持着中原诸侯国的政治制度,例如有相邦、后妃、养士等一系列中原制度风俗。

中山国帮助齐国攻打燕国

中山国摆脱魏国统治后,成功复国后,经过发展国力逐步增强,中山国与燕国是邻国,以易水为界,两国战争频繁,相互征伐,燕国虽然是战国七雄之一,但国力与其他六国相差甚远,在与中山国的相互征伐中也占不到多少便宜。

燕国在政治制度上一直墨守成规,坚持王道政治,燕王哙受人蛊惑,贪图虚名效法尧舜实行禅让制,将王位禅让给大臣子之,引起燕国贵族震动,造成燕国内乱,而齐国趁机攻打燕国。经过魏国治理后的中山国,已经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燕国君臣易位,对于中山国来讲是违背伦理的,是不道义的,是不能容忍的,于是帮助齐国攻打燕国,最终,齐国占领燕国国都。

中山国在攻打燕国的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实际利益,夺得数十个城池,数百里土地,扩展了燕国版图;但同时也引起了燕国全体国民的巨大仇恨;燕昭襄王继位后,国内稳定下来,开始复仇计划,先是攻打宿敌齐国,燕国乐毅领导的五国伐齐差点灭亡齐国,同时燕国趁赵国攻打中山国是,占领中山国北部领土。

燕国和中山国本来没有多大仇恨,也并非是主要敌人,但在齐国攻占燕国时,中山国是帮凶;在赵国灭亡中山国时,燕国是联盟者;燕国,中山两国频繁出战,客观上促进了两国民族的融合。

赵国灭中山国

赵国与中山国的关系错综复杂,时而和平,互派来使,互通有无;又有旷日持久,异常惨烈的战争,但最终结果是中山国灭亡,成为赵国版图的一部分,赵国为何必须占领中山国呢?这与赵国的对外策略有关。

三晋分家后,赵国继承了晋国对戎狄政策,春秋时期晋国就注重开疆拓土,特别是从周边戎狄手里夺取土地;赵国成立后也坚持北进战略,将发展重点放到了广漠的北部地区,赵国占领代地后,中山国就与赵国接壤,从而成为赵国的进攻目标,随后赵国两次攻打中山国,但因赵敬侯的死,而暂告一段落。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国力强盛,兵强马壮,不断向北部开拓领土稳固赵国大国地位;而此时,随着诸侯国的兼并战争,各国疆域的演变,使得中山国地处于赵国内部,中山国把控的太行山要塞井径和鸱之塞不仅是重要枢纽,也把赵国分为两个几乎不相连的部分,对赵国安全构成威胁,阻碍赵国的北进战略。赵武灵王对中山国进行实地考察后,亲率赵军攻打中山国。中山君面对强大的军事威胁,只能割地求和,献出四城,中山国元气大伤。此后,赵武灵王又两次攻打中山国,最后中山国灭亡。

赵国攻打中山国时,其他诸侯国态度各异,或无暇顾及,或坐视不管,或卷入战争,获取利益;它们对战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齐国、燕国多次被卷入战争,立场不断变化;时而帮助赵国,时而帮助中山国;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齐国、燕国经过权衡利弊后,最终占到了赵国一方。赵国灭掉中山国后,把它变成中山郡,成为赵国南北交流的重要通道,这使中山人和赵人之间进一步交流和融合。

总之,中山国从立国到灭亡,从复国到再灭亡过程中,与中原诸侯国的摩擦战争从未停止,春秋时期与晋国的卿族发生过战争,战国时期,魏国、赵国都曾灭亡过中山国;中山国趁人之危也与燕国结下了仇恨,经过多次交流和战争后,中山国文化逐步融入中原文化之中。

中原诸国为何这么看重中山国呢?“战国之所以盛衰,中山为枢辖”是这样的情况吗?

