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身为五帝的尧舜禅位是礼让还是篡位
2022-04-04 11:43:18 来源: 腾讯网

传说黄帝以后,在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出现了尧、舜、禹三个著名的领袖,关于他们“禅让”的故事,古书有不少的记载,出生在黄帝世家的尧,又称唐尧,是帝喾之子,祁姓,名放勋,原封于唐,故称陶唐氏,远古时期有名的贤德之君,在万国争雄的乱世,他团结亲族,联合友邦,征讨四夷,统一了华夏诸族,被推举为部落万国联盟首领,尧当政后依然住茅草屋,喝野菜汤,穿用葛藤编织的粗布衣,时刻注意倾听百姓的意见,在简陋的宫门前设了欲谏之鼓,谁要是对他或国家提什么意见或建议,随时可以击打这面鼓,尧听到鼓声,就会立刻接见,认真听取来人的意见,为了方便民众找到朝廷,他让人在交通要道设立诽谤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木柱旁有人看守,民众有意见,可以向看守人陈述,如果来人愿意去朝廷,看守人会给予指引,尧还经常说,如果有一个人挨饿,就是我饿了他,如果有一个人受冻,就是我冻了他,如果有一个人获罪,就是我害了他,主政期间,派神箭手大羿射日,派鲧治水,并且制定历法,推广农耕,常深入穷乡僻壤,到山野之间去寻查细访,求贤问道,察访政治得失,选用贤才,首创禅让制度,大力促成有能力的舜为自己的继任者。

舜,号有虞氏,传说是颛顼的七世孙,距黄帝九世,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天下明德皆自舜开始,其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成为推动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折时期的重要推手,成为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之一,相传舜家境清贫,故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他在五帝时的历山耕耘种植,在雷泽打渔,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而在这些工作的过程中,由于舜的德行不断感染他周围的人,于是凡是舜工作的地方都会很快发展起来成为一个富庶且人民风气很好的地方,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

尧在位70年,已经八十六岁的高龄,感觉到自己年老体迈,有必要选择继任者,他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凶顽不可用,因此与四岳商议,征询继任者,请他们推荐人选,四岳推荐了舜,为了考察舜的品行和能力,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舜,并且派遣舜到各地去同人们一起干活,他先派舜到历山脚下去种地,之前那里的人们经常为了争夺土地发生冲突,等到舜到了那里以后,人们在舜的教化和领导下变得互相谦让,经常你帮我,我帮你,把生产,生活搞得很好,接着舜又到河滨去烧制陶器,原来那里的陶工干活粗制滥造,陶器质量非常差,等到舜一去,陶工们在舜的组织下认真工作,制出来的陶器十分精美,总之,舜不但使尧的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就能使所居住的地方聚成村落,二年便能聚成县城,三年便可成大城市,经过三年各种各样的考察,尧觉得舜这个人无论说话办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够建树业绩,于是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进,这些措施的落实,显示出舜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才干,经过多方考验,尧终于认可了舜的才能和品质,决定将帝位禅让于舜。

这就是历史传说中有名的尧舜禅让,但是,现在却有人开始怀疑这种说法的可靠性,毕竟在远古时代没有文字记载,所有的信息都是口口相传出来的,所以,关于尧舜之间的权利交接真相,自然就成为了一个千古迷题,世人众说纷纭,有人甚至从根本上进行否定,他们认为禅让只不过是儒家神话和美化了的精神价值取向罢了,实际上舜是篡位夺得了尧的大权,根据《史记》记载,舜在取得了政治大权后,曾经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变动,把尧帝时期被排除在权利中心外的八元,八恺重新启用,历史上称之为举十六相,而把尧信用的混沌、穷奇、梼杌、饕餮等人罢出了权利中心,历史上称为去四凶,这些都表明了舜在扶植亲信,排除异己,经过这些权利中心人物的改革后,尧的大势已经去了,不得不把帝位禅让给舜,而根据《竹书纪年》说:舜先把尧软禁了起来,接着不不准家人,臣工见面,以此来逼迫尧帝禅位,后来更是把尧的儿子丹朱流放到了丹水。

其中比较有说服力的是拥戴说,据说尧在年老的时候并没有想把帝位传给舜,而且当时尧的儿子丹朱也非常想继承父亲的大权,但是迫于舜的声望迟迟不敢动手,所以在尧帝去世后,为了避免直接的冲突发生,舜就离开了丹朱去了南河之南,但是那个时候的天下诸侯都不到丹朱那里去朝见,反而跑来朝见舜,如果有什么事情解决不了,他们也是直接跑去找舜,人们传颂的人也是舜而不是朱丹,所以经过诸侯和民众的拥戴,舜便接受了大家的意见,接替尧登上了帝位,关于这个说法,荀子和孟子是比较赞同的,荀子认为舜之所以登上帝位是因为自身的道德,孟子的说法是舜登上帝位是天意和民众的拥戴。

虽然从古至今就有很多个版本流传,但是大部分人还是认可举贤的说法,因为这反映了我们华夏民族的大公无私,唯才是举的传统美德,禅让的方式是和平、民主地推选,不是个人权利的转移,体现了“以人为本,任人为贤”的思想,那时没有父死子继的习惯,而是选择贤能之人为自己的接班人,有利于部落联盟的团结,协调社会生产,如伊祁姓的尧让位给姚姓的舜,舜让位给姒姓的禹,关于尧舜之间的权利交接,是和平过度还是被迫让位,无奈于当时没有确切的历史文字记载,这也就成了一个千古解不开的迷题,关于后来的舜帝禅位于禹帝,历史也有类似的说法。

责任编辑:zN_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