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甲午战争中,叶志超为何要弃城而逃?他不是以骁勇善战著称吗?
2022-04-03 20:49:20 来源: 腾讯网

甲午战争中,叶志超为何要弃城而逃?他不是以骁勇善战著称吗?

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在《清史稿》的记载中,叶志超本身是淮军的一员猛将。他是安徽合肥人,跟从刘铭传从普通一兵干起,因为骁勇善战,在讨平捻军的战斗中表现突出,积功升为总兵。在战斗中,他受伤后依然带伤奋战,夺取胜利,被清廷授予额图浑巴图鲁的勇号。

这样一员将领,不能不说是一员勇将。可是,就是这样一员勇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表现,却是让人跌破眼镜。他丧师弃地,连连败绩,最后一次更是狂奔五百里,从朝鲜逃回东北。那么,这样一位勇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

我们今天看甲午战争,依然有很多扑朔迷离的地方。那场战争,就像一场闹剧,可是却在历史上真实地发生了。这只能说是历史的悲哀。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一方,人人都是一场悲剧,叶志超当然也不例外。

在分析叶志超之前,我们不能不说一下发生在甲午战争前的中法战争。在那次战争中,中国取得了近代史上唯一的一场胜利。由于多年的洋务运动的努力,中国的军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武器装备和训练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虽然海军不敌法军,但是陆军在尚存的刘铭传、冯子材这样的久经沙场的将领指挥下,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尤其是镇南关一战,彻底打消了法军的嚣张气焰,直接导致了法国当时内阁的倒台。

但是,让所有中国人失望的是,中国和法国接下来的谈判里,中国还是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消息传来,那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将士人人寒心。试想一下,他们还会在后来的甲午战争中去拼死效力吗?

叶志超就是这样被李鸿章驱赶上战场的。当时的叶志超根本就不想到朝鲜打仗,他停留不进,直到被李鸿章斥责才不得不到朝鲜。战后,日本公布了一封缴获的信件,是叶志超的夫人给他的家信,信里面说道:

“忆吾夫廿余岁从戎至今,每战必先,人所钦佩。此时年近六旬,精神虽好,较前实差许多。总宜调遣得人,勿身先士卒,是为祈。”

连叶志超的夫人都劝他要保重身体,不要身先士卒,可以想见叶志超的精神面貌。这样的他怎么可能会在沙场死战呢?

叶志超没有坚强的斗志,如果在战局顺利的情况下,还可以一战。可是,如果在战局不顺利的情况下,叶志超的表现就很难说了。

在当时,从各方面来说,一切都对清朝不利。在外交上,日本早就开始了和西方列强的斡旋,它通过“脱亚入欧”的国策,把自己伪装成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员。而为了瓜分中国,那些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英国,都希望日本作为侵略中国的马前卒。它们扶植日本,给它提供资金、军火、外交舆论等等支持。造成清朝在国际社会上的孤立。

在军事上,日本建立了强大的陆海军,在实力上已经超过了李鸿章指挥的淮军和北洋水师。

在时机上,日本挑选了慈禧太后过六十大寿生日的时机,利用清朝急于解决争端,不惜让步的心理。

可以说,日本对这次战争是机关算尽,可是相比之下,清朝政府却是懵懵懂懂,麻木不仁。

曾经有人向李鸿章献策,日本吞并朝鲜之心日萌,中国干脆先下手为强,把朝鲜变成中国的一个省。李鸿章答道,大清国我还保不了它有二十年寿命,我还管朝鲜何事。

在对待甲午战争的态度上,以光绪为首的一派人,为了打击李鸿章的势力,不顾当时的实际情况,逼迫李鸿章应战。后人评价说,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一人应战日本。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保存实力的思想占了上风,前线的指挥官当然也不会死战了。

叶志超本身有畏敌保命之念,李鸿章有了抛弃朝鲜保存实力之心,朝廷有速战速决宁事息人之意,这仗还怎么打?

因此,叶志超一到战局不利的情况,就起逃跑的念头。由于李鸿章对朝鲜战局的处置失当,先是怕与日本产生冲突,不敢大批派兵。等战事一起,又让北洋水师保船,使得海路运输被日本海军切断。这直接造成了日本在朝鲜的军事实力远超过了清军。

所以,看到形势不利,叶志超就弃牙山,奔平壤。到了平壤,和日军作战后,发现军备不足,就又丢弃平壤,逃奔国内。

因此,叶志超在朝鲜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是由于环境的改变造成的。在那个腐朽没落的清政府统治下,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环境下,象叶志超这样意志薄弱的人在危急关头当然会动摇逃跑。

责任编辑:zN_0318