原因分析

周室衰微,战国时期形成诸侯争霸的局面,形成了以秦国、楚国、齐国、韩国、魏国、燕国和赵国等七大诸侯国,以及宋国、鲁国、魏国、中山国等几个较小诸侯国;在争霸兼并过程中,各诸侯国开疆拓土为自己赢得生存空间,或与其他诸侯国抗衡,或与其他诸侯国联合。

而七大诸侯国,实力相对均衡,不存在一国灭另一国的能力,必须联合其他国家才能称霸,导致各诸侯国在力量上能相互抗衡的局面,此外诸侯国在纵横捭阖,连横合纵的过程中,需要频繁的交往;这时候,中山国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中山国特殊的政治地理和自然地理位置

笔者认为,

中山国的地位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其政治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决定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成为诸侯国相互交流的纽带和各种游说之人活跃的政治舞台。

从地理位置来说,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境内有太行山作为天然屏障,所控制的井陉关,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鲜虞中山国时期,境内交通发达,纵横东西南北的道路,遍布国内的河流,是中原各诸侯国进行交往的交通纽带;因此,无论从政治地理上,还是自然地理位置上,鲜虞中山国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具有指示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

中山国具有指示的作用,受其他国家关注;其中任何一大诸侯国对中山国的态度,都可以引起连锁反应,都可以看成是对其他国家态度的信号;例如,魏国想要吞并中山国,消息传出时,赵国就通过魏国对中山国的态度,推断出魏国有可能对赵国产生威胁,正所谓“魏并中山,必无赵矣”的结果。因此,魏国对中山国的行动,不仅关系到中山国的生死存亡,更涉及到周边国家的存亡,因此赵国首先站起来反对魏国吞并中山国。

战国时期,五国相王时,各国都注重他国对中山国的态度;在赵国、燕国、魏国看来,齐国对中山国的态度就是对自己的态度,齐国如果同意中山国称王,那就说明齐国想拉拢和利用中山国,转而攻打燕国、魏国、赵国;那么燕国、赵国必定会认为齐国以平邑贿赂自己必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中山国是各诸侯国联合的对象,例如,秦国、齐国、楚国在啮桑会盟以对抗魏国,而魏国犀首公孙衍联合赵国、韩国和中山国,以此对抗秦齐楚三国,正是魏国与秦齐楚三国的矛盾给了中山国称王的机会;而当时燕国、赵国都想侵占中山国,这时齐国牵制了燕国、赵国,使得中山国不仅幸免于难,还最终得到各大国承认其王的事实。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争霸、为图强、为生存,他们之间既相互联合而又相互斗争,在相互交往中加速了民族之间的融合,而中山国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政治地理位置,使得中山国被周边大诸侯国所重视,一方面使得中山国得以发展,在与中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交流,对民族融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另一方面,也使的任何大国想要灭亡中山国时,其他大国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总是极力挽救中山国。

讨论

笔者认为

,中山国之所以受到重视,被中原诸侯国认同,也是中山国与中原文化相融的结果;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式微,控制力下降,各诸侯国趁机相互倾轧,对外则开疆拓土,这个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例如,齐国、鲁国共同讨伐东部夷族、莱族,这些民族最后与齐、鲁两国相互融合;晋国与白狄、赤狄经过多次战争后,又相互融合;此外,处于北部边陲的燕国、赵国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也很密切,在相爱相杀的过程中相互融合。

而中山国是来自北方民族白狄别种,鲜虞族所建的国家,在民族交融的浪潮中也被卷入其中,中山国与诸侯各国不断战争、交流,促使中山国的思想文化和风俗都发生很大的变法,在中山国被魏国灭亡之前,具有浓厚的戎狄文化氛围,君臣无序,男女无别,甚至缺少基本的礼仪规范;被魏国占领后,中山国虽算不上礼仪之邦,但风俗也大有改观,算是识礼的诸侯国了。

中山国复国后,积极学习华夏文化,崇尚儒学,同时又吸收兵家、法家思想,使得中山国文化与中原文化不断融合,使得中山人与中原各族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求同存异,逐渐形成“华夷一统,共为天下”的整体观念。

参考文献:《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史记》、《史学要论》、《左传》、《战国策》、《春秋左传注》等

责任编辑:zN_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